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为未来生活设想可能

时间:2013/12/4 13:08:49文章作者:新民晚报 记者 林明杰 乐梦融

英国霍顿设计的《自动基因》 


张轲设计的《山居》 记者 胡晓芒 摄

  “设计不应再停留在装饰些瓶瓶罐罐,更是设想出未来生活的一种可能。”忙碌中的上海艺术设计展组委会秘书长汪大伟,计划用四个月的展期为上海观众带来一番不寻常的惊喜体验。

  今天上午10时,2013上海艺术设计展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启幕。本次展览主题是“美学城市”,主要探讨设计如何引领创意生活,设计如何助推城市升级和发展。

  今天上午,记者在现场目击了不少新颖的设计个案,这些创新作品洋溢出艺术趣味,折射出理想中的城市生活,和居民的生活紧密相关。

  主题展风格迥异

  此次“上海艺术设计展”分为主题展和邀请展两大展区。其中,主题展将分“逆光之城”“夜晚之城”“移动之城”“界面之城”“手工之城”“电影城市”6个单元展出。

  在“逆光之城”单元中,展出的《智能高速公路》《绘画时间》和《电脑化城市》等作品,体现了设计在现代化城市的巨大作用和无限潜能。比如,荷兰玫瑰花园工作室的《智能高速公路》设想,汽车行驶产生的风力可持续激活公路上的路标和灯光,产生新能源,自动适应交通情况。

  在“夜晚之城”展出的作品中,由航天器俯拍的《夜色下的上海地图》经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特别授权后,将首次在华展出,有趣的是,这张图片又与明代针灸家杨继洲所著的《针灸大成》中刊载的人体经络图十分相似。“人体经络”和“夜色下的城市”两张神秘契合的图片同展,让人浮想。而《电脑化城市》用近百块电脑主板拼合成一件带有隐喻色彩的装置作品:此起彼伏的卡槽、风扇、电源和城市智能建筑何其相像。

  与观众互动设计

  邀请展将分“校际社区展示交流”、“上海·再设计”、“形而上下”和“品牌媒介”4个单元展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意大利米兰新美术学院(NABA)师生间合作的课题是“都市丛林研究”,两国学生把针对城市中的自然生态内容的空间类型研究课题搬入了博物馆。这场开放型的研究会随着研究推进逐步置放更多作品,探讨都市中各类人群的生存空间,人与社会、社群、生物的关系,以及对美学城市下的都市发展、人口流动、社群迁徙提出研究计划。

  与城市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艺术成为焦点。2013年上海艺术设计展所展示的一幅由二维码组成的国际公共艺术地图,参观者可以通过二维码来“收藏”世界各地的公共艺术作品。观众还可再次上传公共艺术作品到虚拟平台,绘制出一张国际公共艺术地图。利用微信的平台与界面,打破传统博物馆以“展示私人馆藏”的呈现方式,切实地将“公共艺术”搬进上海当代美术馆。

  也有一些小型设计作品与市民的生活更贴近,在二楼展区,有可以远程控制的养花系统,设计师设想,通过手机等控制浇花的用水量和采光的时间,出差在外就不必再为花花草草无人照料而担心。

  为未来带去可能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上海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主席汪大伟认为:“普通百姓对设计的印象,还停留在习惯思维里瓶瓶罐罐的装饰,或者习惯中的衣食住行。其实对生活的一切都是可以设计的。这是最大的区别。”

  “美学城市”这个理想色彩主题,很多作品包含了对当下设计现状的批判,期待高科技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层层联系起来,社会在转型,设计在转型,引导观众的观念也同步转型。

  汪大伟表示,“在遴选设计作品时,期待带来一种让参观者感受未来的可能性,引导人们去思考明天的生活,去设想人们的生活的未来的可能性。”这场展览的意义在于,设计的领域拓宽了,过去的设计解决某一单个问题,当代的设计理念,从单一化的功能设计,向着设计人类的生活模式进化。设计的疆域被大大拓宽了,对公众和学术界都是一种启发。

  本届设计展为期4个月,由上海市文联、上海市文广局和上海市教委共同主办,展览持续至明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