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梦幻成真:纪念何海霞诞辰110周年精品展暨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时间:2018/4/19 18:08:50  来源:雅昌艺术网

“梦幻成真—纪念何海霞诞辰110周年精品展”展览现场

  4月14日,“梦幻成真—纪念何海霞诞辰110周年精品展”学术研讨会在嘉德艺术中心举行。来自各地数十位专家和学者出席了此次研讨会,与会专家及学者围绕何海霞其人其事,以及近十年来美术史研究和中国画创作的最新进展,评价了何海霞的艺术史地位与贡献。

  2018年是何海霞先生诞辰110周年,同时也是中国嘉德成立25周年,在这个充满历史意义的时刻,何海霞先生的家属吕亚芳、吴大雍夫妇将他们珍藏数十年的何海霞佳作集结在嘉德艺术中心展出,这不仅是中国嘉德成立25周年系列活动的首个大展,也是近30年来何海霞在北京最大规模的个展。为结合本次展览,重新评价何海霞先生的艺术史地位和贡献,“梦幻成真—纪念何海霞诞辰110周年精品展”学术研讨会同期于嘉德艺术中心举行。

研讨会现场

  出席本次学术研讨会的嘉宾有: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周韶华,国家国史馆特约研究馆员、艺术家吴悦石,香港凤凰卫视主持人、高级策划、评论员王鲁湘,原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北京画院美术馆展览部主任薛良,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部主任于洋,荣宝斋《艺术品》期刊主编王登科,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张鹏,长安画派研究专家路增远,何海霞先生亲属吕亚芳,中国嘉德副总裁、中国书画部总负责人郭彤,中国嘉德近现代当代书画部总经理戴维。研讨会由在艺创始人谢晓冬主持。

嘉宾合影

  研讨会发言集锦

  周韶华

  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

  何海霞的艺术道路,有一条成功的因果链。他的慧眼慧心,使他善于抓住历史的重要机遇,这是造就他成功的关键所在。

  他的人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头一步是在少儿时,随父学书法,入手《芥子园》。16岁在琉璃厂拜韩公典先生学画。始临吴门四家,继临袁江袁耀,后临宋元明清诸大家,步入了传统艺术庙堂。虽为衣食计,他抓住机遇练就了十八班武艺,牢牢地掌握了传统艺术的奥妙;第二步是在1935年,拜张大千为师,入室“大风堂”,把何海霞引上了“大千世界”。他随师入蜀后,凡是老师能画能写的,他都能学到手,并且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巴山蜀水之行,为他翻开了传统中国画的新篇章,使他的画风开始向现代气息转变;第三步是在50年代初,他入驻古都西安,与赵望云、石鲁深交,共创长安画派。他把古典画风转变为创新的新型画派,闪耀着黄土高原的泥土气息和延安精神。他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开始了艺术创新的新征途;第四步,是在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号角已吹响,他碰到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使之得以大展宏图。他的艺术走进创新的广阔天地,纵情地把一幅幅鸿篇巨制的金碧青绿山水抢眼夺目地彰显在首都各大饭店。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仅超越了老师张大千,并且他自己也步入巅峰状态。潘洁兹先生称赞他是画坛“全能冠军”,我说他是“金碧青绿山水第一人”。这期间的何海霞行笔如行云流水,横涂竖抹不可阻拦,到了出神入化的自由境界。

  王鲁湘

  香港凤凰卫视主持人、高级策划、评论员

  我有幸在何海霞先生生前和他有多次交往。这位老人拿着笔足足画了80年的画,这样的经历在全世界艺术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而且这位老人一辈子身世坎坷,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够画80年的画,活到90岁,我觉得就是生命的奇迹和艺术的奇迹。

  许多熟悉何老的人都会提到1984年何老被国家有关部门正式从西安调回北京以后,艺术生命衰年勃发,创造力井喷的现象。那确实是何海霞生命中最意气风发的一段时光。他从江湖之远来到庙堂之高,以其大手笔、大泼墨、大青绿、大金碧的山水画成为塑造国家文化形象的庙堂画家。

