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了,怎么暖暖手?

时间:2019/1/1 18:06:26文章作者:林明杰 艺术林距离

  天冷的时候手最冷。人类为了对付手冷这个难题,发明了诸如手套之类实用利器。不过,中国古人还发明了一些今人看来未必实用却不失风雅的暖手神器。

1

  有一样东西名字就叫“暖手”,用竹根、沉香、奇楠、蜜蜡或黄花梨、紫檀、酸枝等木料雕刻制成,大小正好一握,雕成各种飞禽走兽都有,常见题材有鸳鸯、鹌鹑、狮子、灵芝、云纹等。

  但不管雕成什么,总体要求圆润趁手,不能扎手,所以基本轮廓有点像包子或者柠檬。

  这玩意儿一般放在读书人的书桌上,不用的时候可当镇纸压住笺纸之类;

  当手感到冷或写字久了酸胀麻木,就可以拿起来握住盘玩,活动一下手指,舒缓一下手部肌肉,刺激一下手部神经和穴位,活活血,于是手又有了温暖的感觉。同时,卧案已久的困乏也因此消散些。

  这种暖手过去古董店里时有所见,不过材质和雕工好的还是比较稀罕的。

  故宫中有一件明代竹雕飞熊暖手,瞧这蠢萌蠢萌的熊样,皇帝批奏折批累了,拿在手里玩玩,心情估计也会好点。

  还有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王世襄收藏的明代沉香木雕鸳鸯暖手。

  暖手雕刻的一对鸳鸯交颈相依,状至亲昵,背上莲叶承花,并蒂而开……

  我想,这个暖手会给苦读的书生带来多少温暖的遐想和动力哦。这,暖的岂止是手啊。

2

  相对于暖手的小众化,还有一种从皇帝老儿到看门大爷都乐此不疲的手玩——那就是盘核桃。

  北方爱盘玩核桃的圈子里,很多人都会念叨乾隆爷题赞盘核桃的诗:“掌上旋日月,时光欲倒流。周身气血涌,何年是白头。”

  不过据考证,这诗不靠谱。

  因为乾隆写的诗全部在宫里有记录,找不到这首诗。但是,这首诗的“打油”气质,倒跟乾隆平时写的诗很接近。

  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乾隆皇帝还真的喜欢盘核桃。他玩过的核桃至今还保留在宫里。从今天玩核桃的人们眼里来看,乾隆皇帝玩的那两核桃还真不咋地。品种是现在文玩核桃中最便宜的山核桃,个儿又小。但每对核桃都一本正经地装在了精雕细刻的紫檀盒里,这盒子可值钱了。

  皇宫中比较珍贵的核桃是经过雕刻的。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说:“在养心殿后面的库房里,我还发现了许多很有趣的‘百宝匣’,据说这也是乾隆的玩物。”紫檀百宝匣其中一个格子里装有“一个雕着古代故事的核桃”。

  故宫博物院还有一种装在乳黄色丝线网兜内的核桃。

  此网兜连绳带穗总长40厘米,装核桃的网兜有10厘米左右,下垂流苏乳黄色丝穗14厘米。可以悬挂在腰间,随时拿起来玩耍。装在网兜内的一对核桃,每个均长4厘米、宽3.5厘米、高4厘米。核桃上雕琢着一个长须仙人和一个脚踩云仙童。

