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赞许,始得自由

时间:2022/1/10 9:05:46文章作者:游读会边游边读

  一呼一吸之间,时间走过了2021,不停顿地进入了2022。年尾年初,持续两轮春夏秋冬的新冠疫情还是此起彼伏,来势汹汹,依旧令人揪心不已。WHO总干事谭德塞警告,Omicron和Delta的同时传播,或引发一场“病例海啸”。他说,它们是同时存在的双重威胁,“我非常担心Omicron病毒,它具有高度传染性,与Delta病毒的同时传播,或引发病例数像海啸般增长。”欧洲确诊累计巳破亿,占全球逾1/3,美国、印度、巴西、英国、法国、俄罗斯成为六个确诊累计破千万例的国家,其中美国巳超6046万例,居全球之首。截止昨天(1月7日),全球确诊已经突破3.03亿例,死亡超过549万人。

  2022年元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由阿根廷指挥家丹尼尔·巴伦博伊姆执棒,这是他继2009年、2014年之后,第三次执棒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巴伦博伊姆于1956年作为钢琴家在维也纳爱乐乐团首次亮相。66年过去了,今年对他来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他即将年满80岁。经典的曲目依旧感动了现场和线上观看直播的所有听众,今年有6首曲目是首次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演出。

  马塞尔·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的结尾处写道,“一小时不单只是一小时,它是满载荟萃、声律、期待和心境的花瓶。我们所谓的真实,是刹那间同时萦绕你我感受和记忆间的,某种和谐。”


  认识尔冬强(Deke Erh)有近30年了,很久没有见面聊天了。两个月前知道他在江南的金泽古镇有一个《金泽药房文献展》,去时正巧闭门,留了遗憾。新年元旦过后,他的《江南米号文献展》没有任何仪式的开幕了。相约在古镇他的宅院见面,一见如故,是真正的新年快乐。他如数家珍的讲述他正在进行中的宏大计划,将会有一个万米平方展出的《账簿中的江南》。“以往的历史资料都以文字为主,对一些消失的东西,再精妙的文字也无法百分百地呈现,而摄影却能够从另一角度成为非常有价值的文献。”他几十年坚持的做一件事,就是把消失的东西通过图片的方式和实物的形式记录下来。“当我按下快门的一刹那,也许就是一个没有办法复制的瞬间。”


  他曾经用15年的丝绸之路行走,完成了令人惊叹的属于他一个人的丝路。2014年在上海中华艺术宫一个六千平米的展厅,展出了《一个人的丝路:尔冬强视觉文献展》,那是他与历史遗址的对话,与故去的先行者的对话。2015年,他和他的团队再次出发,驾驶无动力帆船从长崎出发,沿着海岸线一路走过冲绳、台湾、香港、澳门、海南岛,再到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经过马六甲,再到泰国、斯里兰卡,实地查看每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遗存,总航程达11549海里,其中海上航行109天,岸上采访96天,最终在欧洲完成了他绕地球半程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视觉文献计划。我想,先后用长达17年的持续时间,主题式的执着走完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应该没有第二人了。

  尔80年代时是《上海画报》的记者、编辑,在那里工作10年后,他离开了体制,成为中国最早具有独立意识的摄影家之一。他在他丰厚的精神领地里穿越了时间的隧道,尘心洗尽,天遥梦远,执着于他的一个又一个课题计划。犹太人在上海、邬达克留下的建筑、东方的西洋建筑,等等,都是他最早用心用力去拓展的话题。当这些成为公开话题的时候,一如多人合影时他永远的躲去了边上,消失在他下一个的计划中。“我是向着历史的深处奔去,像一个逆向行驶的人。太多太多历史的遗存你来不及看一眼,就永远消失在我们的视野里。”

  他签赠我一本精美的《尔冬强和86位上海美国学校的师生》作为留念。他在2011年11月的出版后记中写道,“这30年来,我一直执着地在中国各地拍摄老建筑,同时试图寻找和拼贴历史的破碎记忆,但我发现这一切都是徒劳的,大量历史老建筑成片地被拆除,你可能根本无法保留自己居住了半个世纪的老房子,我自己在上海这座城市已经经历了三次房屋被铲平,这意味着你必须隔几年就搬一次家,当你连自己的房子也保不住时,那么剩下的就只能是留存一些个人的生活记忆了。”