  何海霞一生的代表性作品,基本可以按地理划为几个版块:陕南作品,基本特点是水墨韶秀,山村可爱;陕北作品,墨色融洽,景色清新;秦岭作品,乱山高木,缜密清奇;北京作品是天枢坤轴,豪放绮丽。如果一定要用中国古代的诗学概念来比附的话,何海霞的陕南、陕北作品可喻之为“风”;秦岭作品可喻之为“雅”;北京作品可喻之为“颂”。陕南、陕北作品为绝、律;秦岭至作为长歌;北京作品为大赋。作为一位硕果仅存的庙堂山水画家,他最终在北京完成了他的自我。

  陈履生

  原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何海霞在新中国初期的历史尴尬,主要受制于身份认同,他在自己的笔墨世界中有心改造自己,并积极努力在多种题材中寻求突破。虽然他也在变,他也在通过新的题材来展现新的面貌,然而,他在社会难以认同的现实中走过了让他尴尬的时代。

  幸运的是,历史在80年代初发生了转折。何海霞于1983年任陕西省国画院副院长,不久又调北京中国画研究院。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转折。他可以全然放松地在大千笔墨的规范中发展自己,为推动传统山水画在80年代中期之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一时期,他以全能画手和多样的语言以及深厚的笔墨获得了社会的认同,成为20世纪后期延续传统的重要的山水画家。

  吴悦石

  国家国史馆特约研究馆员、艺术家

  何海霞的画色墨俱用,水墨具象这种画法只有他。无论画大小,他从来不拘泥,非常从容,他画画信手拈来,但是笔墨的笔性,笔趣、笔意扑面而来。他70岁以后的画,形非常简单,都是直的,但是千笔万笔不如这几笔,这几笔放在纸上,就能看到精气神在哪儿,中国画的妙处在哪儿。海老在这方面做了一个典范。海老从他的为人、他的学问、他的画的修养来看,假以时日,大家会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他的价值。

  路增远

  长安画派研究专家

  在西安流传着一个何海霞的故事:50年代陕西美协组织画家去陕南汉中画写生,歌颂社会主义建设。当时西安到汉中坐绿皮火车要坐一夜,汉中美协接站的人说,下车的时候石鲁是一手拉着赵望云,一手拉着何海霞下了火车。他跟汉中的人说,我这个就是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故事未经考证,但说明何海霞先生在陕西画坛或者是长安画派中,绝对代表着一种传统和经典。

  本来这次活动要邀请贾平凹参加,但是他因故来不了。他委托我读一下他写何海霞的文章,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的:“他的艺术是征服的艺术,他的存在是一种震撼。面对着他的作品,我无法讨论某一方面的见解,谈出都失水准……真正的中国山水画,何海霞可能是最后的一个大画家。”

  王登科

  荣宝斋《艺术品》期刊主编

  通过刚才几位先生的发言,愈加发现这位何先生的成就以及影响力显然是被低估了。在我看来,何海霞在当代绘画史上的贡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梳理:

  第一,对于传统的把握与追寻:他的作品是从宋画当中脱化而来,尤其是以宋画为基调的那种庄严、高远和消声的迹象,他直接从源头上取法了。第二,时代的影响与新意:何先生是一位极具创造意识的画家,这一点可能其深受张大千先生的影响,他的笔下打破了古今中外的壁垒和隔阂,一任新手开辟着一种无古无今亦中亦西的新境界的中国画。第三,视觉意义上的强化与境界的营造:他的作品非常注重视觉意义上的丰富性表达。第四,师法中的传承与创造:像何海霞这样清晰地将大千风格加以吸收,而且尚有创造与发明的确实绝无仅有,大千的范式加上时代的元素形成了何海霞的绘画艺术风格。

  总之,何先生是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时的重要画家,他作品中的构图模式,精神气象、视觉意义都与传统绘画拉开了距离。

