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真言”周寍·刀下的修行

时间:2017/11/20 22:56:43  来源:雅昌艺术网

展览海报

  展览时间:2017-10-28 - 2018-02-09
  开幕时间:2017-10-28 15:00
  展览城市:北京 - 北京
  展览机构:一莲艺术空间
  展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西坝河路2号院9号觽堂文化智库
  策 展 人:一西 韩映雪
  参展人员:周寍
  展览备注:总策划:陈冠洋
  出品人:韩效良
  执行策展人:张思佳
  展览介绍

  宁人之心

  文/一莲艺术空间 赵轶欧

  山东人周寍是一个无私的好人。
  这一结论既无可置疑,却又不尽准确。
  当一个人出于世俗的道德善念而做好事时,我们称这样的人为好人。
  但周寍不是这样的人,尽管他几十年如一日地为他人贡献着自己的一切。
  周寍的另一重身份是艺术家,但这不是他的自我认知。他认为自己是“做事的”,只不过他做的这个“事”,恰好是艺术罢了。
  那么,周寍到底是谁?

  “我一定要为这些孩子做点什么”

  1994年,当周寍从山东艺术学院毕业时,像所有才华横溢而又怀揣艺术梦想的年轻人一样,他似乎能看到壮阔的艺术大道在他眼前徐徐铺开。但是,当时25岁的他所面临的最大考验,不是如何成就自己的艺术理想,而是一群聋孩子。

  毕业后的周寍,被分配到位于济南的山东康复职业中专。正如学校的名字所示,这是一所专为残疾人所办的学校,主要招收来自全省的聋人、盲人和肢残人。这种学校的主要目标在于教会这些身体残障的孩子们一些谋生的技能和最基础的文化知识,以使他们在进入社会后不至于挨饿。

  在济南这所特教学校里,除了像服装制作、财务会计这样实用性极强的课程,还有一个艺术班,周寍就是这个艺术班的指导老师。在这个初出茅庐的艺术老师眼中,学艺术,身体机能的健全与否是次要的,关键是艺术天赋能否得到激发。他自学了手语,教授艺术技巧和艺术史,在每天的授课中都充满着激情。最重要的是,他竭力启发学生们的艺术感受力和表达力,鼓励他们使用艺术进行个性表达。那些因为自身的残疾而自觉人生黯淡,上学只求谋得一点生存技能的年轻人们,在这无关生存与现实的艺术课堂上,学会了自我感受与情绪的表达,开始探索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他们身上某些被埋藏已久的东西慢慢地苏醒,天才和灵感迸发出来。这使得他们意识到,自己并非社会和家庭的负担,也并非只求生存即可。残疾人的意义,也许并不仅仅是做个裁缝或者会计。

  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他们做得最好的是木雕。如果你问为什么是木雕,周寍会以他特有的简洁与朴实回答:“因为木头不要钱,我们也只做得起这个。”

  1997年5月,周寍带领他的学生们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名为“无语心声”的木雕展,人们都为这些充满着奇思妙想、极具魅力的作品所折服,但更震惊于创造出这些艺术品的艺术家们竟然是一群聋人。这种震惊使得很多人第一次认真思考有关残疾人的潜力问题,以一种新的眼光看待残疾人所具备的才能。

  但是,现实并不会因为充沛的艺术激情而停止它的脚步。很快,这些学生毕业了,面临着工作的问题。对于聋人来说,实用性的工作,比如家具雕刻、木工等等是最现实的选择。这不仅仅是来自家人的压力,就是很多学生自身也会在面对未来时恐惧和迷茫,从而向现实屈服。

  剩下的,倔强而又不服气,决心守护自己刚刚展露的艺术才华。他们才跨入艺术的大门,不甘心就这样为了生存而放弃。

  人都是要吃饭的,但人不能为吃饭活着。这种看似简单的认识,却很难实践。莫说是残疾人,在我们这个社会,直到今天,就是很多正常人,也未必具备。

  在与这些残疾人相处的日子里,周寍亲眼看到艺术给这些青年人带来的变化。他们不再是一个个灰暗的人,而是放射着光芒的艺术家。他们在艺术创造中找到的不仅仅是自信,更是某种超越自身存在的意义,这种意义甚至无关残疾人的身份,因为很多“正常人”终其一身也都没有找到这种意义。

  这坚定了周寍的决心,“我不能半途而废,我一定要为这些孩子做点什么。”

