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金陵刻经印刷技艺:无法复制的绝版艺术

时间:2018/7/12 19:01:34  来源:古籍 作者福慧书香

  大家好,我是老鞠。

  南京古称金陵,是六朝古都,历史悠久,佛教刻经事业源远流长。清代同治五年,中国近代佛教文化复兴的奠基人杨仁山创办了金陵刻经处,传承中国古代佛经、佛像木刻雕版印刷技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杨仁山先后从日本、朝鲜等国寻回了约300种国内早已散佚的隋唐佛教著述,加以刻印流布,使得三论宗、慈恩宗、华严宗等佛教宗派教义复明,以供后人研究。他还先后刊刻了《大藏辑要》,选佛典465种,计3300卷,另印刷佛像10万余张。鲁迅先生为母亲祝寿时,也曾在这里捐资刻印过《百喻经》。金陵刻经选本精严,内容纯正,校勘严谨,版式疏朗,字大悦目,刻印考究,纸墨精良,习称“金陵本”。金陵刻经处是我国著名的佛经出版机构。

  金陵

  刻经

  作为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四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术”在我国乃至全世界的文明演进史上发挥了难以估量的巨大的作用。金陵刻经处的木刻水印工艺,就是这一古老技艺延续到今天的留存。2006年5月20日,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金陵刻经印刷技艺 』

  木刻雕版印刷是我国古代一项印刷工艺,约起源于唐朝。金陵刻经的木刻水印技艺,是在世界印刷史上占重要地位的中国古老雕版印刷的遗存,历来为师徒世代口授身传,至今已传到第六、七代。目前,金陵刻经处手工印刷的佛教典籍有300余种,约占全部经版数量的五分之一。

  金陵刻经选本精严,内容纯正,版式清晰,字大醒目,刻印考究,纸墨精良,习称金陵本。

  传统的木刻水印比起初期活字印刷书本,其版面整齐、匀净、爽朗;比起现代印刷书本,其版面又有一种手工技艺的艺术韵味。在佛教看来,木刻雕版印刷书本版面也更显清净庄严,书本纸质柔软,字大悦目,版式疏朗,非常适宜于佛教信众端坐诵读的特殊需要。金陵刻经处自创办之初,就采用了木刻雕版水墨刷印的方式来印行佛经。

  『制作流程』

  它由三个环节组成,第一是刻版,包括写样、上样、雕刻等工序;第二是印刷,包括放版、刷墨、复纸、压擦、揭纸等工序;第三是装订,包括分页、折页、撮齐、捆扎压实、数书、齐栏、串纸捻、贴封面封底、配书、切书、打装订眼、贴书名签条等工序。

  

  (一)刻版

  1、底样:底样全用老宋体字,要求“横平、竖直,点似瓜子,撇如刀,钩如皂剌,捺如锹”。

  2、上样:将经处理的棠梨木板用水浸湿,再将样纸覆盖在木版上,待样纸半干后,用手指将纸质轻轻地一层一层搓去,将黑墨字迹留在木版上。

  3、雕刻:先将木版上涂一层菜油(可使木质疏松,易于雕刻),然后发刀(刻字的左边),再挑刀(刻字的右边)。要求“发刀深透,挑刀快速”。

  (二)印刷

  将经版放在托版上夹紧,帚子将墨汁均匀涂刷在经版上,将宣纸覆盖其上。纸张上版,上下大小,全靠目测经验,版框处的天地头都有一定的标准:“三分脚子七头分”,就是上面天头留七分,下面地脚留三分。用擦子在宣纸上反复压擦、揭下,印刷完成。

  印刷要求:“用墨匀净四角到,中缝黑。”视版片新旧,加减用墨;新版墨宜重,老版墨宜轻。拿帚子应均匀、平整、力足,宜用软劲。

  

