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北京大羿春拍:十七至十八世纪银质大威德金刚像747.5万元成交

时间:2018/6/8 17:22:24  来源:雅昌艺术网

十七至十八世纪 银质大威德金刚像 高25cm咨询价

  [大羿拍卖]传馨——佛教艺术

  2018年6月5日晚上7点,北京大羿2018年春拍“传馨——佛教艺术”专场在北京嘉里大酒店举槌,本场共69件佛教艺术品上拍。其中,十七至十八世纪银质大威德金刚像以咨询价形式上拍,以500万元起拍,650万元落槌,747.5万元成交。

  此尊大威德金刚有九面,九面的分布分别是一层七面,均作忿怒相,正中是牛头,鼻孔巨大而有力,一双犄角涂蓝色,尖锐森然,令人不寒而栗,二层一忿怒面,顶上是文殊菩萨愠色面,面部涂厚冷金,须发均涂成红色,每面三目、张口呲牙,眼眼和牙齿均涂白,令人畏惧,像虽不大,但是艺术感染力和内在的力量充满张力,强调了此尊的忿怒和威猛力量的渲染,由此可见其当初在藏传佛教佛佛堂中所具有的较高的供奉地位。九面的这种分布形式与萨迦派的方式不同,符合格鲁派传统。三十四臂,正二手各持钺刀和嘎布拉碗,拥抱明妃金刚伯达里佛母(Vajravetālī)(或有认为是持明佛母Vidyādharā)而立。类似“梵王、帝释天、遍入天、自在天、六面童、邪引天、太阴天、太阳天”这些尊神都是印度教的常见方位尊,在此尊造像中却都被踩于大威德金刚的脚下,恭敬归服,反映出佛教神系在建立过程中对印度教诸神的有意贬低和全面接管,对佛教对治诸神的抬高。

  大威德金刚是一尊非常复杂的尊神,需要简单说明一下,西藏传统表述是,大威德金刚,是藏传佛教最重要的无上瑜伽部父续本尊阎曼德迦(Yamantaka,也称“降阎魔尊”)的三种变化身之一(其他两个变化身是红阎摩锐和黑阎摩锐),极受格鲁派重视,所以在西藏和北京清宫中它的造像数量很多。

  正是因为其在藏传佛教神系中的崇高地位,出现了很多不同的译名,如果不加分析地使用很容易混淆其本来身份。比如,清宫将大威德金刚和红、黑阎摩锐一律称为“威罗瓦金刚”,而西藏传统称为“怖畏金刚”,或者直译为“阎曼德迦”等。这几个译名是不是同尊异名呢?

  实际上,阎曼德迦与威罗瓦金刚并不是同一尊神。威罗瓦金刚,梵文Vajrabhairava,是印度教中威罗瓦神的佛教化尊神,藏文译为rDorje’jigsbyed,即“怖畏金刚”;阎曼德迦,梵文作Yamāntaka,意曰阎魔降伏者,是佛教对治死神阎魔的尊神,藏文为gShinrjesgshed,即“降阎魔尊”。很明显,在藏文里,威罗瓦金刚与阎曼德迦是互相区别的两类尊神,后来由于威罗瓦金刚和降阎摩尊两类尊神中的三位成员已经合为同一类,所以在内地翻译中,往往将大威德金刚、红阎摩锐、黑阎摩锐三尊或归于阎曼德迦类尊神,或归于威罗瓦金刚类。也就是说,三尊可以归为一类,但是它们的出身却明显不同。这有利于我们了解他们在藏传佛教神系中的不同功能。

  西藏保存了一个大威德金刚降伏恶魔的传说,据说印度有一名修行者,被盗牛贼杀害,身内怨怒之气化为恶魔,将牛头安在身上,为害天下,后经文殊菩萨化身大威德金刚形象同样以牛头形象出现,但是手足更多,法力更大,一举将其降伏,故在大威德金刚的头上才有文殊面,表明了他是文殊菩萨的忿怒明王像。

  大威德金刚主要有两种变化身最为常见,即大威德金刚(双身)、独勇威罗瓦金刚(单身),这两种形象来自于印度教的威罗瓦神,而与阎摩锐属于降阎摩尊类不同。此像就是属于双身大威德金刚,通高25厘米,银胎铸造,全身有较厚的涂蓝痕迹,大威德金刚属于金刚部本尊,身色深蓝,应当是为了配合其身色而为。造像规整,厚重,有典型的清代造像的风格特点。此像分别于1974-75年在欧洲展会上出现,均断代为17-18世纪。这个结论基本是可靠的。

  用银铸造或银捶揲法造像作品在古代西北印度和东北印度、尼泊尔和中国西藏地区均有发现,在整个喜马拉雅艺术中,银造像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这一点从NingjeiLamCollection中可以找到诸多例证,其藏品中银质造像数量多而且年代跨度也相当大。但是此像从特征来看更像是18世纪的作品,明显具有雪堆白作坊的影响。

  在西藏公布的数量不多的造像作品中,仍能找到一些与此像极为相近的例证,如罗布林卡收藏的银铸无量寿佛双身像,银铸大白伞盖佛母,二者都是出自拉萨雪堆白的作品,均用银造,身材偏瘦,结构紧密,与此尊大威德金刚像接近,尤其是莲瓣,排列窄密整齐,瓣尖略卷,与本像有惊人相似之处,可以判断二者与此尊大威德金刚像可能是同出一处。

  西藏布达拉宫殿内陈设基本保持了清代的原状,里面保存了大量的银质造像,这些作品绝大部分都是出自达赖喇嘛雪堆白的作坊,反映出17-18世纪雪堆白造像中比较青睐用银造像的传统,同在拉萨的噶玛嘎举派祖庭粗朴寺也是同时期另外一个艺术中心,同样喜欢用银铸造祖师像,一些作品至今保存完整。可见在清代银质造像的风气在拉萨地区比较浓郁。此像应当就是在这种氛围下的作品之一。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