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模式亟待改变

时间:2014/7/8 17:48:58文章作者:新民晚报 记者 林明杰
  如果我们去做一个调查,问现在的成年人是否觉得自己懂得欣赏艺术,估计十有八九会回答不懂。但他们小时候好像都上过美术课、音乐课之类。

  效用微乎其微

  问题在于我们中小学普及性艺术教育的实际效用微乎其微,既不足以培养艺术人才,也未能起到普遍提升学生艺术欣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的作用。

  长期以来,有识之士不断呼吁要提高中华民族的审美素养。我认为,提升民族审美素养必须从改变中小学普及性艺术教育模式做起。

  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应从长期以来以学习技能为主的模式,转变为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学习欣赏和理解艺术为宗旨和主要内容。

  目前的中小学艺术教育,主要是美术和音乐。其主要课程主要学习如何临摹绘画,以及学习唱歌和识谱等。且以美术为例,今后会从事绘画专业的孩子毕竟是极少数,而大多数孩子从小学到初中,每周一次的美术课到底给了他们什么?除了极个别具有美术天赋的孩子,对其他人来说,几乎完全无用。

  培育欣赏能力

  那么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呢?中小学每周一次的美术课不是以教画画为主,而是循序渐进地让孩子们欣赏艺术史上重要的艺术种类和风格,知道一些对艺术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及其经典作品,从而让他们了解艺术史的大致过程,艺术发展衍变的大致规律,掌握一些欣赏美术作品的道道。这些素养将可以伴随他们一生。

  取法乎上得其中。如今的美术教育让孩子们临摹的美术作品,大多属于“下”者,非但不值得取法,而且会看“坏”孩子的眼睛,无益于提高艺术鉴赏眼力。

  即使是孩子,我们也应该让他们见识到人类艺术成果之“上”者。要让他们眼睛从小看惯历史上艺术大家的作品,长大后自然对低劣的伪艺术不屑一顾。

  从小熟识了我国艺术史上的名作名家,自然会培养起一种爱国的情怀。文化,某种角度是一种习惯的积淀。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应该让孩子们从小得到熏陶。

  同时,还要让孩子们放眼世界,逐步了解人类艺术史上那些不该忽视的辉煌篇章。让孩子们的记忆里留下一些古今中外艺术名作的美好印象,由此作为参照,引导他们今后的审美辨别。

  设置合理教程

  如果将中小学普及性艺术教育的重点转移到培养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素质,我们有必要重新设置相关的教育课程和内容。首先要避免将教育内容局限在狭隘的绘画、音乐等领域,因为审美的范围还涉及舞蹈、戏曲、建筑、装饰、服饰、工艺美术等等,甚至还包括穿着打扮、言谈举止、社交礼仪等等。有必要精心设计如何让孩子从小学到中学循序渐进地领略这些领域的美。

  要编制合适的课本、影像教材、精美逼真的印刷品展示教材(如历代名画仿真印刷品)等。要建立与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艺术院校等公共艺术机构的合作制度,让孩子们经常性地去那里观摩、学习。

  不是完全放弃技能教育,而是将技能教育的目的放在加深学生对艺术创作的体验上,以便更好地理解艺术的魅力和难度。而对那些具有艺术天赋和爱好的学生,主要通过课余的兴趣班来特别培养。

  经过中小学普及性的艺术教育,至少让学生们在美术领域看得懂画的种类,辨得出风格鲜明的一些艺术大师的经典作品,初步了解艺术风格衍变的过程及其对人类文明的作用。这种概念同样可以贯穿于音乐普教,譬如辨得出主要的乐器和音乐的形式,初步了解音乐史上一些重要的人物以及他们的作品,体会到音乐对人类心灵世界的作用。

  我们还应让孩子们通过艺术学习,培养丰富的情感、美好的内心、优雅的举止以及不拘一格、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

  切莫错过时机

  相信有一天,那些经过有效美育而拥有审美素养的年轻一代走向社会生活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他们的所作所为一定会让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美,会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美好,而不会像他们的有些先辈那样干焚琴煮鹤之蠢事。一个国家赢得世界的尊重,不仅需要富强,还需要美好。只有国民懂的美,国家才会美。

  美,倒是真的需要从娃娃抓起,晚了可能就失去最好的时机,以后纵然有钱买到天下的美物也难以挽回只能成为土豪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