  于洋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部主任

  从创作的分期来看,实际上有两个何海霞。他的早期和中期,实际上是以30、40年代特别是50、60年代新中国初期、建国时期的新山水画风格,以写实和表现社会主题的风格为主。第二、进入他的后期,也是他的盛期。正是这两个“何海霞”使我们看到20世纪的山水画家在时代变迁中的变化。相比较而言,第二个何海霞更为开放,更具胆魄,也更成熟,更有意义。

  何海霞是1908年生人,几乎经历了整个20世纪,作为20世纪的见证者,一个时代图像的书写者,同时也是图像寓意的发掘者,他对于今天的山水画、对于今天的中国画的意义,这也是这个画展带给我们的非常重要的价值。

  薛良

  北京画院美术馆展览部主任

  这个展览呈现了一个之前令人感受不到的何海霞,因为在我们以往的概念里,何海霞还是长安画派青绿山水的面貌,“梦幻成真”是何海霞晚年生活自由和安定条件下,艺术创作自由个性的释放。

  今天有幸能够看到第二种面貌的何海霞,应该归功于他的长安时期。一个生活在北京地区,对于北京地区山水有一定认识的画家,如果去了西安,去了黄土高坡,对于大山大河的创造和人们应该是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的,另外何老在西安的时间正好是新中国新山水画转型和重构的关键历史结点,非常难得的是他有深厚的传统功底,能够加入到长安画派的建构当中去,是有开拓和巨大的历史价值的。

  张鹏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何海霞对于传统文化有着非常坚定的态度或者是信仰。他对于传统的认知方式又是比较理性的。他认为传统和创新是互为表里的,这种对传统的坚守和对创新的意识,这样的坚持伴随了他这一生的创作。

  他一直在强调说我们对于中国画的学习,一定要有长期的对于传统修养的培育,这种传统修养是综合的,包括诗文和对其他艺术门类的创造。他说修养是学与养的结合,这个“养”不是单纯表面学习古人,而是要研究古人的心态,其实是怎样走进古人的精神世界。关于传统,他还有一个现在看来也不过时的观点,他说:“我们中国画不能走西洋画的路。不是说通过西洋画才能进入世界,我们要西为中用。”这个观点,尤其是在强调文化自信的今天,对于我们进行中国画的学习和研究,有一种具有启示意义的精神力量,这是何海霞先生在当代的一个意义。

  戴维

  中国嘉德近现代当代书画部总经理

  何老跟嘉德的渊源很深,我们这些年的拍卖每次都或多或少的会邂逅何老各个时期的精品,包括有落“燕人合影款”的、晚年庙堂级的。一路跟何老的缘分就是不断地邂逅、不断地惊艳。这次借着吕亚芳先生的这批收藏,真是大大的惊艳了一把。我相信这个展览出来,大家能整体地领会什么叫何老的十八般武艺,什么叫庙堂,什么叫大青大绿,什么叫恢弘。

  郭彤

  中国嘉德副总裁、中国书画部总负责人

  这几年,嘉德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把我们能接触到的藏家,把我们能接触到的而其他人可能不那么容易接触到的藏品,从不同的角度来做一些多元化的展览。这几年,我们做过“河山色染”,做过“徐悲鸿和他的学生们”的展览,去年做了蒋兆和的展览,在香港又做了“谢张情谊——谢稚柳和张大千的师生情”的展览。

  去年我们就想做何海霞的展览,今年我们觉得要放在更有意义的一个时间段,诞辰110周年推出来,这也是完成我们很重要的心愿,就是希望藏家能够通过我们的努力和我们的资源,对一些画家从概念化的了解到真正进入这个人的世界,了解他的阶段性的创作特点,包括我们不曾关注到的不是典型面貌的作品。就像“梦幻成真”这个题目一样, 我们有了这么好的机缘,想让大家通过对百年艺术史的了解,更加多样性地、更加深入地走到画家的世界当中。这也是嘉德以后希望不断地来呈现的一个工作,也是我们希望花很多力量来完成的一个愿望。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