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被疏忽的画家——记奇女子李青萍

时间:2018/4/13 11:34:30文章作者:林明杰

【编者按】3月31日,上海樱花节“半开花会”浪漫樱花下午茶上,林明杰讲述了一个命运多舛的女画家的故事。2004年2月9日,林明杰在新民晚报率先整版报道了她那令人叹息的艺术人生。先将此旧文重刊于此。


▲ 李青萍(1911-2004)

▲ 李青萍《樱花》1986年

  她曾经靠拾荒、卖水、卖冰棍为生,被视为“疯婆子”。她的一生历经不公、磨难和孤独。


  但她却用捡来的废料画出了火一般绚烂的图画,照亮了人们的眼睛。


  她说:“在人生的长河中唯有画笔与我相随。除了绘画此生别无他求。”她的名字叫李青萍。


李青萍去世了

  年初二晚上,在绍兴路一家幽雅的茶馆,偶遇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向阳。闲聊中,他告诉记者,去年底上海美术馆收到一位几乎被遗忘的美术界老前辈捐赠的百余幅作品。这位生活在湖北荆州、年逾九旬的女画家一生吃了许多苦,很多画都是用捡来的颜料、废纸和木板画的。


  “是不是叫什么青萍的?”记者问。


  李向阳觉得有点诧异:“李青萍,你知道?”


  “很久以前曾经听一位画商说起过外地有个被埋没的前辈女画家,他正在收她的作品。当时没太在意,觉得这是人家生意上的事儿。画得怎样?”李向阳想了想,低声道:”不久前我们不是办了已故画家吴大羽画展吗?我个人觉得,不比他差。”李向阳是个严谨寡言的人,他竟然把这个默默无闻的画家,与现今最为专业人士推崇的海派已故油画家吴大羽相提并论,出人意料。


  “她也是画抽象的?”


  “是的。我也感到惊奇,一个生活在信息封闭的恶劣环境中,连画册、杂志都没有的老人,怎么会画出这样具有现代感的画来。”“她身体好吗?”记者紧接着问。


  “不太好。”


  “那我过了年就和你去一次荆州,抓紧做个采访!”春节还没过完。年初八,记者接到李向阳电话:“李青萍去世了。”


93年坎坷路

  采访李青萍的计划,变成了到荆州参加李青萍追悼会。


  荆州古城,千百年来兵家必争之地,出现过多少乱世英雄和传奇故事。但这些传奇多少带着强者的杀气。而我们要去追寻的却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传奇。


  在飞机上,记者看了一些关于李青萍的资料,听同行的李向阳以及美术馆典藏部尚辉的讲述。渐渐地,记者头脑中拼拢起这样一个李青萍“年谱”:


  1911年,李青萍出生在湖北荆州一个没落的家庭。


  16岁时为逃避川军连长的逼婚,她逃离家乡。


  1932年,考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


  1935年,新华艺专研究生毕业后,受聘到吉隆坡坤城女子中学任艺术部主任。她曾与刘海粟、勒贝尔、司徒乔、杨曼生等,在马六甲、槟城举办巡回画展,为抗日义卖募捐。在南洋,她与前来讲学的徐悲鸿相识,徐悲鸿为其出版《青萍画集》,相助选辑作品,并作序,表示“赏览赞美”。扉页李青萍肖像画也是徐悲鸿手笔。

▲ 徐悲鸿为李青萍画的肖像

  1942年回国,多次在上海、北京、天津、无锡等地举办画展,并曾应邀赴日本展出,被誉为“中国艺坛——娇娜”。齐白石在京参观她的画展时,挥毫题道:“李青萍小姐画无女儿气。”1947年起,厄运又开始缠上了李青萍。上海警备司令觊觎其画,多次请李青萍赴宴,但遭清高孤傲的李青萍拒绝,于是派了卫兵把李青萍抓走,以“汉奸罪”在提篮桥关了9个月零3天,后经法院以“查无实据”宣判无罪释放。但她的800多幅画早被洗掠一空。

▲ 李青萍年轻时在自己画展上的留影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她被调到中央文化部艺术处,与田汉、徐悲鸿、梅兰芳等艺术家一起参与筹办全国艺术资料展览大会。


