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的文化应该得到传承

时间:2010-5-8文章作者:陈履生

 


陈履生


世界博览会在160年前被称为“万国博览会”,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名字,“万国”的数量之多,令人为之感叹。今天说起“万国博览会”感觉是一种历史的遥望,“万国”在具体中的抽象,比起“世界”在抽象中的具体,好像其间的不同就是一种历史感的差异。“世界”包揽“万国”,而“万国”则远远超过世界的容量。世博会和奥运会一样就是这样用历史的延续完善了今天的体系,像人们看到了“世界”的准确性一样,不再会有“万国”的模糊猜想。


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了首届万国博览会,它给人们留下的是一个永久的记忆,而赋予这个记忆以具体内容的是,用博览会的盈余,历时6年建成了“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初名“南肯盛顿博物馆”)这样一座世界上著名的博物馆。这一届博览会为英国奠定了两个博物馆的藏品基础,除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之外,还有1853年建立的肯盛顿科学技术博物馆。虽然只有一位中国广东的商人徐荣村参加了首届博览会,并独得金、银大奖,可是,因为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的存在,得以保存了大量的与中国相关的文物和艺术品,成为我们今天研究18世纪以来中外美术交流以及艺术上中西融合的重要资料。


从1860年开始,该馆相继收藏了一批中国画家的作品,但不是人们通常认识的“中国画”,其主要特点为:1、题材反映士农工商和乡土风情;2、画法非中非西。在这些不同类型的画中,与人物相关的风俗画大致还保留有与轮廓相关的线条,看得出是出自中国画家之手,然而,却有明暗、透视等一些与西方艺术科学相关的方法;在与风景相关的风俗画中,已全然不同于中国的山水画,又不同于西方的风景画。两者的“写真”特点主要记录了制丝、制瓷、制茶的过程,所反映的是英国人对当时广东风情的一种猎奇——丝、瓷、茶对于当时的英国人来说,其产生的过程几乎是一种神奇的幻想,所以,有必要通过绘画的方式来记录生产和制作的过程,以向皇室及公众汇报。至于其它一些像植物标本的绘画就更不同于中国的花鸟画,全然没有中国花鸟画的神韵和意趣。这些绘画因为明确的功用性而彻底消解了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显然,英国人其间的辅导以及对于画的具体要求,促使了当时广东画家的积极努力。那么,由此展开的问题是,在18世纪中叶出现的这样一种被称为“水彩画”的不中不西的绘画风格,为什么没有完全学习英国的水彩画,而广东画家是如何改变已有的画法而创造出这种不中不西的画法——这是首届世博会带给我们的谜。如果没有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就没有该馆自1860年开始的对于中国题材绘画的收藏。


由此可见,从首届世博会开始的通过世博对文化和艺术产生的影响,完全超出了始初的预想,而世博会给于文化和艺术上的贡献,应该成为我们今天认识世博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世博给于后世的遗存也应该是一个重要的考量。1970年,日本大阪的世博会之后,贝聿铭设计的台湾馆以及台湾雕塑家杨英风为台湾馆专门创作的《凤凰来仪》大型雕塑,都没有得到保留,成为永久的遗憾。今天,上海世博会是世博会历史上第一次在中国举办的盛会,它将为国人遗留什么物质的和精神的遗产,则是大家的期待。回头再看160年前酷爱艺术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以及阿尔伯特亲王的示范,能否影响到今人,也是对世博会体系的考验。

  
-艺术研究-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