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大畏:艺术需要理想和勇气

时间:2014/12/17 21:40:59文章作者:新民晚报 记者 林明杰

施大畏近影


施大畏站在他的作品前

  中午,在中华艺术宫的一个咖啡馆里,记者近日和施大畏一边吃着培根芝士面包,一边进行访谈。

  本报记者:这家咖啡馆感觉挺温馨的。中华艺术宫从创办至今,它给我的感觉是变得越来越好了,尤其最近,艺术的氛围变得浓郁起来,生活的气息也变得浪漫了,让人愿意待在里面,看看画,坐一会儿,喝杯咖啡,聊会儿天。

  施大畏:既然我们把中华艺术宫的目标设定为国际大都市水准,我们总要努力去接近这样的要求,要有艺术的气息,生活的气息,民族的气息,国际的气息,现代的气息。至今在中华艺术宫,我每天仍象当时在建设的工地上一样,到处走,这里加块板,那里加个颜色,那边加个雕塑。

  我总觉得,一路上有人在推我

  本报记者:虽然早已知道了,但见面还是要再次说一下,祝贺你荣获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

  施大畏:1983年你我相识,那时正值中日青年大联欢活动,我33岁,一晃到今天64岁,不知老之已至,觉得日子过得太快。你一定要把这个写下来。为什么我今天要说这个,因为我很留恋我生活中帮助我的朋友。我的艺术道路上,遇到过很多支持我绘画的人。我现在在脑子里第一个出现的是陈逸飞。他出国前,叮嘱我去看看拉斐尔前派的作品,学习学习。当时我还不懂。第二个是程十发。1986年上海中国画院要引进我,有人提出我是画连环画的,程十发说“我也是画连环画的”。还有张桂铭。2001年,在北京今日美术馆,我去看张桂铭参展的联展。他对我画风的转变给予了最早的肯定和鼓励,要我坚持下去。

  一个人从成长到成熟,如果有点成绩,不仅是因为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周边方方面面人对他的帮助起了很大的作用。我最早在建筑公司做工人,领导发现我会画画,就让我去当油漆工,因为他考虑这比较接近画。领导还提供了当时对我来说很贵的颜料等画材,让我在工棚里画了一批毛泽东像,首次享受到“专业画家”的待遇。1971年我们到安徽工地工作时,我的工人师傅给我在上层架子床上搭了个画画的桌子。 我今天获得这个“杰出贡献奖”,回想起工人师傅这种朴实的感情,尤其觉得珍贵和感激。如果当年没有他们的支持,可能我就不画画了,人生的道路也可能完全两样。

  我从建筑工人,继而进入出版社工作,后来去读大学,进画院。我运气比较好,一直得到领导和前辈关心。1978年做青联委员,1983年做全国青联委员。美协老领导如沈柔坚、徐昌酩一直关心我。1986年第一次海平线画展,徐昌酩就邀请我参加。同年,在领导的关心下,给我机会到德国举办个展。我在出版社时要求读大学,读完大学要去画院,出版社领导没有任何为难我,一路绿灯支持我。我总觉得,一路上有人在推我,直到今天成了一个专业的画家。这是我的幸运。回头想来,我觉得一个人要永抱初心不忘本。不要以为自己有天赋,得了点奖,有点成就,就忘了社会的帮助,天时地利等因素。

  上海美术事业也是一幅巨大的画

  本报记者:知恩图报,你如何为之?

  施大畏:我长期来在美术界从事行政工作。经常有好心的朋友开导我,你画得这么好(这是他们说的噢,呵呵),不如将全部精力放到创作上,放点心思到艺术市场上去推推自己的画……然而我像热爱绘画一样热爱我在美术界的行政工作。我觉得社会培养了我,我不能只是考虑用画来谋取个人的名利。我们遇到了一个大好的时代,这个时代让我们有了自我发展的机会,同时这个时代也需要我们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一些奉献。上海美术事业需要有人去做具体的工作,那些必须耗费大量心血和时间的工作。但我觉得这种工作非常有意义,我把它同样看作是在画一幅画,一幅巨大的画。我们要搭建起一个面向世界的巨大平台,让全上海、全中国、全世界的艺术家到这里创作、交流和展示,让广大民众得到最丰盛的艺术享受,从而提高中华民族的审美素质。其意义深远,历史的机遇和责任刚好落在了我们这代人的肩上,我们不仅要承担起来,还要承担好,传下去。