  1951年,受聘北京美术出版社。后到苏北治淮工程指挥部体验生活。


  1952年,她回到北京后不知因何缘由被改派回到她的故乡荆州。当时正值“镇压反革命”,当地公安部门以“海外关系复杂”为由对其监视审查,实行管制。


  1955年,又被以“特务嫌疑”、“反革命”的罪名逮捕入狱。此后折腾不断,划为右派,押解劳改、劳教。“文革”开始,屡遭批斗、游街,以卖水、糊纸盒、卖冰棍、拾破烂度日。即使在这样的困苦中,她还是要画画。她从垃圾堆里找到了大字报纸片、广告颜料瓶,像宝贝似地抱回家,用水把颜料浸泡下来,在废纸上作画。连她的弟弟都以为她“疯了”。但她的艺术却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1979年后,她得到平反。又逐渐被确认归侨身份,恢复公职,作离休干部对待,增补为江陵县政协副主席。


  1986年,她在个人居室里举办了《归侨李青萍泼彩画展》。此后,县侨办、文化局在福利院里为她举办画展。湖北省美协和侨办也为之举办个展。上海东海堂画廊老板徐龙森慧眼识宝,在上世纪90年代收购了李青萍一批画。这批画后来又多为台湾画廊买走。人生沧桑,李青萍依然清贫,默默无闻。当地政府部门对她的照顾,更多因为她是归侨,而非画家。她的画,“看不懂!”“不知道画的啥。”2002年,李青萍患骨质疏松,股骨、颈骨骨折,从此卧床休笔。


  2004年1月29日8:50去世。


  她终生未嫁,没有子嗣。


“这笑让我难忘”

  在告别李青萍的仪式上,记者认识了湖北省侨办的退休干部陈坚。她回忆起第一次见到李青萍的印象:

  “那是1981年,李青萍还在靠卖水为生。她的家,只放得下一张床,一张桌。要低着头,弯下腰才能走进她的门。房间又潮又湿,破床上垫的是草,盖的是潮湿、黏结的棉被。她不在家,邻居把她叫来了。只见她左右脚各穿一只不同的男式雨鞋,破衣烂衫,但脸上洋溢着天真烂漫的笑。这笑让我难忘。她热情地叫我们坐,尽管她家其实没地方坐。说起过去,她从不说自己遭委屈、受磨难的事儿,只说自己过去风光开心的经历。语气中没有怨恨,没有不平。像个孩子一样的开心。我问她最想解决什么困难。她说,没什么啦,就是家里没电,没电灯我不好画画啦。”陈坚后来成为老人的忘年之交。她不断为老人的事奔走呼吁,一步一步为老人争取权益,甚至自己掏出钱来改善老人的生活环境和创作环境。但她坦诚地说:“我也不懂老太的画,但我真的被她的经历、她这个人所深深打动。”李青萍是个不谙世事、只一心想画画的人。在被反绑着批斗时,她用手在墙上画,脸上下意识地露出满足的笑容。批斗她的人都以为她疯了。有一次她被押赴刑场说是要枪毙了,其实是“陪斩”,吓唬她。谁知到了行刑地点,她望着远山,突然兴奋地喊道:“风景好美啊!”有人分析,正是因为别人都以为她“疯”,才得以生存,否则她许多“不合时宜”之举早够得上杀身之祸了。还是由于她的“疯”,让她的心不至于挣扎于苦痛悲愤和不平的漩涡,否则也难以活到如此高寿。依然是她的“疯”,使她的心游离于不堪面对的现实,而沉湎在自己幻想的七彩世界,进而抵达了常人难以企及的艺术境界。


最后的心愿

  尽管老人在国内并非什么名画家,但在当地还是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她,尤其一些台湾画商开始来收她的画。尽管卖不出什么大价钱,她的画时常“失踪”。甚至有人偷了她的画去抵充欠饭店的酒钱。各种宣称能帮老人办事的人也来要。老人的画越来越少了。甚至李青萍假画也在荆州出现了。老人也变得越来越不相信人。 


  她把原来藏着未被发现的画,都锁到一个铁箱里,用了三把锁,再加铁丝缠绕住。铁箱放在她睡的床下,谁也别想让她离开这床。直到一位来自深圳的热血汉子来到她身边。


  张之先,摄影家,他听在深圳的一位画家说起自己老师李青萍的故事,激动不已。他要去看看这个被埋没的画坛耆宿,要尽自己的力去帮她。


  真诚的心总是能沟通的。张之先一次次自费往返于两地,出钱为老人安空调,装铁门,奔走各地请著名评论家为老人写文章。老人没有出过像样的画册,他出钱帮她了此心愿。尽管他平时对自己很苛刻,但向来对需要帮助的别人却很慷慨。他不是画商,不是收藏家,这么做只是出于一腔热血。