  在与当时的女朋友、后来的妻子萧义霞商议后,周寍决定带领留下来的八名学生成立工作室,专注于艺术创作。他给这个工作室起名“真言”。

  虽说是进行专业艺术创作,但是这里的“专业”并不是指以艺术为生,通过出卖作品来维持工作室的运转。事实上,周寍和他的学生们,几乎完全摈弃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艺术创作模式,他们在农村最便宜的地方租下一处仓库,自己种菜、养鸡,以维持生活。除此之外,就是雕刻。

  这几乎是一个真正的乌托邦,一个“艺术公社”。他们与世无争,一贫如洗,默默地雕刻着手中的木头。他们并不刻意寻求出卖自己的作品,甚至当有人提出购买意向时,如果他们太喜欢或者不满意这件作品,都不会同意出售。

  他们唯一在意的,就是艺术本身,除此之外,一概不懂,也不想懂。艺术于他们而言,是宗教一般的存在,他们如苦行僧一般磨练着自己的艺术语言,对其他的一切完全不以为意。

  无需用文字描述这个特殊的工作室在经济上所遭遇的困难和曲折,为了维持这个工作室,周寍夫妇倾其所有,贡献出了包括房产在内的一切,但很多时候,他们还是只能做到勉强温饱而已。社会对于纯粹的理想主义者本身已经足够苛刻,更何况这群艺术圣徒还是残疾人。大多数人是具备同情心的,是社会意义上的好人,他们会同情残疾人的境遇,并给予他们认为合适的建议和帮助。比如金钱的施舍、技能的培训等等,但问题是,这些帮助全部基于这样一个前提:

  你是一个残疾人,喂饱自己应该是你首要的、甚至唯一的目标。

  当一个身体机能正常的普通人选择为着一个无关生存的高远目标或者信念而忽视眼前生存的现实需要时,都会遭到很多非议,而当一群残疾人这样做时,可以想象,遭遇的就不仅仅是非议了,而是彻底的不理解。

  很多时候这样的不理解就来自学生的家长。这些学生的家庭条件都很困难,追求艺术像是天方夜谭般的呓语。家长们会要求周寍指导学生做些“能卖钱的东西”,或者干脆要求孩子脱离工作室单干,做一些符合市场要求的艺术品。

  每当有学生在现实的压力下离开工作室时,周寍会尽量劝服家长,劝服不了,也只能送学生离开。但他坚决不向现实的压力低头,只要学生还在“真言”工作室,就不能迎合市场要求。

  “市场是浮躁的,迎合市场会导致人心的浮动,这样不会做出真正的好作品。”这是周寍的坚持。

  在很多人的评判体系里,一个人如果完全拒绝向现实妥协,那么他还算不算是个好人,可能已经很难说了。

  对于周寍来说,他只是在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那就是艺术的纯粹。

  只有纯粹的艺术家才会坚持艺术的纯粹,而他认为自己对这些残疾学生所负有的责任,就是使他们也认识到艺术的纯粹性。他明白,如果他的学生仅仅是手巧,那么他们做出来的就只是工艺品而已,社会也只会从“手巧的聋人技师”这个角度看待他们,仍然没有脱离俯视的怜悯。只有当他们以纯粹的审美征服社会的时候,人们才会在肃然起敬中忘掉他们聋人的身份,更多的从艺术角度看待他们。只有这样,他们作为残疾人、作为人,才能算是彻底挣脱生活强加于他们的不公与束缚,赢得真正意义上的尊敬。

  艺术,像其他所有纯粹而又美好的事物一样,是能够挣脱现实引力的,只要你的内心强大到足以坚持这种纯粹的美好。

  所以,周寍的“好”超越了世俗的意义,年轻时的他并不是一个温和的老好人,而是一个具有坚强信念的斗士,这个信念就是做最纯粹的艺术。他不懂其他的东西,他只能以艺术这种方式来帮助这些残疾学生。如果不能走这条路,那干脆不如彻底放弃。

  有一张周寍与工作室学生的合照,照片中的周寍还很年轻,脸型方正,抿着嘴,外貌并不出奇。但他的目光令人印象深刻,坚韧而且固执,这是一双勇士的眼睛。正是这样的坚韧,才能使他不畏一切现实挫折,坚持纯粹的艺术道路。而对于纯粹艺术的信念,又反过来支援了他的强韧。

  坚韧来自勇气,而勇气来自信念。

  只是,当你今天见到周寍的时候,会发现他现在已经变成一个平和的老头,那个崩着嘴唇的固执年轻人的形象不见了。他会微笑地看着你,对你向他扔过来的任何尖锐问题不急不恼,很难想象同样的人在20年前是一个毫不妥协的斗士。

  不过,那种对理想的坚持没有改变,在温和的面孔后面,仍是一颗强韧的心。

  那么,什么改变了?

