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大字展”评审之思考

时间:2018/7/10 19:00:30  来源:中国文化报 傅亚成

“全国第二届大字书法艺术展”评审现场

  令书坛瞩目的第二届全国大字书法艺术展在美丽的镇江拉开大幕。此次评审距首届已有十四年,来稿数量可谓空前,共收到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海外作者投稿作品22074件。其中,来稿数量居首的省份为江苏省2301件,山东省2016件,河南省1716件,广东省1501件,河北省1234件。这是中国书协历次单项展来稿数量最多的一次。

  此次评审让我又一次感受到了阳光评审的严谨与规范,每件作品都经过了二组八名以上评委的审读,绝无遗漏。总的来看,此次评审用“惨烈”二字形容一点不为过,淘汰率约为98.8%。

  为期五天的忙碌评审喜忧参半。喜在看到如此众多的参赛作者参与此展,着实令人欣慰。形式多样,五体齐备。整体来稿水平提升明显。然欣喜之余,尚有一些不足。首先,缺少令人眼前一亮、震撼人心的精品力作。大字的气魄与特色尚有不足。鉴于此,建议中国书协考虑下一届大字展征稿将字径增加到25厘米,将作品尺寸放大到丈二,这样为大字创作提供了施展空间,大字的特色得以彰显,也与其他展览拉开了距离。同时,文化的缺失也是普遍存在的硬伤,用错、抄错、杜撰、落字、文不对题、语不达意、随性之作不在少数。若不及时加以遏制并正确引导,恐遗祸不浅。

  大字概念界定模糊

  大字又称榜书、署书、擘窠书,特别大的称为魁书。大字榜书是中国书法特有的一个品类,尤其在以展览为主要展示方式的当下,大字以其气势磅礴的视觉冲击力,更能给人震撼!写大字要“势宏”“墨厚”“气足”“线沉”,方能表现浑厚雄健的精神与气魄。而大字并非小字放大那么简单,小字用指、腕发力,而大字则需要用臂、肘甚至腰的配合。明人丰坊《书诀》说:“若径丈以上,如文信公魁字,人必立起。以一身全力自肩及肘运,则以五指齐撮墨池之端,似握铁塑画沙泥,使手离纸三尺,然后八法完整,左右无病。”详尽描述了写大字从执笔到运笔的方式,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里称“榜书至难”“自古为难”。一般说来,大字较小字难写,正所谓“字大一点、功大一倍”,此古人已有定论,也已成为今人的共识。此次来稿中仍有许多作品字径不足15厘米,甚至更小,这足以证明参赛者没有认真阅读征稿启事,最终因字径未按规定达标而淘汰。

  审读环节“零容忍”

  此次展览的作品审读环节,对错字、别字及造字等随意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凡是有问题的作品一律拿下,而后进行复议,再次投票决定取舍。在这一关,获9票以上的作品有近百件被查出有瑕,纷纷被拿下复议,令人唏嘘。最常见的“里、裏”“发、髪”“锺、鐘”“台、臺”“范、範”“后、後”等错误也层出不穷,有的作者在五言联中居然还有错字出现,令人费解。还有的隶书和楷书中竟也出现别字、造字,实难令人接受!此次作品审读环节从正文到落款跋语都进行严查,为的是倡导一种敬畏传统的书写风气,同时对文化的漠视现象予以警醒,使广大书法作者能够以敬畏之心,朝圣问道。

  内容雷同欠丰富

  众所周知,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取决于优美的文词,任何笔墨技巧都是服务于内容,因此,如何选择高雅的诗词歌赋、经典的名人警句尤为重要,但恰恰许多作者在这一环节表现得过于随性,欠缺严谨。例如汉刘邦《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仅此一句就被近百人用以创作,审之味如嚼蜡。“静观”“观海”“听涛”“冲霄汉、起云烟”“冲霄汉、展宏图”等少字数词句更是比比皆是。而“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朝写灵山胜境,暮写楞严佛经”“刊石惟余西汉文字,行歌好约高阳酒徒”等耳熟能详的联句仍被许多人毫无顾忌地抄录投稿。中国书协的各类展览中此类联句频繁出现,并非其句不佳,而是让参赛者写滥且有抄袭之嫌,就应慎重。此外还有作者将古人诗句改动几字,在落款中署自作诗一首,更为不妥。还有一件五言联大篆作品,十字中既有石鼓、金文又有楚篆,若将三者融合创作肯定提倡,而这位作者是拿来硬凑成一件作品,可谓不伦不类!更有甚者,视征稿启事中禁止抄录各类集联作品规定于不顾,依然照抄集联投稿。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此次大字展还有一种现象应引起注意,即相当多的作者将古人的诗句各找一句凑成对联,无论平仄、对仗、词性皆不符合联句要求。有的还煞有介事题上长跋,然跋语与正文又毫无关系,这种行为也不提倡,为形式而形式是形而下的行为,同时也是文化修养不够之故。读书读好书,回归传统经典,才能摆脱此窘境。正如黄庭坚有云:“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纵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此语道出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要想举重若轻,必须厚积薄发,一切信手拈来的从容,都是厚积薄发的积累。

  取法单一 风格接近

  此届大字展,暴露出了取法单一的问题,虽行草居多,但风格区别不大,证明参赛者普遍缺乏独立思考,更多是参考时人与展览作品居多,故而造成了风格相近,书风雷同,其中隶书更甚,基本局限在两种风格。一种取法汉碑《张迁碑》《好大王》《鲜于璜碑》,另一种清隶赵之谦、邓石如,难觅楚简帛书踪迹,且形式上清一色整张多字书写,造成风格雷同且形式重复,让人有吃一块肉而知一锅肉味之感!

  还有一部分作者逆向而为,故意将瘦金书和铁线篆、中山王写到30公分左右,从视觉上极度不适,只见一条细线上下翻飞,中空而松散,若不经过艺术加工处理而简单地放大是不足取的。大字行书与篆书的精彩之作也难觅其踪。这些都需要广大参赛者日后冷静下来反复思考。

  评审归来,思绪万千。在书法热度逐渐提升的当下,应少一些浮躁,多一点沉淀,打造一种风清气正的时代书风。中国书协倡导十六字方针——“根植传统,艺文兼备,多样包容,鼓励创新”,这是新时期的导向,可谓提纲挈领,值得每一个书法作者认真领会与践行。然而,当下仍然有许多作者太过浮躁,心总是沉不下来,太过急于入展入会,从而放弃了书法本源的滋养,抄近路、学时人。殊不知这样下去后果难以想象,轻则不能入展,重则走入歧途,此实非危言耸听,我们是时候该静下来重拾传统、深入经典了。文化是承载每一位书家发展的根源,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吃苦精神。积跬步至千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读书常态,才是书之正道。而风格的多样性,也不可忽视,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坚守个性追求,正如黄庭坚所云:“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真正的书家皆谙深入传统的重要性。若无熟稔的笔墨功夫,书法则无根;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书法则无魂。因此,书家应有敬畏之心,敬畏传统,敬畏古人,敬畏文化,敬畏文字,书法的春天,才能春意盎然,绽放勃勃生机。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