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陈履生:博物馆因展览而精彩

时间:2018/1/8 19:46:08  来源:陈履生美术馆

这是2017年的最后一篇文章。

是为李万万同学即将出版的关于国家博物馆百年展览研究的新著所撰写的前言,

拖了很长时间,不想再拖过年。

因此,

完稿于2018年元旦的前夜

  2011年5月30日,“路易威登艺术时空之旅”在国家博物馆开幕,盛况空前。这是国博展览史上的突破,尽管有非议,但其品质与内涵在展览的本体上,无可厚非。非议正说明我们的展览面临着中国问题,正如同在博物馆举办婚礼一样。

  藏品和展览是博物馆发展的两翼。如果没有藏品,博物馆没有起码的立馆基础;如果没有展览,博物馆只是藏品的库房。藏品的多少以及藏品的范围与质量,决定了展览的内容与规模,以及不断推陈出新的能力。展览是博物馆连接社会与公众最基本的方式,也是塑造博物馆形象的最前沿的窗口。博物馆展览的品质、规模、数量等是自身综合实力的展示,也是对外交流的桥梁,同时关系到博物馆生存与发展。

  展览是博物馆的窗口,藏品是博物馆的后台。展览和藏品彼此支撑着博物馆的成长与发展,所以,博物馆的展览工作历来都受到馆方的重视与公众的关注,而博物馆则把展览工作视为工作的重中之重。2016年,卢浮宫发生了枪击事件,受到公共安全的影响,卢浮宫的观众量明显下降。为了挽回这种颓势以及卢浮宫的声誉,卢浮宫全力于2017年2月起举办了“维米尔与黄金年代”这一重要的展览,一时观众踊跃,盛况如前。当人们看到了这一展示“孤立天才”维米尔的展览时,人们好像忘记了此前的公共安全问题。展览在博物馆中的特殊作用由此可以得到显现。可以说,博物馆的展览工作对于博物馆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做好展览与做好的展览是博物馆取胜的常规手段。


卢浮宫的维米尔展览的广告出现在很多公共空间之中

2011年9月,125意大利经典设计艺术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

  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国立历史博物馆”)自1912年筹备开始,就在为20世纪的中国建设一个代表国家的公共文化机构而努力。限于当时的条件,国立历史博物馆并没有能力去举办展览,而藏品也是寥寥无几,更重要的是居无定所。直到民国七年7月(1918年)从筹备处的国子监迁址到故宫的端门与午门,算是有了一个基本的馆舍,由此开始了筹备开馆的工作。所谓的开馆是对外开放,而开放不是开放库房或开放其它空间,而是开放展览。开放展览是开馆的标志。8年之后的1926年,国立历史博物馆在紫禁城内对外开放,展览安排在属于故宫午门的大殿之内。虽然这是国家博物馆历史上的第一个展览,却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陈列,这种陈列就好像世界上第一座公共博物馆的始初那样,把自己的收藏铺陈在展柜内或悬挂在墙壁上。而这种陈列的方式,又类似于此后世界博览会的展品陈列,是没有经过学术梳理和展览策划的一种展示。因此,在博物馆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淘汰了简单的陈列(display)方式,而有了经过展览策划、确立主题的展览(exhibition)。


1925年左右国立历史博物馆的第三展室

1953年北京历史博物馆(西朝房)《楚文物展览》入口

1953年“六一”儿童节,儿童参观原始社会陈列

1954年,解放军战士参观北京历史博物馆“中国原始社会陈列室”

1961年,中国历史博物馆西门入口

1954年5月2日,“全国基本建设中出土文物展览”