  求“道”:人的独立性及其他

  几十年如一日对理想的坚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周寍夫妇并非无知的村汉和村妇,他们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艺术家,熟悉古今中外有关艺术的一切。而且,他们也并非不知道“真言”工作室创作的木雕的艺术价值,虽然在漫长的“闭关”生涯中,有机会识得这种价值的伯乐不算多,但毕竟还是有,而且分量不轻。

  朱旭初是上海博物馆的副馆长,也是一位艺术批评家。他是那种虽然担任一定职务、也具备相当社会地位,但完全没有任何官僚习气的学者。他受过完备的艺术训练,长期浸淫于西方美术界,曾担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东方部特约研究员,人脉颇广,这样的背景和气质使得他能够发掘真正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品。当他在1998年偶然间发现“真言”工作室的时候,他立即被这些木雕所震撼。

  “多么奇异瑰丽的幻想,多么扑朔迷离的含义,充满朦胧诗般的美感,以及弗洛伊德式的暗示与联想。”初识“真言”的木雕时,朱旭初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

  可以想象,当他得知这些作品的创作者是聋人时,那种无言以对的震惊。

  自那之后,朱旭初成为“真言”工作室最热心的支持者,他将周寍和他的学生们介绍给国外的艺术爱好者和资助人。2003年,美国收藏家佩恩 • 威廉姆斯看中了“真言”的作品,为这些作品在美国举办了非商业展览。

  这些木雕在西方得到的评价使得周寍开始重新思考这种艺术对于自己的学生和社会的意义。大部分西方人对于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传统即使不是完全无知的,也只能说是略懂皮毛。但当他们看到“真言”的木雕时,会立即认出这是一种东方式的风格,即使那时“真言”的木雕其实运用了很多西方美术中的技法,具有强烈的现代感,但在西方人眼里,这些作品的灵魂只能是东方的。

  西方人的这种认识完全出自对于艺术的直觉,因为“真言”的木雕中没有任何明显的中国文化符号,比如汉字、龙、中国结等等之类的东西,西方的欣赏者完全是从艺术的神韵中识别出东方意境的。

  这使得周寍开始重新思考很多东西。

  一直以来,尽管他坚持艺术创作的纯粹性,但这基本是出于一个艺术家的本能,至于这种纯粹具体指向哪里,他并没有清晰的概念。没错,他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艺术表现方面的独特性,尽可能打破一切束缚表现力和表现欲望的条条框框,鼓励学生们以一切可能的技巧和方法,将自己内心的艺术感受淋漓地呈现在木雕之中,这是朱旭初所言的“瑰丽的想象和扑朔迷离的含义”的由来。但即使如此,当这些看似无法归类的作品呈现在异域文化面前时,它们还是领到了一个统一的标签:传统的东方文化。

  周寍第一次意识到,坚持艺术的纯粹固然是崇高的,但也可能是盲目的。如果这种理想主义没有一个能够识别的目标,只是为了纯粹而纯粹,那么,纯洁的火焰在照亮这个混沌世界的同时,也可能因为缺乏引导和控制而无法延续,甚至最终烧毁一切。

  多年以来与现实的抗争是极为折磨人的,对周寍夫妇和他们的学生来说都是如此,痛苦、失落、低谷是不可避免的经历。在与现实不断地斗争中,周寍对世间万物的本质和人的心性有了更多的认知和感悟。尤其是作品在美国展出后,带着“东方传统文化“这一评价,周寍回顾着”真言“以前的作品和自己多年来的曲折经历,突然意识到,尽管一直刻意地在封闭的条件下坚持创造纯粹的艺术,但自己的灵魂从本质来说,也许是不甘寂寞的。

  一直以来,“真言“的木雕瑰丽多变,突出技法的丰富和想象力的无边无际,完全将木雕从传统的“工艺“范畴解放出来,成为个人化、感情化的写意艺术,一如传统的山水画那样。只是这样的创作仍然不够写意,仍然不能算是完全地随心所欲。有时人们会感到技法的丰富有一种炫耀的痕迹,而无际的想象力是艺术家感情不受控制的一种宣泄。自由,但也过于恣意。

