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回声壁│陈履生在《人民日报》撰文说“美术馆免费开放并不是终极意义和目标”

时间:2018/11/19 13:27:12  来源: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

点评 :毕玺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在当代艺术的表现之一就是观念艺术的泛滥,以及对展览形式和展览空间所谓“当代化”的过度迷恋。缺乏足够的人生阅历和精神阅历的艺术家——当然不仅限于年轻学子和艺术家——很容易受到观念艺术华丽外衣的诱惑而无视其真正的语法逻辑和人文基础。同时,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醉心于作品材料、装裱方式、展出方式和展览空间的多元与“跨界”,让作品看上去更加富有当代感、精致感和学术气息,以一种看似深奥的暧昧气场隔绝了与观者真正沟通的可能,当然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来自大众的质疑的勇气。

——邢千里在《美术报》撰文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在当代艺术的表现之一就是观念艺术的泛滥”

【“观念”不是艺术的解药。】


  40年来美术馆建设的成就彰显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在此基础上,由国家财政支撑的免费开放,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又一道风景。显然,在一些发达国家都没有实现的免费开放政策,让中国的每一位观众都感受到了时代的变化。美术馆正日益成为公众的文化依赖,美术馆所发挥的美育功能史无前例地拉近了其与公众的距离……美术馆免费开放不是简单地打开大门,也不是那有限的门票问题……无疑,免费开放也在检验中国的美术馆发展水平。与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中国的各级美术馆在专业水平方面还有提高的空间,尤其要直面管理上出现的新问题,虽然近年来已经比免费开放初期有所改善。免费开放并不是终极意义和目标,而是要通过免费开放带来美术馆专业水平的提升,带来更多吸引公众的优质多元的文化资源,使更多公众经常走进美术馆。

—— 陈履生在《人民日报》撰文说“美术馆免费开放并不是终极意义和目标”

【时代发展,很多概念需要阶段性反思。】

  在艺术史上,就有很多约定俗成、习以为常的说法其实是很禁不住推敲的,但由于年代久远,缺乏证据,所以很多学者和教科书就只能人云亦云,甚至以讹传讹。诸如顾恺之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王羲之作《兰亭集序》,张旭作《古诗四帖》,王希孟作《千里江山图》等,其实莫不如是。这些说法的出现很多都晚于这些作品诞生的年代,很可能是后代的讹传乃至附会,但由于长期以来人们习以为常的接受惯性,使得这种虚构几乎成为了一种信仰。这时候一旦有人提出质疑,无论是否有“小心求证”,都会被人认为是“大不敬”,进而以“有罪推定”一棒子打死。究其实质而言,很多人从事史学研究的心态,是把研究对象当作一种信仰。可是,这与现代学术把材料当做科学现象来进行研究的心态是大不相同的,也与现代科学精神格格不入。

——祝帅在《美术观察》撰文说“很多人从事史学研究的心态,是把研究对象当作一种信仰”

【有“信仰”,无研究。】

本文刊于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转载请注明来源 

中国美术传媒网:www.zgmscm.com
新浪微博:@美术文化周刊
公共微信:meishuwenhua
邮箱:meishuwenhua@126.com
咨询电话:010-64272927/64292039

长按二维码

关注美术文化周刊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