  博物馆的展览是通过对于藏品的研究,经过学术梳理和策划,而有了一个明确的主题,它完全不同于杂货铺那样的陈列。博物馆展览的主题经过展览策划,而有了超于藏品自身内涵的学术力量和学术品质。而从展示方面来看,展览也不是杂货铺陈列中的商品归类。藏品之间的关联性通过展览的策划而提升了藏品的学术性,而同一藏品在不同主题的展览中又焕发出了新的生命,这就表现出了博物馆的展览工作和藏品的研究、展览的策划之间的联系。以展览来带动收藏和研究,也就成了博物馆的基本工作,推动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博物馆的展览是丰富而多样的。在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展览这一基本规律中,展览不仅是面向当下,其影响力的长远性可能是超乎想象。它可能会长久驻留在公众的心中,成为研究的对象,成为人们的谈资,成为公众的记忆,成为一个时代的联想。尽管有些展览已经过去了很多年,甚至时代都已经翻篇,但是,人们依然会记得那些曾经给人以启发、与人以教育、令人以激动的展览,人们依然会通过这些记忆中的展览来回想自己与博物馆的关联,这就是博物馆的公共性。从展览的公共性方面来看,具有特定主题的展览所展示出来的不仅仅是主题和藏品、学术内涵和藏品关系,还有博物馆散发出的文化和艺术的魅力。正因为其魅力所在,人们对于博物馆的依赖也就成了博物馆生存的基础,成了博物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所以,人们不断走进博物馆,许多展览成为几代人的记忆。

  毫无疑问,博物馆的展览的多样性使得博物馆在联系公众方面显现出了特别的魅力。因为有了这种多样性的展览的存在,使得全世界的博物馆都是通过展览的方式而联系公众,并使自身在城市中成为文化的地标,在国际间成为国家文化的窗口。中国国家博物馆已经走过了105年的历史,可是,展览的年轮并没有与之对应,其中历史的原因显而易见。有了国家的强大,才有了博物馆的强大,才有了博物馆展览的丰富和多样,以及能够让公众一眼就能看出的规模。自1926年以来,中国国家博物馆先后举办了无数的展览,每一个时期的展览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都有着时代的特色。2010年之后,中国国家博物馆经过改扩建而成为世界上单体建筑最大的博物馆,展览空间的扩大所带来展览的多样和丰富,见证了国家的复兴和强大。因此,系统研究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展览历史,不仅是一种总结,而且也是在总结基础上的反思,更是在反思基础上促进展览和其它工作的提升与发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逐步确立了“以历史与艺术并重”的发展理念和展览定位。以“古代中国”“复兴之路”为代表的常设展,以藏品为主导的专题展,以国际交流为目的的交流展,以联系和服务社会的临时展,构成了4个方面的展览特色。关系到文明传统与当代创造的古今中外的展览汇聚一堂,琳琅满目,成为吸引公众走进国家博物馆的重要的力量。在国家博物馆前行的过程中,展览的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和发展,从展览策划到布展,从与展览相关的公共教育到传播,新的技术手段与新的方式方法,都在为展览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也在为展览工作助力。日新又新的展览,为国家博物馆增添了生机和魅力。博物馆的展览永远在路上。

2011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西大厅,新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作品悉数展出,两个版本的《开国大典》并置

2013年11月,列支敦士登王室珍藏展在国家博物馆,以鲁本斯为代表的佛兰德斯画派大咖云集

至今都难以忘怀的用国家的力量推动的重要展览,世所罕见。名馆、名家,名作,呈现在2014年5月

  为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法国五座知名博物馆首次联袂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带来拉·图尔、弗拉戈纳尔、雷诺阿、毕加索、费尔南·莱热、苏拉热等8位大师的10幅极具代表性的法国绘画杰作。作品涵盖了法国从16至20世纪的重要艺术成就,以独特的方式体现了各时代艺术思潮的不同侧面。

  有幸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一员,我们曾创造了很多的展览,因为参与其中,我为之骄傲和欣慰。许多经过学术梳理和展览策划而人们难以忘怀的展览,以及早已被人们忘记的展览,正是李万万同学这本书中的精彩而丰富的内容。对于博物馆展览的梳理和总结,实际上是对于博物馆展览的研究,也是博物馆学的一个方面。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梳理,让我们了解到国家博物馆展览工作的历史和它的发展过程;而通过这样的梳理,也让我们了解到一座国家级的博物馆在20世纪以来为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当然,对于展览的研究,也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学问,这之中有宏观的把握,有个案的研究;有阶段性的总结,也有类型和类别的探讨。而在这一研究中,展览策划、展览设计、展览布展、展览推广等等,既有关联性,又有独立性,如何从具体中反映时代的发展变化,如何从发展变化中发现其中的规律,如何将规律性转换为未来工作的镜鉴,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万万同学的开端,将启发其他同道。

2017年12月31日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