  为什么会如此呢?周寍自问。也许当他刻意追求艺术表现的不受限制时,这种追求本身其实也是一种自我设限;当他刻意追求封闭的创作环境时,这样的封闭只是物理的隔绝,在内心身处,喧嚣从未远离;当他强调不能随波逐流时,这种强调本身,也许恰恰证明了随波逐流的强大影响力。

  想通了这一层,周寍的觉悟似乎豁然开朗。以前那个斗士般的周寍渐渐消退,他不再刻意地保持自我封闭,在2015年举办了首次个展。他的作品也变得内敛和沉静,不再突出技法,而是顺其自然,变得简约异常。

  在这样的转变中,周寍甩掉了早期的固执,但也没有流俗于现实,他开始实践传统文化中的“中道”。

  几十年如一日对纯粹艺术的坚持,最终落实到“传统文化”这一精神归宿之上,自己的理想主义最终找到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这并非从头而起的有意规划,但对周寍来说,也几乎是一种必然。

  回顾自身二十余年的坚持,周寍可以自豪地说,因为具有信念,他保持了思想和行动的独立性。尽管在年轻的时候,他的信念只是坚持纯粹的艺术,至于这种坚持会将他领向何处,他没有思考过。但是独立的好处在于,当你需要思考时,它能帮助你避免流俗的陷阱。

  结合自身的经历,越是思考“真言”木雕所体现的东方传统,周寍内心对传统文化的皈依就越是深刻。他体验过斗争与固执,也遍尝苦涩与无奈,现在的他认识到传统文化是解决当下各种矛盾的良药。

  在周寍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就在于“中道”,不偏不倚,大道至简。随波逐流不可取,愤世嫉俗亦为下等。就像周寍崇拜的八大山人和弘一法师,才华横溢却身世坎坷,在度过巨大的身心伤痛之后,真正深谙了人生与艺术的真谛,心境归于平和与淡泊,无怨无悔,在艺术表现上也透出一种看透之后的简练。

  周寍现在也在向这个方向前进,他不再视对艺术的坚持为一场斗争,而是一种修行,即古人所讲的“求道”。他的作品也不再追求外表和技巧的丰富,而是变得淡雅自然,经久耐看,在浑然天成的纹理中,蕴藏着大量的信息,饱含着一个追求纯粹的人的全部精神。

  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这就是周寍。

  艺术家简历

  周寍,汉族,生于1969年,1994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1997年创建“真言·周寍艺术工作室”。

  展览经历
  1997年5月 《无语心声》,中国美术馆,中国北京,六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997年8月 第五届“中国艺术博览会”获优秀作品奖,中国北京
  1998年5月 《真言·木雕》,深圳美术馆,中国深圳,八件作品被深圳美术馆收藏
  1998年10月 《真言·木雕》,丹麦哥本哈根市
  1998年11月 第二届“上海艺术博览会”,中国上海
  1999年11月 第三届“上海艺术博览会”,中国上海
  2001年12月 《无语心声》,中国上海,上海艺术50画廊,由翰英艺术投资咨询公司及海神诺富特集团赞助
  2003年6月 《真言·木雕》,摩尔文化中心,美国新墨西哥聖德菲,由Penn Williamson & Company Han Ying Art Investment Consultants 赞助
  2004年2月 《真言·木雕》,美国当代工艺博物馆,美国休斯顿 ,由休斯顿艺术博物馆及美国亚洲协会赞助
  2004年4月 《真言·木雕》,上海 汉瑞工作室
  2005年9月 《真言·木雕》,Trammell Crow 亚洲艺术博物馆,美国达拉斯,由Trammell Crow赞助
  2008年7月 《真言·木雕》,中国上海坤艺画廊
  2009年1月 《真言·木雕》,Franklin & Marshal 大学Phillips 艺术博物馆,美国 宾夕法尼亚州
  由美国Carpenter 基金会赞助,部分作品被Phillips艺术博物馆收藏
  2009年9月 《真言·木雕》,Drexel 大学Leonard Pearlstein 美术馆 ,美国 费城,由美国Carpenter 基金会赞助,部分作品被Leonard Pearlstein 美术馆收藏
  2015年10月 《真言·木雕》,星云文教馆,中国上海
  2017年10月 《真言》,一莲艺术空间,中国北京
  另有数十件作品被国内外艺术机构及收藏家收藏。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