杯子控是这样养成的

时间:2018/8/21 14:18:08文章作者:林明杰 艺术林距离

  小时候,祖母有一套茶具,上世纪50年代的景德镇瓷器,四杯一壶,上面画有雪景山水。放学回家,第一件事便是拿它来喝水。祖母常叮嘱我要小心,别打坏了。但杯子被打坏总是难免的。祖母去世后,整理遗物,整套茶具只磕剩一杯一碟。我就收了起来,不再使用。那时我还不是“杯子控”,只是为了纪念。

  后来爱上喝茶,经年累月,无意中过手了不计其数的杯子,越来越沉迷其中。

  开始是用与紫砂壶配套的紫砂杯,后来觉得紫砂杯有种“洗不干净”的感觉,就不大用了,只作观赏。

  有一度流行一种玻璃小茶杯,中空的,隔热,拿着不烫。但用了一个阶段就发现有危险——茶很烫的时候也感觉不出来,一口喝下去,烫得吐不出来。

  从此比较倾向于用瓷杯。

  龙泉瓷杯用得比较多,那是因为有一年结识了龙泉的朋友,应邀去了那里。当年的龙泉还没有通高速公路,真是一路颠簸,好在风景很美。很喜欢龙泉瓷静雅的气质和温润的质地。

  记得在一位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陶艺家开的店里买了几十个小茶杯,釉水肥润,青翠宜人。这是我第一次“疯狂”地买杯子。那时这些小茶杯很便宜,大概只有20元左右一个,记不清了。

  当年,陶艺家生意还不太好,这样的小杯子他也会和工人一起做。他很厚道地把亲手做的杯子挑给我,并告诉我他亲手做的杯子足圈内刻了名字最后一个字“军”,以示区别。几十个杯子带回上海后,就陆陆续续送光了。如今这位陶艺家已是“大师”,大概不会有空亲自去做这种便宜的小杯子了。

  台湾陶艺家做的杯子,在把握传统文人气质上比较到位。

  前些年,看到一件仿汝窑的茶杯,很有古雅之气。一问,原来是台湾香道和陶瓷大师刘良佑的高足徐瑞鸿的作品。尽管徐瑞鸿当时还鲜为人知,但杯子售价也不便宜。喜欢,没办法,买了。

  后来发现,他算便宜的,其他台湾名家、名窑的杯子贵多了。反正我见过台湾陶艺家的杯子,几乎没有不贵的。渐渐地,国内陶瓷名家的杯子价格也后来居上了。

  于是我心想,当今陶艺名家的杯子动辄数千元一个,我干嘛不买些明清时期的民窑杯子来喝茶呢?

  别以为古董就很贵,其实未必。我觅到的古旧杯子中,便宜的只有几十元一个。数千元一个就能买到康雍乾比较精美的了。尤其清三代的外销瓷,保存状况好,干干净净的,拿来喝茶很合适。

  告诉大家一个秘密,中国明清古董杯子喝茶的时候“唇感”特别好。嘴唇碰到杯沿的感觉,不像是现在的杯子那样硬,而是“柔软”的,很贴唇。可能这是古代匠人的经验所致,也可能由于古代的制瓷工具转盘转速较慢,且不稳定,而造成杯沿有种天然的弧度和波动,和嘴唇很吻合。

清 黑漆嵌螺钿描金银六方瓷杯

  我们选用古董杯的时候要注意区别茶杯和酒杯。古代的酒杯虽然不妨挪作喝茶用,但太薄的酒杯是不合适的,首先是烫手,再则可能杯体经不起烫,会造成裂纹和剥釉。我见过有位朋友拿一个非常精致的康熙青花杯喝茶,结果造成杯沿的釉层陆续剥落,后悔不已。

  不过我还是不能接受用出土的茶盏喝茶……看到一些朋友乐呵呵地拿那些土腥犹存的宋代茶碗喝茶,觉得他们挺勇敢的。古窑址捡到的茶碗消毒后使用,还好些。有时候看到好古的朋友把一大堆破破烂烂的出土茶碗放茶桌上喝茶,真心觉得不美。