  爱玩核桃的皇帝岂止乾隆,明朝天启皇帝朱由校还爱亲自操刀雕刻核桃。野史有称 “玩核桃遗忘国事,朱由校御案操刀”。

  大概由于皇帝的带动,民间盘核桃的风气尤盛。它已经不仅是活血暖手的功效了,到后来,游手好闲的八旗子弟较上劲儿了,好以核桃优劣分高下。

  有点像今天一些名媛会,相互间别苗头,看谁的包包贵,谁的名牌衣服最新款。

  旧时,民间也有一种区分不同人群的说法:“文人玩核桃,武人转铁球,富人揣葫芦,闲人去遛狗。

  ”天津人把揉手核桃称为“文玩核桃”,即源于此。

  一对品种好、配对好的核桃,盘玩日久,经年累月,红如琥珀润如玉,其价抵金。

  曾看过一篇回忆录,作者小时候调皮无知,竟偷偷把爷爷珍爱的古董核桃敲开来,试图偷吃核桃肉。发现里面根本没肉,很失望。

  今天文玩核桃之风再度兴起,由于现代培植技术,核桃的品质有些方面已胜过古代。品种空前丰富。现在的玩家对玩核桃制定的“条条框框”比过去更细致,要求更高。

  譬如对盘玩核桃的洁净要求,不能有污垢,要勤刷勤盘。这样盘出来的核桃更加润美。

  但由于商家炒作,玩家无知,一味追求核桃个儿大。同样品种中,个儿越大越贵。于是土豪们一度纷纷一掷万金以求得一对50毫米直径闷尖狮子头。

  这么大的核桃,一只手哪儿hold得住啊,盘几下,掉地下了,磕了……胸闷。

  故宫博物院专家毛宪民所著的《故宫片羽》中说,宫里最大的一对核桃33毫米,最小的一对25毫米。皇帝玩不起大个儿的?

  我还是爱看我们单位保安大叔盘核桃。常见他盘玩一对价廉物美的小“鸡心”核桃,核桃已盘得暗红油亮。天这么冷,他在露天依然一边指挥停车,一边单手盘着小核桃,红光满面,面露微笑。这样盘核桃,才起到暖手暖心的作用。

3

  最后说一种暖手的神器,既雅致还十分实用。那就是手炉,亦称袖炉。电影《琅琊榜》中,身中寒毒的梅宗主,手中一直捧着的就是这玩意儿。

  手炉以铜制居多,内焚炭或煨灶灰,手捧取暖。

  手炉起源于何时,各说各的,在此就不穷究了。

  它盛行于明清,及至民国时依然流行,电影或照片中可见有贵妇人手捧铜手炉,纳于毛皮袖笼中。

  手炉更多是伴随着读书人度过无数寒冷的冬季。相对于用火盆来取暖,手炉更节省环保。

  如果只是起到暖手的作用,手炉也就不在我们今天的话题中了。手炉考究起来也可以是无止境的。

  手炉有八角形、圆形、方形、腰形、花篮形、南瓜形等,大部分是由紫铜、黄铜、白铜制成,也有少量瓷器制品。

  在手炉制作工艺中,最考究的就是花纹纷繁的炉盖。作为散热区,镂空雕刻的炉盖有五蝶捧寿、梅兰竹菊、喜鹊绕梅等众多纹形。炉身还有錾刻、珐琅等工艺做的福禄寿喜、花鸟虫鱼、人物山水等花纹。

  手炉也有“名牌”,那就是名家制作。

  制作手炉最有名工匠是明代万历年间浙江嘉兴人张鸣岐。

  他制作的手炉多姿多样、工艺精湛。其炉壁厚薄均匀,花纹精细,整炉不用镶嵌或焊接,全用榔头手工敲击出来,炉盖上的雕镂很细,但用脚踏不瘪。

  盖子十分紧密,虽然用了很久,也不会松动。尤其令人惊奇的是炉中炭火虽烧得很旺,但摸上去却不烫手。我见过几件张鸣岐的手炉,总结下来,就是比一般所见的雅致,造型和线条更简洁到位。尤其篾子形、冰裂纹诸款,更具文人气。

  今天,人们暖手已不成问题,从空调到超市里随处可见的充电暖手宝,又方便又有效。

  但是与以上自古流传下来的这三种暖手神器相比,总似乎少了些风雅和趣味,更难以成为一种文化艺术的积淀,流传给后人。

林明杰

画家、艺评家、媒体人

画家谢春彦作《林明杰》

新民晚报高级记者、艺评专栏《林距离》主笔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艺术总策划

复旦大学哲学院人文智慧课堂特聘教授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客座教授

中华艺术宫和刘海粟美术馆艺委会委员

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及美术书法篆刻摄影艺术评论专业委员会主任

国家艺术基金和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专家评委

克勒门文化沙龙联合创始人

出版艺术评论随笔集《艺术是同床异梦》《艺术是漏网之鱼》

艺术微信公众号《艺术林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