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日本倭几与四面平家具一脉同源

时间:2015/9/3 20:12:14  来源:《古典工艺家具》杂志 文、图/刘显波

刘显波

  古典家具研究4P

  日本倭几与四面平家具一脉同源

  人物名片>>>

  刘显波,湖北工业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明式家具欣赏》主讲人,从事明清家具专项收藏研究近二十载,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中英文研究论文多篇。

  核心提示>>>

  日本与中国文化交流最多的是唐代,因此日式家具经过了长期发展,依然对四面平造型青睐有加。从中国文化中吸取养分,继而分化、发展的“倭几”制作,在今 天看来,这些新鲜的样式,不但保存了四面平家具素雅高洁的独特韵味,并且利用别具趣味的足端设计,以及精致的线脚处理,进行了很多有价值的尝试。

  “倭几”这个词,流行于明代,是指产于日本的一些小型日用台座类家具,多为四面平造型。明朝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记载:“若书案头所置小几,惟倭制佳 绝。其式一板为面,长二尺,阔一尺二寸,高三寸余……斋中用以陈香炉、匙瓶、香盒,或放一二卷册,或置清雅玩具,妙甚。”文震亨在他的《长物志》中也提 到:“台几,倭人所制,种类大小不一,俱极古雅精丽……价俱甚贵。”可见,倭几在明代书房等室内环境的陈设中,品级很高,并作为文人个性与品味的物性表 达,成为价格很高的泊来品,受到广泛的欢迎。

  沿袭唐宋遗韵的“倭几”

  事实上,日式家具受中国古代家具的影响,在造型 体系上,与中式家具一脉同源(图1)。日本人的传统室内生活沿袭唐宋古,习惯席地而坐,室内崇尚简单洁净,一切家具、用物随需而设,置放灵活。因此,配合 这种生活习惯而制作的日式家具,除了壁柜、屏风和陈设和服的衣架外,其大多数家具都形制小巧、制作精工,如桌案、坐垫、凭几、小箱盒等。这些家具都沿袭优 雅的唐宋遗韵,与中国传统家具在宋代以后就走向高坐体系相比,更加重视对四面平家具的传承和创新。这里通过两例来说明。

图1 日本 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作品中放在妆奁上的一只“倭几”

图2 红木嵌斑竹方面小香几

  第一例是一只红木嵌斑竹方面小香几(图2)。几面落堂镶面心,边抹、腿部及下方的管脚枨以粽角榫接合,并在中线上挖槽嵌浅色斑竹片,勾勒出一个工艺统一、细致精巧矩形框 架结构。边抹及腿上部三面安装的细牙条,与深浅错落的边框一起形成丰富的视觉层次。最值得深思的做法出现在小几足部。它的足端与腿部是分做的,四只外翻的 小马蹄足打破了四面平式家具直落向下的腿部处理定式,给整体器形平添了一点活泼生动的变化。

  腿部设计其实是四面平家具造型设计的一个瓶 颈。这例香几虽然在整个体式上并没有突破四面平家具常见的矩形外观,却提醒我们,如果能利用管脚枨结构,四面平家具的造型轮廓就能得到一个变化的过渡,如 果在设计上再大胆一点,很有可能产生新的体式。例如改变管脚枨的位置,腿部和足端或分体,或一体化设计,将会出现无数种可能性。

图3 黑柿木长方香几

  再看第 二例黑柿木长方香几(图3),依然是四面平造型,这件制品的形制相当符合本文开头所引《遵生八笺》上的描述,源头可能更古,在中国制的香几中也能找到类似 的例子。这件四平长方香几,同样没有采用中式四平造型常见的边抹下方安装牙条构件的做法,而是借助较厚的边抹以及足部近地端的横枨,来保证结构的稳固。同 时,为了避免较厚的边抹在视觉上显得笨拙,边抹的上缘被处理成“打洼”做法,使它的外立面被削薄了三分之一,与下方横枨厚度相当。“打洼”线脚汇合到几面 四角时,又延伸到腿部,并利用腿部外膨的动势,做出上下宽,中部渐窄的精致洼面。

  规整精确的“打洼”做法,向来能收到挺拔有神的艺术效 果,这一例香几在外膨腿足和整体的圆浑造型里加上“打洼”工艺,显然在外放和内收的尺度上经过仔细品味和打磨。看起来简洁光素,实则很耐品赏,它不但符合 明式家具的艺术追求,而且整体造型让人联想到低坐家具流行时期坐卧两用的矮榻。

  四面平家具为何默默无闻

  四面平家具在当今的家具研究中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王世襄先生认为,明式家具造型体系分为“无束腰”和“有束腰”两种,而“四面平”只是“有束腰”造型体系的一个旁支。