  (三)装订

  1、分页:将每本书所印的散页按页码顺序排好。

  2、折页:将每页按版芯中缝线对折。

  3、撮齐:将书外口撮齐,要使“外口对齐如刀切”。

  4、捆扎、压实:将一摞上下各放一块木板,用绳子捆扎、压实,至少24小时后松开,使折页平整。

  5、数书:检查折好的书有没有缺页、破损、页码顺序等问题。

  6、齐栏:将书本每页中缝黑口地脚的横栏线对齐。

  7、串纸捻:在装订线偏里的位置上下各打一眼,串上纸捻,使书本初步固定,书页不产生移动。

  8、贴封面、封底。

  9、配书:一部书如果是多册,将其按先后顺序排列。

  10、切书:将书黑口之外的三面切齐。

  11、打眼:将书背处打上装订孔眼。

  12、线装:用针线将书装订起来。

  13、贴签条:将书名签条贴在封面上。

  14、装函套:一部书为三册或三册以上的,另做函套,函套外再贴函套书名签条。

  近年来,根据流通的需要,原有技艺中的经版修复技术日显重要。刻经处现存经版多为清末民初刻印,时间较长,刷印较多,由于磨损、虫蛀、霉变等多种因素,导致部分经版小面积(一般为10-20字之间)不能正常刷印,新刻经版也时间较长,经版修补就越来越重要,这项技艺也运用越来越多。修补时将损坏或磨损部分铲除,镶上同质木片,打磨后雕版,即可刷印,既保证了生产流通,也延续了经版的使用,这一技艺也日益成为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陵刻经处介绍』

  南京新街口东侧的淮海路整日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古朴肃穆的金陵刻经处,就静静地隐藏在这喧嚣闹市的一角。和南京另一项入围“世遗”的云锦技艺相比,“深居简出”的金陵刻经多少有些神秘。

  金陵刻经处所在的淮海路35号,原本是杨仁山故居。同治五年(1866年)杨仁山创立的金陵刻经处,比1897年创立于上海的商务印书馆还早31年。

  南京古称金陵,这里是六朝古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佛教刻经事业源远流长。清同治五年(1866),中国近代佛教文化复兴的奠基人杨仁山等有识之士创办了金陵刻经处,传承我国古代佛经、佛像木刻雕版印刷技艺,百余年来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杨仁山

  金陵刻经处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金陵刻经处现在有国家级传承人1名,江苏省级传承人1名,完整地保存了中国古老的木刻水印技艺之精髓。

  金陵刻经处刻印之书籍,纸质绵柔,字大如钱,版式疏朗,清净庄严;刻印之佛像,刀法细腻,章法谨严,形神兼备,层次分明;完美地将中国传统雕版印刷技艺同佛教文化与佛教艺术结合起来,形成了宗教性、艺术性、文物性兼具,独树一帜的刻印风格。

  金陵刻经处是我国著名的佛教文化机构,也是融古代经书、经版收藏,经书雕刻、印刷、流通及佛学研究于一体的佛经出版机构,收藏佛经版125318块,大型佛像版18块,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尤其以该处于光绪年间雕刻的“慈悲观音像”、“灵山法会图”等18幅佛像版艺术价值最高。这些佛像版规模之大,雕刻技艺之精湛,保存之完好,令人叹为观止。

  目前,金陵刻经处手工印刷的佛教典籍有300余种,约占全部经版数量的1/5,其中包括《华严经》(80卷)、《玄奘法师译撰全集》(1347卷)等重要经论。

  作为我国近现代第一家由佛教学者创设的集编校、刻印、流通为一体的佛教文化机构,它对我国佛教文化的继承和延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150年里,金陵刻经处几度兴衰,而始终不变的是,刻经艺人手尖上飞舞的木屑。

  『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的价值』

  金陵刻经印刷技艺有别于部分佛教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佛教梵呗、佛教故事等,金陵刻经印刷技艺是无形的,而呈现的是物质的经像版,流传、保存至今的经像版,是技艺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达的内容和教义,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1、历史价值:金陵刻经处不但完整地保存了中国古老的木刻水印技艺,还收藏了大批有价值的佛经版,这些经版有金陵刻经处刻印的,也有从全国各地刻经处汇集来的,本身就是佛经版总汇,内容、版式等等均很繁杂,可以研究晚清至建国前全国刻经的流布、刻印内容特色情况。如藏版中有原存苏州洞庭西山祇树庵,刻于清康熙四十三至五十九年(1704-1720)间的《华严经》经版1600余块,是研究清初苏南地区刻经情况的重要实物资料。

  2、艺术价值:现存的经像版中尤其以金陵刻经处于光绪年间雕刻的18幅佛像版艺术价值最高。这些佛像版规模之大,雕刻技艺之精湛,保存之完好,令人叹为观止。此组佛像版为国内仅有,所雕人物形象庄严华妙,实为版画艺术和文物之珍品。如,“慈悲观音像”,是康熙年间金陵画家周璕仿唐代吴道子画而成,采用了“兰叶描”和中国传统的衣褶画法。其像右腕的衣褶,内外层次分明,刻画细腻;手指修长,具有“吴带当风”的动态美感;雕刻精细,缕缕发丝刻画分明,保持了原画的精神和笔锋特色。“灵山法会”是明简诏所绘的一幅群像构画,画面人物多达97人,几无虚隙,而层次分明,章法严整,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这些画像使我们领略到了我国佛教绘画和木刻艺术的精妙。

