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铜章的产生与近代造币工艺技术革命有着直接的联系。大约在15世纪末,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西方各国的造币工艺有了很大进步,出现了简易的手工操作的造币机械,如压延机、坯饼机、压印机等,提高了造币生产的能力。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人马修·布尔登在蒸汽机的发明者詹姆斯·瓦特的帮助下,试制成功第一台蒸汽机驱动的压印机;同一时期,德国人马尔霍恩也研制了一台根据杠杆原理设计的压印机,推动了造币工业的发展。
在西方各国用机器造币进入大规模生产之后,为纪念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大铜章,也就应运而生了。早期因制模工艺和压印机等因素的限制,大铜章为单面浮雕,背为平面。如
“约翰·伯林”大铜章,直径153毫米,厚约6毫米,古铜色,高浮雕,由英国人大卫·安吉士设计并雕刻,在章面上铸有两人的签名。约翰·伯林在1847年曾作为英国派遣外交使节来过我国广东。
|
|
|
|
|
约翰柏林大铜章 |
吉保罗大铜章 |
吉保罗大铜章 |
孙中山先生安葬纪念章 |
孙中山先生安葬纪念章 |
中国近代各类纪念章品种不少,但直径超过60毫米以上的大铜章为数不多。从收集到的实物和资料看,近代早期的大铜章大多由国外制造。一枚由比利时雕塑家吉·保罗雕刻的大铜章,正面为卡丁纳尔·塞尔色·康斯坦丁的浮雕像,背面是中国北京天坛的祈年殿,直径96毫米,厚约6毫米,紫铜色。卡丁纳尔·塞尔色·康斯坦丁是罗马教皇派到中国来的使节,于1922年至1933年期间在中国传教。在收藏界比较熟悉的“孙中山先生安葬”纪念章,由美国MEDALLIC.ARTCO.N.Y单位制造,直径76毫米,厚4毫米,每枚侧边打印编号,笔者手中所藏一枚为8871号,黄铜色。正面是孙中山先生高浮雕头像,双目炯炯有神,气度非凡,充分表现出一代伟人的风貌;背图是南京中山陵祭堂,雕刻精细,层次分明,上方镌刻“孙中山先生安葬纪念,中华民国十八年三月十二日”篆体阴文字样。此纪念章是1929年6月1日在南京举行孙中山安葬典礼时分赠给当时的要员和来宾的。
“平海军舰下水”纪念章,直径79毫米,厚约3毫米,紫铜色。正面是平海舰的外形,在当时来说,平海舰是装备齐全、吨位不小的军舰;背面为文字“中华民国廿四年九月平海军舰下水纪念”。此章的有关资料不详,传为当时的江南造船厂所造。从纪念章来看,铸于1935年间,以当时我国的技术水平,由我国自己制造是完全可能的。以上这几枚大铜章的设计、雕刻、制作都十分精美,风格独特。
大铜章作为一种特殊艺术品,它真实地、客观地反映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工艺制作特点和水平,并可从一个侧面窥视历史的一页。
张跃群
(本文作者系上海造币厂钱币研究会副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