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天地 纵横古今
——“上海市钱币学会成立十周年”纪念章设计心得


 


  1993年春天,上海市钱币学会成立10周年之际,我应学会之约,为他们设计一枚纪念大铜章。经过半年时间的构思、设计、雕刻、制模,这枚大铜章由上海造币厂铸行问世了。铜章直径60毫米,紫铜上色,铸造量为1000枚。当这枚大铜章发到该会会员手上时,一个个赞不绝口。不少朋友要我谈谈设计构思,这是对我的鼓励和鞭策。下面我想谈一点设计制作过程中的想法和体会,作为今后设计工作的借鉴。

  一枚高品位的具有收藏价值的纪念章,首先题材要好。一般说来,重大纪念活动、会议、展览等,制作大铜章作纪念品,具有典雅、庄重、隽永的效果。上海市钱币学会作为一个研究钱币文化知名度较高的学术团体,为纪念学会成立10周年而特制这枚大铜章,不仅显其高雅,而且具有一种特殊的文化气息,其收藏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题材好只是为成功打下一定的基础,关键还要看设计师的创作构思。纪念章的幅面都比较小,即使是大铜章,一般直径也不过60~80毫米,它不可能像绘画那样,任凭作者纵横挥洒,因此,通常多采用象征、暗喻的手法,高度概括,丰富内涵。我开始构思时,考虑到中华钱币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又考虑到上海在改革开放中正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进,我想在这枚章上,既要表现中华钱币文化的特色,又要反映今日上海的时代特征,于方寸天地之间纵横古今,这就是我设计这枚纪念章的立意所在。

  章的正面,我选用上海新外滩景点为图案,取俯瞰角度,从浦西透视浦东,黄浦江从中间流过,江面上航船竞发,一派生机。在浦西部分(章的下部),突出中国银行大厦,让其居中占据主要位置。因为上海市钱币学会原先就设在这幢大厦的底层。虽然它的办公室仅有10平方米,但许多钱币界的老前辈在这个斗室里探索泉海,考古论今,著书立说,出版发行了《中国历代货币大系》、《钱币丛书》、《钱币通讯》等书报,10年来为我国钱币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这幢大厦与钱币文化有着一层特殊的关系。在浦东部分(章的上部),如今高楼林立,我只突出了东方明珠和银都大厦(当时尚未建成)的建筑轮廓,其他作了“虚化”处理。因为东方明珠这座现代化建筑不仅是上海城的新标志,而且是上海改革开放的时代象征;而银都大厦将成为一座现代化的金融大楼,金融与货币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

  从画面构图看,立足浦西,眺望浦东,以浦西为前景,浦东为远景,层次分明,主体突出,错落有致,虚实结合。这样处理,从近景推及远景,从现在联想到未来,丰富了画面的内涵。而主体建筑又与钱币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留给人更多的回味与遐想。

上海市钱币协会成立10周年纪念章

  章的背面,以重重叠叠的古今中外钱币铺底,象征着古今钱币浩如烟海,源远流长。在这些千姿百态的钱币的烘托下,中心捧出一个硕大的“泉”字。“泉”与“钱”在古代相通,“泉”就是古代钱币的别名。同时,“泉”还喻意钱币事业的发展,如同永不枯竭的源泉,川流不息。章面所铸这个“泉”字,特邀当代著名书画家、文物鉴定家谢稚柳老先生题写,书体狂草,龙飞凤舞;俊秀飘逸,使这枚纪念章更为增色。人们如果稍加留心,会发现“泉”字四周有一方框,这个正方形与章面的外缘结合,正好形成我国方孔圆钱的结构,代表了我国钱币的特征。这个造型设计,更增加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设计雕刻这枚大铜章的过程,对我来说,也是一次学习的过程、练兵的过程,使我学到了不少钱币知识,积累了更多的实践经验,获益匪浅。如果这枚纪念章有一点可取之处,那是得益于一些钱币行家对我的指导和启迪。

 

陈坚
(本文作者系上海造币厂高级工艺美术师,上海造币厂钱币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