  3、学术价值:目前全国仍保持传统木刻水印的单位很少,其中如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出品为美术版画类,且不是长年刷印,扬州广陵刻印社也是阶段性生产小说、戏剧类线装古籍,唯有金陵刻经处仍在长年不间断地刻印佛经古籍(目前每天手工印刷近万页)。国内的大学如南京大学(设有印刷史课程)、上海复旦大学(设有古籍版本课程)经常有师生前来参观,国外也常有研究印刷史的专家学者前来参观,他们称赞金陵刻经处是“活的古代印刷博物馆”。

  此外,晚清和民国年间不少政要及学者名人都捐资金陵刻经处,刻印、流通佛教经典,保存至今的这些实物资料,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很有帮助。如,1914年鲁迅先生捐资60元刊刻的《百喻经》,是研究鲁迅先生生平与思想的重要资料。

  『传承人介绍』

  马萌青

  男,回族,出生于1963年。江苏南京人,金陵刻经处第六代刻版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陵刻经印刷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为金陵刻经处高级刻工。20世纪80年代,马萌拜周保伦老师傅为师,学习刻新版和补旧版技艺。

  1981年,马萌青高中毕业之后,就从刻经处的老师傅们的手里,接过了刻刀。不过他清晰地记得,冬天窗外呼呼地吹着风,握着冰冷的刻刀,他的手被冻僵了,刻刀是冰冷的,办公室里需要生着炉火才能伸出手来。马萌青的左手无名指有一小块残缺,那是十多年前在补一块老版时,由于发力太大,不小心削去一截手指。在马萌青看来,如果不握着刻刀,那就是一双废手。可是一旦握上了刻刀,那只手就又成了天底下最灵巧、最完美的手。

  马萌青所修复的经版,与古版的工艺水平达到一致,所刻新版工艺精湛,字体横平竖直,撇如刀、捺如锹、钩如鹅瘤、点如瓜子,精工细作,笔锋完整流畅,所雕刻的佛像,如《药师佛》《观音佛》《禅茶一味》等栩栩如生,线条流畅,深得佛教界认可。

  相比于简单易操作的数码印刷,雕版印刷显得过于落后与陈旧。令马萌青欣慰的是,除了原本跟随其学艺20余载的邓清之,从2012年开始,刻经处多了两名新徒弟。学习古籍修复专业的王康和刘鼎一,两名90后的到来,也为刻经处增添了几分朝气。尽管师徒三代同堂,一共只有4个人,但在马萌青心里,却有种人丁兴旺的满足。

  邓清之

  女 金陵刻经处第七代刻版传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陵刻经印刷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年四十一岁。

  从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已经在这工作了24年。从小喜欢书法的清之,因为一手好字,进入金陵刻经处。而又因为刻经一度单传,她打破了金陵刻经处“写工不刻、刻工不写”的传统,既写又刻,集两项技艺于一身。

  “能坚持下来,除了耐得住寂寞外,还要有对雕刻技艺以及佛教文化的热爱。”邓清之说,“旧时的刻工,不一定识字,会刻就行。但在如今,要把刻经作为终身事业,没有喜爱,很难。”

  『传承及意义』

  2006年5月,“金陵刻经印刷技艺”被文化部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后又陆续被确认为江苏省省级、南京市市级及白下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而金陵刻经处高级雕刻工马萌青,也被江苏省文化厅确定为“第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大庆前夕,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南京金陵刻经处与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四川德格印经院捆绑申报的“中国雕版印刷技艺”,被审议并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自此,金陵刻经处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雕版印刷技艺”的保护单位之一。

  金陵刻经处虽屡经沧桑,几度兴衰,但在欧阳渐(1871—1943)、吕澂(1896—1989)、赵朴初等数代大德居士的护持下,最终使佛教印经事业得以延续发展,并很好地将有千余年历史的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传承至今。

  “仁山秋逸,彻内外竟无差别;刻经讲学,著文字妙有般若。”具有140多年历史的金陵刻经处,在新社会、新时代,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它必将继续秉承“流通功德藏,接续人天师”的宗旨,在昌隆佛教、弘法利生的同时,把“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

  但是,手工印刷的线装经书比平装机印的经书成本要高,价格也贵,其购买对象相对固定,这些状况限制和影响了刻经的生产流通。

  目前金陵刻经处仅有2名刻工,传承问题突出,刻经技艺随时有失传的可能,需要采取措施加以发掘、抢救和保护。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