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的故事开始了

时间:2010-6-15文章作者:陈履生

 
陈履生




林风眠的故事开始了,在2010年春拍开始之前,在伍劲揭露“林风眠三十年假画局”之后。实在有意思的是,在当今中国艺术市场充斥各种故事的现实中,尽管故事的主人有所变化,而情节却大致相同,但始终都有人相信。尤其是在前面一个故事刚刚被揭穿不久,按常理,仍然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推销假画是根本行不通的,可是,屡试不爽,个种的原因值得研究。



喜欢听故事基本上是每一个人在孩提时代就有的天性。为什么孩子喜欢听那些编造的故事,因为有情节,因为生动,“从前有一座山,山上有一座庙”,孩子就这样一代一代在听着这一故事中长大。艺术市场对于故事的发掘,可以说是一重大的发现,所以,现在的艺术市场基本上就是一个丰富多彩故事会。听故事的人多势众,所以,只要故事情节动人,自圆其说,基本上可以说动那些喜欢听故事的人。而听故事的人基本上不懂画,或者知之甚少。而编故事的人大体都能契合听故事的人所知所懂的那一点知识,往往一拍即合,随后就是有钱的掏钱,没钱的吆喝,这已经成为当今的市场奇观。现在的故事情节大致都与灾难有关,或者是战争时代,或者是文革时期。有了灾难,就有了躲避灾难,就有了护宝。有了躲避和护宝,也就有了今天的惊世发现。就是这么简单,只要换上人名和地名,就有了与这个新的人名相关的故事。前几年石鲁的故事就是如此,今天关于林风眠的故事也基本相同。在所有的故事之中,“托孤”或“秘室”等等,都具有与灾难相关的悲情色彩,这是能够打动人的一个亮点。



林风眠的故事稍有不同的是,是将画带到了国外,又吻合了现在回流的时尚。更有发展的是,林风眠的故事中多了一位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的丹麦驻中国大使彼得森(Lorenz Petersen),并附带有彼得森大使的照片一张,可是,偏偏有好事者去查证,“查找了历任驻华大使名录,均没有Lorenz Petersen这个名字”。真不知道这个故事应该怎样去自圆其说。当然还有其他。



有人问关于“林风眠”作品收藏及艺术市场交易,有没有与之相关的重要人物,应该说肯定有,而且有很多。有的在明处,有的在暗处,这一明一暗搅动了市场乱局。明的可能是一个人或几个人,但后面有可能是一个群体;明的可能有一个情节跌宕的故事,当然暗的故事就有更多。在当今的艺术市场上,在对画家本人的鉴定都失去信任的今天,那还有谁可以信任?作为与这个市场相关的人(鉴定家、专家、学者等等)都不能保真的今天,要寄希望于在画家故去之后市场上作品的保真,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买的就是心跳,买的就是信心,好像信鬼神一样,信则灵,不信则不灵,这是今天的现状。在与林风眠相关的故事中,潘其鎏也好,柳和清也罢,对他们的重重质疑,自有其道理。为什么人们不质疑上海美协和上海中国画院的林风眠收藏,而质疑同为上海官方系统的上海美术馆的收藏,因为上海美协和上海中国画院的收藏来路正。来路不正即使是真的,在今天也会存有几分疑惑,因为艺术创作不是机器生产,可能受制于身体和情绪的状况,因此,所谓的“真”也有可能因为“变形”而反映到各路人马的疑惑之中。有人质疑了,基本上可以说明那些之所以成为疑点的问题不是可以编几个故事可以解释清楚的——因为这些故事往往是耳熟能详。

  
-艺术研究-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