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美而后求新

时间:2018/2/23 20:27:57文章作者:林明杰

  在艺术欣赏上,专业人士与普通人的鸿沟往往是这样的:专业人士认为是无上妙品的,普通人常常觉得莫名其妙甚至是岂有此理。“这也算是艺术?”是普通人对专业观点最常见的质疑。

  可以打个比方,如果在物资匮乏时代,你家来了穷乡僻壤的穷亲戚,你请他们吃什么?最好是大鱼大肉、全鸡全鸭,那一定会让他们心满意足,觉得你人品超级棒。而如果来了山珍海味都吃成“三高”的富朋友呢?你请他去吃清淡的、养生的,如果对方还是美食家,那么你请他去吃他从来未曾吃过的,那才会让他印象深刻。

  艺术欣赏也是这个道理。

  对专业人士来说,他美术史上各种精美绝伦的作品都看厌了,想换换口味。不信你去欧洲的古典艺术博物馆连着看数十家,成千上万大同小异的西洋祖宗像保证让你看得饱胃口甚至倒胃口,直想出来透透新鲜空气。遇到那些跟古典艺术唱反调的搞怪艺术家,顿起共鸣。

  而对普通观众来说,他们平时很少有机会接触那些精美的艺术品,在审美经验上处于饥渴状态,所以那些精美的古典写实作品最对他们胃口。而那些“吃饭饱没事干”跟古典捣蛋的新艺术作品,在他们眼里,与“贫乏”“胡闹”无异。

  从现实的角度讲,在公共艺术建设上,我们不能忽视普通人的审美需求,不能过度追求学术上的“专业性”。很多在专业人士眼里“过时”的艺术样式,对普罗大众来说还没看够甚至从未看过呢。但同时,我们也不能盲从世俗的审美,这样我们的审美能力永远不可能提高。

  欧美国家,博物馆鳞次栉比,它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人们从小就被培养去参观博物馆,欣赏艺术作品。当一个人审美经验满满的时候,他就比较倾向于寻求新的刺激,从而也激发了人的创造欲。

  真正的创造,是建立在对过去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的,否则很有可能只是低端重复。所以近数十年来,我国非常重视博物馆、美术馆建设,舆论也常呼吁要让孩子从小就养成看博物馆、美术馆的习惯。让我们的国民在审美经验上也富足起来,说到底,这是一件提升民族素质,尤其是创造力的事。

  作者: 林明杰

(陈优君 编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