  老人终于相信他,向他说出了自己最后的心愿——委托他将自己所有的作品捐献给国家。


  上海是李青萍艺术生涯起飞的地方,也是曾经创造辉煌的舞台。把毕生心血献给上海,她愿意。于是张之先托人与上海美术馆联系。


  2003年11月26日,李向阳和尚辉代表上海美术馆来到老人身边,向老人表达由衷的感谢,送上晚辈的祝福。记者从录像资料上看到,老人的嘴角颤抖,却说不出话来。几十年的恶劣环境早已退化了她的语言功能。但老人的眼睛在放光,她努力抑制着自己的情绪,不让自己的泪流下来。她毫不犹豫地在捐赠协议书上按下殷红的手印。长期与之共同生活、陪伴照料她的侄女李美璧问:明年上海美术馆邀请你去办画展,你是坐火车还是乘飞机?想不到的是,老人竟然清晰地说出了3个字:“乘飞机!”铁箱打开了。这是一批什么样的画啊,除了几张还算是画在油画布上的,其他的材料竟是废弃的胶合板、破碎的马粪纸、烟盒纸,甚至塑料布。简陋的材料,雄浑的画面,弱小的体态,博大的精神,这强烈的落差感,让李向阳这个当过兵的硬汉子眼眶潮湿了。为了躲避众人的视线,他走到客厅,点上一支烟,试图平息一下心情。


  28日,李美璧亲自押车,将沉甸甸一箱李青萍的画安全送达上海美术馆。根据老人意愿,上海美术馆从中优先挑选100余幅,其余将分赠其他美术馆。


  不久,张之先把李青萍画册的清样也送到老人的床头。


  或许心愿皆了,自己毕生的心血有了安心的归宿,老人也要放心地走了。


  2004年1月31日,记者在荆州殡仪馆见到了老人。她头上戴着生前最喜欢的礼帽,脖子上围着李向阳带来的红丝巾,头下枕着张之先送来的、刚刚正式出版的李青萍画册……


专家评说

  周韶华:青萍的画风与神韵是与她的人生经历紧密相关的。她似乎在坎坷的心历中找到了绘画艺术的慰藉。李青萍的画属于意向性流变抽象结构,以凝重瑰丽的色彩,丰富奇妙的联想,凭积淀于心灵的印象画感觉,形成了泼彩图像所独具的浪漫情调。李青萍的泼彩图是中国现代美术史的瑰宝。


  严善錞:她的泼彩画某种程度上与美国画家波洛克的“滴画”有相似之处,但李青萍的画却似乎更有一种比较细腻的东方情怀,而较少“行动绘画”中的刺激成分。尤其她那些用色较为淡雅的、形态比较内敛的作品,更显示出这位女性画家的特殊艺术气质。


  阎正:李青萍煎熬的一生,不亚于轰轰烈烈的壮举。同是楚人,项羽一剑抹过,一切都结束了。李青萍茹苦含辛近一个世纪,活下来就是个奇迹。她是天崩地裂都毁灭不了的伟大生命。


  李向阳:老人捐赠美术馆的画大致可分风景、人物和抽象三类。风景画有着明显的南洋风情,构图轻松自由,设色明快亮丽,笔触浑厚老辣。年轻时侨居海外的经历在老人心里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老人真正意义上的人物画不多,因为在其作品中,人物的出现与其说是形象,不如说是符号,他们若隐若现,像精灵,述说着命运的不测,呼唤着生灵的再现。抽象作品是最具代表性的,构图恣意汪洋,联想丰富,张力强大,变幻莫测。许多场面如火如荼,仿佛是老人内心不灭的生命之火、希望之火、梦幻之火。







▲ 2017年,李青萍遗作在中华艺术宫展出

作者简介

  林明杰

  • 画家、艺评家、媒体人

  • 新民晚报高级记者、艺评专栏《林距离》主笔

  •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艺术总策划

  • 复旦大学哲学院人文智慧课堂特聘教授

  • 中华艺术宫和刘海粟美术馆艺委会委员

  • 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及美术书法篆刻摄影艺术评论专业委员会主任

  • 国家艺术基金和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专家评委

  • 克勒门文化沙龙联合创始人

  • 出版艺术评论随笔集《艺术是同床异梦》《艺术是漏网之鱼》

  • 艺术微信公众号《艺术林距离》

▲ 林明杰在“半开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