图4 宋 《李嵩听阮图》中的壶门榻

  “有束腰”造型的起源有两个,即魏晋六朝至唐宋时流行的“壶门床(箱式榻)”(图4)和佛教建筑构件“须弥座”。若是单独从箱式家具造型的角度来审视, 我们可以发现,壶门床[1]实际上是最早的四面平家具。因此,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考察,四面平造型的出现显然要早于有束腰造型,在后者真正确立之前,四面平 家具已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和流行的时期,例如从下部似箱,演变到四足独立。笔者曾通过对存世的大量明代插图版画加以统计,发现四面平式桌案在明代版画插图 中出现的比例达到一半,远远超过另两种造型的桌案,但是对照传世实物数量以及当今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四面平家具确实是默默无闻。

  四面平式通常用笔直轮廓的方材构造框架,常见做法有两种。一种是腿足与边抹相接合,不装牙条,这种形制传世实物尤其少见,它的腿部一般必须安装横枨或管脚枨加 固;第二种是腿足以粽角榫和牙条相接合,上部再通过边抹上的榫眼扣合攒框做的面板,这种形制传世实物比较多见,除了使用横枨、霸王枨来加固结构,有的并不 安装枨子,尽量造成腿部中空的效果(图5)。

图5 明 黄花梨四面平带翘头条桌(图片提供:中国嘉德)

  综合以上两种形制,可以看出,四面平家具是从类似箱式榻下部整体的方框结构而演变到下部空 敞。设计者抛弃了对稳固性的执著,追求一种简洁空灵的审美境界,让家具下部尽可能地留出空间,使人的身体活动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解放。然而,这种做法,必然 在牢固耐久性上存在欠缺,从而造成大量明代四面平家具制品难以保留传世,即使有少量传世实物,其保存状况也往往较差。同时,在艺术处理方面,四面平家具直 立到地的腿部样式缺少变化,远不如有束腰式尤其是高束腰式家具那样拥有大量可供雕饰的舞台,因此,入清之后,渐渐放弃了对四面平造型的开发探索,更是在情 理之中了。

  重拾四面平式家具

  日本与中国文化交流最多的是唐代,因此日式家具经过了长期发展,依然对四面平造型青睐有 加。从中国文化中吸取养分,继而分化、发展的“倭几”制作,在今天看来,这些新鲜的样式,不但保存了四面平家具素雅高洁的独特韵味,并且利用别具趣味的足 端设计,以及精致的线脚处理,进行了很多有价值的尝试。重拾四面平这一中式家具的经典样式,将之推进演化,在笔者看来,至少有如下思路可供参考:

  传统四面平家具的外轮廓,往往是平直的,横枨或管脚枨结构可以为家具面板以下的部位带来产生变化的拓展空间,例如曲线、三弯式的腿足,材料的圆方或粗细过渡转换,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线脚设计,都是可能的发展方向。

  传统漆艺与四面平家具的结合。四面平家具腿足与面板边抹及牙条交圈,这一特征在无束腰、有束腰家具上都是没有的,这种平滑的外轮廓,造就了四面平家具独 特的优雅体式。而大漆装饰不但能为家具添加丰富的色彩装饰效果,而且能将构件接合的痕迹进一步隐藏起来,产生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作为 四面平造型的源头,低坐家具中的壶门式家具(箱式家具),依然有它的艺术价值,应该被纳入现代四面平家具设计的参照范围。当代中式家具产业的设计参考背 景,往往仅上溯于明清家具,如能对中国家具的发展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视野,将各种可资开发的传统元素综合起来,或可摆脱定式束缚,产生新的创作灵感。

  对我们今天的中式家具设计来说,创新与复古,是个永恒的话题,希望通过本文的简单分析,提请有识之士认真思考四面平家具的工艺、艺术与文化,并对它的设计前景产生一定的兴趣和信心。

  注释:

  [1]当代学界对“壶门”的称谓多写为“壸门”,但遍查古代文献,“壶门”一词最早出自宋代《营造法式》一书,即用来指佛像底坐的弧形牙子,与汉晋以来 图像、考古实物资料中的床榻板足开光式样一致,而“壸门”则在民国以前的文献中无考,此家具构件部位应名为“壶门”而非“壸门”。另据经明汉,汉文金《传 统家具文化文献中“壶门”与“壸门”之正误辨析》(载《家具与室内装饰》2007年第7期)一文的研究,当代建筑和家具研究学者将“壶门”写作“壶门”的 原因,是由于民国时期手写誊抄《营造学社汇刊》第七卷有关稿件付诸石印时的笔误,解放后的出版物根据这个谬写,在重印梁思成先生著作时将所有“壶门”倒改 为“壸门”。由于有的当代学者根据“壸门”意为宫门,而认为“壸门”造型的来源是古代宫廷建筑,使这个谬误更加积重难返,为正本清源,本文根据经、汉二学 者的研究,采用“壶门”一词指称箱板式家具板形足上的各种弧形开光。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