  尔的祖父曾经是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的军官,父亲在德士古(Texaco)洋行工作。他们的家庭经历了许多,但是直至父亲去世,也没有告诉尔他们家庭曾经发生过的一切变故。“我再也无法知晓。”“在这个多变的时代,有些东西永远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只能在记忆里打捞。”

  1993年,尔到美国看望他的两位叔叔,他送上他的摄影集《最后一瞥 -- 上海西洋建筑》,指着其中一所离开尔的住家只有一个街区远的美国学校旧址照片,他叔叔说,“你父亲一口流利的英语就是在这所小学里念的。”回到上海,尔开始留意去旧货市场寻找美国学校的老毕业录,居然陆陆续续找到了1931、1935、1939、1947、1948和1949年共6本校刊,在同学录中,他没有找到父亲的照片和名字,但是,他找到了一大批和父亲同时代的孩子。

  再后来,尔在上海绍兴路开设的一家可以喝咖啡的书店 -- 汉源书店里,结识了许多曾在上海出生或生活过的西方人,其中就有当年美国学校的学生。于是,尔开始了他不懈的寻访活动。2008年,尔在美国波士顿边上的小城Salem参加了一个当年美国学校老同学的聚会活动,他们巳经年迈,鬓生白发。他昼夜不停地连续工作采访了50多位校友,为他们做了问卷记录,拍摄了他们的近影。

  上海美国学校(Shanghai American School,简称SAS,旧名“美童公学”),是1912年9月17日至1949年9月1日在上海的一间主要面向美国侨民子女开设的国际学校,初时有38名孩童入学,1934年学生数已超600名。原校址位于今上海衡山路10号,现为七〇四研究所所在地。学校主楼、宿舍楼和水塔为上海市历史优秀建筑。1980年时上海复校,名为上海美国学校。

  连续几个晚上,我翻读着尔的这本书。非常特别的是每一位当年的学生照片和他们老年时的近照对比,以及86位当事人的自述回忆,一页一页的串起,人物浮现,历史重现。或许,书中的一些人今天已经离世了。但是,尔记录了特别珍贵的一段时光,留给了这个不应忘却的时代,穿越了历史的尘封,辐射到记忆最幽暗最柔软的深处。一切又都恍若隔世,我们不得不坐在时光的此岸,回望彼处那些逝去的波涛。“让我们泰然自若,与自己的时代狭路相逢。”(莎士比亚语)

  从《口述历史:尔冬强和108位茶客》(2010年9月出版)这本书开始,他着手进行口述历史的记录,将那些镜头里看不见的人的精神世界,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为了这本书的采访,他在上海朱家角北大街开了一家茶馆,在氤氲着沧桑历史的老屋里,与茶客品茗长谈,其中有米店老板、油漆匠、茶楼老板、煤球行老板、饭店学徒、浴室擦背工,等等,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一篇访谈就是一部个人成长史,甚至是一部家族变迁史。

  这本书出版十周年时,出版社和朱家角政府为他举办了一个活动,全国各地来了许多读者,最远的居然来自新疆塔城。活动现场,4个口述历史志愿者拿着名单,朗读着每一位离世者的名字,他们是生铁补镬子的白铁匠陈小四、削刀磨剪刀的师傅方维明、染坊里的秦水林、鸡鸭孵坊里的吴明球、修橹师傅钟其,等等,据说现场气氛催人泪下。也许,天下之至柔,方可驰骋天下之至坚。
尔曾经获选为感动上海年度人物之一。罗伊·马丁纳有一段话,我一直很喜欢,“我生命里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我不再为别人对我的看法而担忧,此后,我真的能自由地去做我认为对自己最好的事。只有我们不需要别人的赞许时,才变得自由。”

  尔,做到了。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作者简介:

  吕明方,复旦大学经济学硕士,香港中文大学专业会计学硕士,高级经济师。

  曾任香港上海实业集团执行董事、副总裁,上海实业控股有限公司(0363.HK)执行董事、CEO,上海医药集团董事长,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1607.SH/02607.HK)董事长等职,并曾任中国化学制药协会副会长、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上海企业家联合会副会长等。现任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50人论坛(H50)创始主席、方源资本(亚洲)有限公司合伙人、高级董事总经理等。

转载须知

个人转发至朋友圈无需获得授权

微信公众号转载

请于后台回复你的公众号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