  人要有感恩之情。做行政工作,委屈虽然有,但说句良心话,得到比失去多得多,蛮幸福了。譬如在画院,从无到有把房子造起来了,然后进行机制改革,画家的社会化管理、兼职画师队伍扩大、课题制等等,这在全国都是领先的,得到广泛认可。

  过去上海只有古代艺术博物馆,经过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呼吁,也包括你们《新民晚报》的呼吁,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共同努力,今天上海终于有了近现代艺术博物馆、中华艺术宫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是世界大都市,不能把全世界的艺术引到我们的艺术平台上来,我们会是孤独的。我们需要与世界艺术真诚对话。

  2年来,505万人来中华艺术宫参观,我很欣慰。中华艺术宫就是要构建现代公共服务,让观众把美术馆带回去。505万普通观众,有尊严地来接触艺术,并把他们的感受带回家。这会改变中国。

  如今世界各国艺术家对中华艺术宫非常感兴趣。很多世界级博物馆的馆长都到中华艺术宫来过,他们给我一个信息,那就是他们都极其关注中国艺术。这无形中,在改变这世界艺术的格局。

  建设和管理这个平台,甜酸苦辣都有,也真累,但当我们真诚地为这个事业在做的时候,无怨无悔,并感到幸福。

  有理想才有勇气,有勇气才能去实践理想

  本报记者:那么对于个人的艺术创作你有什么期待吗?

  施大畏:我们这代人缺文化,我六六届初中毕业,赶上“文革”,没能上高中。考大学时,我很卖力的,成绩就是不如韩硕、张培成,他们轻轻松松分数比我高。我不像他们那样系统读过高中。我们这代人要补课啊。我们这代人今天有如此显赫的文化地位,自己内心要补课的愿望一定不能懈怠。一定要狠狠补课啊。所以你知道我买了很多书,想多读些书!

  有位哲人说:“要有好久好久的历史,才能产生一种一点儿的传统;要有好长好长的传统,才能产生一点点品位;要有好多好多的品位,才能产生一点儿艺术。”从事艺术创作、艺术研究,是我们的工作。这个工作很难,但是很有意思,因为既是我们自己心里的,又能传播给我们的朋友、我们的观众。我想,通过对艺术家、对艺术作品的讲述,去传播、去讲我们自己的故事,讲我们周边的故事,讲我们民族的故事,讲我们在世界上的故事。

  如今的地球已经变得太小了,我们要学会用世界的眼光来看待所有的文化,包括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要把传统艺术的当代性、科学性理出来,要有文化的自信。艺术不能仅自娱自乐,也要让别人与你一样感动。我看一些画展,画得很好,比我好,但不感动,因为画家心里空荡荡。如果心里有强烈的感受表达,即使技法差点,也会打动人。

  程十发、陈逸飞、张桂铭等,都是艺术的革命者。艺术需要勇士。躲在自己个人的小圈子里的,不是勇士。有理想才有勇气,有勇气才能去实践理想。

  我们遇上了一个好时代。中国艺术家要思考如何顶天立地地站立在世界的文化高地。艺术家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压力很大,但目标是必须有的,可能是几代人努力。我只是在前面探路。不管还有多少天探路的时间,每一天都要做做好,要对得起这个时代。我更希望年轻人把我们这代人没做好的事情做好。在每一天中,用自己的努力去延长自己的艺术生命。  

  成就简介

  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耕耘在艺术领域,在个人创作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培养并带领上海中青年艺术家,充实了上海美术事业的后备力量。近年来,他尤其在拓展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符合国际大都市水准的现代公共艺术平台,筹建中华艺术宫,梳理上海近现代美术史以及博物馆陈列等方面,殚精竭虑,做出了杰出贡献。

  2005年7月,当选第六届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2008年1月,当选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2008年12月,当选第七届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2012年7月,当选为第七届上海市文联主席。2013年11月,当选第八届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2006年8月,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作品评审。2009年6月,参加文化部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终审评审工作;第十一、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总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