  这种古朴的茶盏,宜少不宜多,还要窗明几净来衬托,意境才美。如果不是为了美,干嘛花这冤枉钱买杯子啊,直接拿个大瓷缸子牛饮得了。

宋代茶碗,底足墨书“茶”字

  也曾痴迷过日本的茶碗。那种外在粗糙,内在考究的侘寂之美,很耐把玩。但用日本茶碗喝中国茶也要注意区别,很多日本茶碗烧成温度较低,胎釉结构粗松,会吸茶味。

  若是注重闻香的茶,不宜用之。若是煮老黑茶、老寿眉之类,倒也不妨。日本茶碗还是最配日本茶。

日本茶碗

  经常在外面喝茶,看到有的人随身带着自用杯。带自用杯的人都很讲究,杯子是主人格调的体现,就像是女孩子背的包包一样讲究。大多是名家所制,不会是寻常店铺可以买到的。

  见多了,我也耐不住挑了个名家做的茶碗,用锦囊装起来,随身带着。这个杯子比较大,也比较厚实,主要是考虑经得起颠簸,不容易磕损。

  但有一次出了洋相,去朋友的茶会,主人泡号级老普款待大家。我“duang”地在茶桌上摆上了我的自用茶碗,在一排文静谦逊的小茶杯前,它显得特别突兀。主人和其他茶客们看这个杯子的眼神,就像是看见在长途大巴上突然冒出的劫匪。

  从此懂了,随身自用杯带两个,一大一小,见机行事。


  中国的茶杯款式有多少?有人说有20多种,有人说有10多种,我看恐怕还不止。但在此我们只说几款经典常见的。

斗笠盏


  这种始于五代,盛行于宋代的茶盏,有种亭亭玉立之美。宽口,小足,直壁,如倒置的斗笠。很多窑口都有斗笠盏。

  湖田窑的斗笠盏最美,釉色非常淡雅,青色若有若无,莹润薄透,宛若仙子。建窑斗笠盏则另有一种气质,色泽深沉,俊秀端庄。

  这种造型的茶碗,宋朝以后就几乎中断了。但随着近年我国喝茶之风盛行,尤其对传统茶席研究的深入,斗笠盏又再度流行起来。

鸡心杯

  这种杯子出自明代永乐,底部像鸡心形状,因此命名。这是现在最常见的茶杯造型。一般偏小,很合适品茶。

马蹄杯

  又名嘉靖杯,倒看像马蹄。康熙十二花神杯,杯形源自马蹄杯,但杯壁变得圆润外鼓,更令人喜爱,至今流行。

铃铛杯

  马蹄杯加高了,像一个铃铛。天冷的时候,捧着暖手,非常舒服。

压手杯

  明代皇室专用杯型,史书多有记载,永乐青花压手杯与鸡缸杯齐名,极名贵。

  为何名为“压手”?

  一说其杯撇口弧腹,拿的时候口沿正好压在手指上,故名“压手”;

  另一个说法是,此杯下部胎厚,比一般杯重,所以叫“压手”。

  此杯端在手中,沉稳,熨贴。

卧足杯

  流行于明清,此杯无底足,成内凹的底部形状。其优点是托在掌中不硌手,圆润可爱。

  卧足杯中最有名的就是成化斗彩鸡缸杯。成化鸡缸杯拍了2.8亿,仿制的鸡缸杯一下子风靡全国各地,茶席常常可见。

  在此仅选圆形杯。其他如方形、棱形、多边形,菊瓣形等杯,观之虽美,但实用效果欠佳。如今坊间可见杯型之多已难以计数,但追根溯源,大多是在此基础上的变化,加加减减,胖胖瘦瘦而已。

  选择不同杯型有什么讲究呢?

  一看自己喜好,二看需要达到的品茶效果。

  如需要闻香的茶,宜选杯口小一些的

  气候较热的地方或者时节,选用敞口壁薄小型的杯子,比较容易散热;

  天冷的时候则宜选用厚壁深腹,略大一些的杯子。

  不管什么造型的杯子,宜雅不宜俗。

  当自己觉得把握不住审美的时候,就不要选择图案、色彩、构造太复杂的,不要画蛇添足,宁可选择素雅简洁,线条流畅的,不会大错。


林明杰

画家、艺评家、媒体人

画家谢春彦作《林明杰》


新民晚报高级记者、艺评专栏《林距离》主笔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艺术总策划

复旦大学哲学院人文智慧课堂特聘教授

中华艺术宫和刘海粟美术馆艺委会委员

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及美术书法篆刻摄影艺术评论专业委员会主任

国家艺术基金和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专家评委

克勒门文化沙龙联合创始人

出版艺术评论随笔集《艺术是同床异梦》《艺术是漏网之鱼》

艺术微信公众号《艺术林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