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Iwan Baan:真实记录建筑背后的故事

时间:2018/7/17 11:28:21  来源:艺术中国

  文/许柏成

  蛇形美术馆北京展亭由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担纲设计,它从儒家文化中获取灵感,将孜孜以求的君子之道进行视觉化呈现,体现了中国的传统、乡土工艺以及中国公众生活与城市文化空间的互动关系。受一年一度的伦敦蛇形美术馆展亭的启发,蛇形美术馆北京展亭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推出一系列“展亭周末”文化项目,通过各种公共活动,实现“社会建筑”的理念,旨在在北京的核心地带打造一个公共文化中心。

  2018年6月9日,作为蛇形美术馆北京展亭亮相之后的首次灵感对话,建筑摄影师Iwan Baan、香港M+建筑策展人陈伯康、建筑设计师孟岩、成都A4美术馆馆长孙莉等受邀来到王府中環,共同就艺术创意与城市互动的话题展开探讨。

  1975年出生于荷兰的Iwan Baan被称为“最会拍建筑的人”,他善于寻找建筑与周边环境或居民的关系,呈现出这座建筑的内在气质,这与传统的建筑摄影很不一样,让观众眼前一亮。2010年他曾获为纪念20世界最著名的建筑摄影师Shulman而设置的Julius Shulman摄影奖,2012年,他与别人合作完成的关注委内瑞拉一处未完工废弃办公建筑的项目“torre david gran horizonte”获得了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金狮奖。在对话前夕,艺术中国对Iwan Baan的创作思想及目前的关注方向进行了专访。

  艺术中国: 最开始您怎样开始了建筑摄影?又是如何开始关注中国的?

  IWAN:我在读完高中之后去了艺术学校。从那时开始学习一些摄影技巧。后来我就开始对纪实摄影产生了兴趣。我的作品很多都是关于人和城市、景观的内容。后来因为一个机缘,我遇到了CCTV大楼的建筑设计者库哈斯(Rem Koolhaas)。我开始与他接触,和他交流一些关于建筑和环境的想法。因为想更丰富地了解建筑设计背后的故事,所以我们一拍即合,想要一起合作。从2005年之后我们一直在密切的合作,因为CCTV大楼的项目,我现在大概每六周就会来一次中国,记录该项目相关内容。

  我对中国感兴趣还因为中国这几年的建筑景观变化很大,建筑物随时随地都在发生一些改变。比如CCTV大楼的项目,是由上万人在现场共同参与,大家住在一起,形成一个社区的环境,感觉像是一个小村庄一样,我非常享受这个过程。

  我不仅关注建筑本身,还希望发掘他们背后的一些故事。我关注它的设计的时候,不仅关注这个建筑物本身,还有围绕着这个建筑的周围人群以及整个城市风貌的变化。

  艺术中国:有评论说在您的建筑摄影作品中,前所未有的关注了人与建筑的关系,您为何这样拍呢?

  IWAN:其实我不太喜欢被称为建筑摄影师(笑)。我的专业背景是纪实摄影,所以我的关注点一直是人和故事等主题,这些主题并不局限于建筑以内或者其周围的事物。建筑可以看作是一个背景,我关注的是楼宇内外所发生的事情,这些是我多层次叙述故事的真正来源。对于我个人来说,摄影的风格一直没有变,只不过主题是一直在变,建筑和人都包含在其中。

  艺术中国:在你的拍摄中,似乎不太注重修饰技巧,甚至显得有一点简单,这是否已经成为您的风格和标签?

  IWAN:我觉得没有必要去做这样的一些修饰。我拍摄的目的是为了叙述故事。一旦身处其境,时间地点什么都对了,把故事说出来就好。故事本身就已经足够有趣了,因此不做修饰很重要。我个人更喜欢走出去拍东西,而不是坐在电脑前面修照片。

  艺术中国:高频率的出差让你曾经说自己是“住在旅行箱里”,你拍摄过的建筑遍布世界各地,在见证各地景观变化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IWAN:我确实经常飞来飞去,我很享受飞到各地去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文化,看建筑师如何为当地人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环境。多走出去看一看是我创作灵感的来源。我去到这些地方的时候,不仅关注高楼大厦等一些大项目,更感兴趣的是这些项目是如何帮助当地人们融入这个环境的,他们的生活方式又是怎么样的。我对这一切城市的变化,包括居住环境的变化都是非常感兴趣的。

  艺术中国:在您看来经过现代主义洗礼之后,今天全球的建筑设计呈现出一种怎样的趋势?

  IWAN: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我只能从个人喜好的角度提供一些看法。我不仅关注建筑摄影,也会很好奇像这些建筑项目会对这里的人和城市做出什么样的贡献,是否会真正产生价值。在全球不同的地方,情况并不太一样。比如说现在很多城市都有有越来越多项目,也有越来越多不同的社会组织愿意为了艺术和建筑携起手来一起工作,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一个共同目标。另外我还发现有的地方出现了一些逆城市化的现象,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喜欢乡村的风格。

  艺术中国:中国当下被称为全球建筑师的实验场,越来越多的国外建筑师来中国设计项目,您怎么看这种现象,对中国的景观和民众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IWAN: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开始了更大幅度的对外开放,能够明显的感觉到从那以后越来越多的外国建筑师被吸引到中国做一些有创造力和创新性的事情。但总体来说我觉得中国现在对于建筑师和设计师来说环境仍然比较困难。

  我的总体感觉是一方面中国确实有许多值得探索的空间。比如说像王澍,他创造了一种新的中国建筑风格。但另一方面,过去几年里发生了太多的变化。人们给中国建筑设计师们的设定被更多地局限在远高于细节和形式的伟大愿景里面。这些都是表面工作,这不是真正的创新。有时候,我觉得还是得从小规模一步一步开始,慢慢地鼓励中国的新建筑风格生根发芽。同时我发现有一些建筑设计师,他们开始做一些乡村项目,和当地人一起来设计一些适合他们居住的乡村生活环境和建筑物,这是真正有意义的,我觉得非常有趣。整体来说,中国还是令人充满向往的。

  艺术中国:你会用摄影来关注一些传统的建筑吗,比如中国及世界各地的传统民居?

  IWAN:这是我个人主要的推动方向。这些年来我每次来中国都会跟我的团队强调在当地找一些本土元素的代表性作品。中国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在不同的地方,因为不同的当地环境、材料等,最后的建筑乃至技巧都完全不一样;中国的建筑材料种类十分丰富,只是有时候它们被混凝土取代了。。

  比如窑洞,当我亲身看见窑洞的时候,我才发现这是一个自然的选择。因为他们没有钱,没有办法去买建筑材料,只好直接就地取材挖洞住在这里。我才发现,原来很多建筑风格是一种最符合逻辑的选择。现在我发现很多传统的民居建筑正在消失。所以我现在有浓厚兴趣的就是如何进一步的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建筑自身的特色。

  艺术中国:您怎么看刘家琨设计的蛇形美术馆北京展亭?

  IWAN:我非常赞赏刘家琨先生的建筑理念。我曾经去成都看过他在地震之后为当地建造的一些博物馆。他的建筑理念就是充分地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他对自然元素非常感兴趣。我觉得他正是中国设计师在尝试以现代的方式去解释中国传统建筑,并且要走出传统界限的最佳例子之一。

  附:

  据了解,“展亭周末”每月将推出一次为期两天的艺术、文化活动,包括周六的“创意、文化与城市”系列座谈及周日的“探索未来…”系列座谈,还将开展一系列社区活动。关注王府中環官方微信,报名参与更多蛇形美术馆北京展亭“展亭周末”艺术文化活动。(本文图片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