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一个时代的书林掌故

时间:2017/4/24 16:54:08  来源:古籍

  古旧书市的好处,其实全在于那种既原始、又热闹的状态。

  我一直觉得,在芸芸众生之中,所谓“爱书人”,其实就是一小群特殊的生物——他们大都不太合群,多少有点孤芳自赏;他们未必大富大贵,却生活得充实自足;他们都把各种新书旧籍看作自己平生的挚爱,然而,他们每个人却都有自己不同的个性,也都有各自不同的追求。读陈晓维编辑的《买书记历》,你能够看到爱书人不同的精神面貌和生活形态,三十九位爱书人的集体回忆,毋宁说也是三十九位爱书人爱书、聚书、与书相遇、与书相伴的真实而生动的写照。《买书记历》中收录的文章,或出自闻名海内的藏书大佬笔下,或出自深藏不露的民间高人之手,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于书的独特感受,都有自己终生难忘的淘书故事,正像其中的一位爱书人所总结的那样,淘书与读书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书之外的记忆,则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最为爱书人所津津乐道的,首先是“捡漏”——“捡漏”一词,原是古玩界流行的一句行话,形容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行为。古旧书业所说的“捡漏”其实与古玩界相似,首先是从经济角度考虑的,然而体现在爱书人的笔下,突出的却是淘书的过程与得书的惊喜。《买书记历》中即记录了许多爱书人“捡漏”的故事。比如,陈子善以零点六元的价格在旧书店中购得沈从文三十年代的签名本《边城》,柯卫东以二十元的价格在地摊上买到俞平伯的诗稿……尤其让人心动的,是赵龙江在中国书店的古旧书市,以一元钱的价格偶然捡得周作人旧藏的《异书四种》,书中不仅有周氏亲笔写下的大段题签,而且还钤有“周作人”阳文朱印和“苦雨斋藏书印”各一枚。面对如此难得的书缘,欣喜之余的赵龙江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情:“此时心跳不已,激动之情可想。急忙合上书页,深恐被识者瞥见,稍自镇定,不敢有洋洋之色。”字里行间,活画出一位书痴“捡漏”时小心翼翼而又喜不自禁的情态。

  谈起淘旧书的经历,《买书记历》中的作者所讲述的,虽然是最近三十年来国人搜求古旧书之面貌,但他们的行文却大都像“白头宫女话天宝遗事”,年代越久越显精彩,年代越近反觉无话可说,这当然是与近年来古旧书的书源枯竭、古旧书市的日渐萎缩分不开的。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随着古旧书店市场化的运作,古旧书交易呈多元化趋势,只是好景不长,互联网的崛起彻底颠覆了古旧书的经营模式,网络书店利用其信息共享、价格透明的优势,在虚拟世界里一统江湖——正是经过了网络书店的冲击,以及一系列的古旧书市场整合之后,那种“书虫们早早在厂甸门外蚁聚,一待开市,便攘臂相争,蜂拥而前”的触目惊心的场景渐行渐远,如今再也看不到了。

  对于互联网之于古旧书业的利弊得失,爱书人自然各有各的说法。但在我看来,古旧书市的好处,其实全在于那种既原始、又热闹的状态——如同我乡春节期间的“乱市”,要的就是熙来攘往、肩摩毂击的氛围,一旦整齐划一、井井有条了,反而失去了那种充满期待、乱中取胜的淘书之趣。针对于大多数爱书人而言,他们追求的也恰恰正是那种含辛茹苦、流连书摊的淘书之趣,正像一位爱书人所说的那样,藏书好比追求女人,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网络虽然为爱书人淘书提供了莫大的便利,却让古旧书的经营进入“零接触”时代,一切都通过冷冰冰的电脑屏幕进行交易,没有了身临其境的快乐,没有了“捡漏”的惊喜,没有了人与书相遇时的亲密感与奇妙感……淘书缺少充满悬念的故事,也就失去了神秘的传奇色彩。

  不过,尽管许多爱书人声言现在不逛书摊了,但他们依然忘不了淘书的乐趣,忘不了当年在书摊上亲历的那些人与事。诚如陈晓维所说的那样,藏书的故事谈的是书,书后面到底还是人——我们从《买书记历》中读到的是一个时代的书林掌故,同时,又何尝不是三十九位爱书人的心灵手记呢?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