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艺术史40×40:以历史之眼观时事世事

时间:2018/12/7 12:25:57  来源:IDEAT理想家

  “艺术史40×40”开幕之时(2018年11月9日),上海迎来一波艺展的高潮,这座城市如今已成为全球当代艺术界人士与爱好者的目的地。纵观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周年,中国当代艺术在一段上下而求索的旅程中在世界奠定了一席之地。当代艺术作为一个全球性的交流平台,也同时担负起对历史的见证。

  

“艺术史40×40”是策展人吕澎提出的主题。

  40年40位艺术家,即是回顾在这四十年,一段东西方之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不断影响和博弈的历史。也是在这个时期里,人们从接触到各类改变价值观的思潮,进而挣扎出盲从的理想主义坎阱,最终走向独立思考的阶段。

  

  开幕式嘉宾

  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转折时期,“艺术史40×40”大展并非是一次简单的回顾,作为宝龙美术馆的年度大展,聚焦的是一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走来的艺术家。

  

  

  

  

  

  

  纵观这几十年在中国的艺术变化恍如隔世,从刚开始的海派,大家意识到差距,开始学习欧洲以及日本,奋起直追,而后逐步改良国画,强调写实,注重表现现代性。后因政治以及左派思潮的影响,艺术家开始用刻刀表达自己的态度,可惜走过了头,成了文革艺术思想的源头。随着文革的结束,之前颂扬的东西开始被大加批判,人们反思过去,用伤痕艺术来表达自己的愤懑。最后,星星事件、85思潮催生一批当今活跃的艺术家。玩世主义,政治波普,艳俗艺术,再到当代的中国艺术。那么中国当代艺术究竟会走向何方?

  在这次展览中,我们能看到罗中立、尚扬、陈丹青、何多苓、黄锐、毛旭辉、夏小万、傅中望、谷文达、黄永砯、张培力、朱新建、刘小东、方力钧、岳敏君、刘炜、王广义、张晓刚、马六明、丁乙、洪磊、隋建国、展望、徐冰、李山、余友涵、蔡国强、尹朝阳、杨福东、李松松、宋冬、邱志杰、尹秀珍、汪建伟、毛同强、姜杰、向京、毛焰、叶永青、曾梵志、周春芽等重量级艺术家带来了近年的新作。

  

  对于这些重量级艺术家展出的新作,吕澎更多的是希望让大家看到曾经重量级的艺术家现在在做什么。看艺术、观绘画的同时,亦是在看社会、了解我们自己。如果能抛开当下的氛围去观察一位重要艺术家从昨天到现在的发展历程。那么这次展览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罗中立 《拥抱系列》,1995-2000

  

  张晓刚《浴缸》, 2017

  

  刘小东《榻上爷们儿》,2003

  

  

  

  

  

  

  

  

  

  

  

  

  《IDEAT理想家》专访吕澎

  在这个展之前已经听到很多人非常期待老师的展,因为其实40×40,您选了40位代表中国当代艺术的重量级艺术家参展。为什么你会想要在今年这个时间点来做这样的一个比较有书写时代意味的展览?在您看来现在这个时间点代表一个转折的意味吗?

  这基本上是中国人的一种习惯,有一个整数就要说个事儿。但为什么1978年是重要的年份呢?因为在这一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把政治斗争阶级斗争转化为经济建设,这是决定性的改变。在此之前,“市场经济”这几个字在那个时代说出来,都会挨骂的。所以说,1978年这还真是两个时代的分割线。1978年开始之后,中国人民可以开始做生意了,经济为先了。这样一来的结果是什么?大家开始接受外来的外面的世界、全人类的世界,尤是西方世界。这一接触,不断地通过出版物、展览、活动、商业上的合作等等,这40年产生了很多故事,而我们利用这个时间线来做一个回顾,还是蛮有意思的。而且这些艺术家,总的说来,老了嘛,现在的我们对他们也不要有太多的期待。但在过去几十年,对他们而言,是一个人的最重要的风华正茂的一个时期。每个人的年龄不一样,他们的时段是不一样的,有50年代出生的人也有60年代的人。

  艺术圈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当代艺术展览,那么在今年的这个时候,有一个展览跟历史有关、相对要沉重一些,应该对艺术圈和观众都有好处。

  在这40年里,您可否为我们划出几个阶段,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发展历程?

  大致分为三段。

  第一个阶段是 1978 年至 1989 年,这个阶段的特征是重要的思想特征是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须的。从 1978 年 12 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人有了质疑过去、启蒙思想的可能。尽管经历了意识形态冲突的反复,但那些来自西方文明的思想与观念在国内获得了传播和理解,一种批判性的思想方式开始成为方法,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艺术工作对这样的历史现实给予了充分的呈现,这就使得直至 1989 年的“现代艺术大展”有了艺术问题的丰富展开。

  第二个阶段是 1989 年到 1999 年,这个阶段是改变策略与工作方式,同样也能够获得可能的自由与解放。“绝对真理”不再成为鼓舞人们的神话。80 年代开启的自由主义通过更富于个人性的方式呈现出来,艺术家和批评家们意识到了当下的局限性。

  第三个阶段是从 2000 年开始到 2018 年,这个阶段涉及政治、文化与价值观的问题正在迅速地呈现。

  艺术阶段与具体的经济和政治事件以及国际事务有关,涉及艺术的制度性的建设有了端倪,例如画廊拍卖业的兴起、艺术展览的日趋国际化、制度化角色分工的出现——例如策展人的出现,让中国人完全进入了全球化的游戏之中,社会生活的复杂和价值观的多元化,让艺术家的工作更加碎片化。

  您被称为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指路人,有一种言论是关于人们回首过去几十年的中国艺术,会发现其价值和意义乏善可陈。您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这是一个历史观问题,人们总觉得几十年来向西方学习的太多,自己的独创很少,是吧?但艺术就是要创造这个命题,但这个问题被简化了。几十年来,中国艺术家发自于自己的内心和来自于自己思想的作品,不可能是一个简单的学习和模仿。通常他们会在了解的基础上创作出不同的利用,哪怕它叫做拼凑,它也是按照他自己的艺术思维方式来创作的。何况后现代艺术并没有谁是独创这一说,大家都是在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里汲取灵感,这又涉及到了基本的文明史问题:我们的文明从来就不是突发奇想呈现的,而是一步一步、一个台阶一个台阶才造就了它的诞生。中国从一个封闭社会到现在包罗万象,艺术起到了启发观念的作用,这难道不是意义吗?所以说这是一个历史观问题,一个对文明史发展的常识性问题,且在亚洲很多国家同样会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 18世纪的欧洲也在学亚洲。你会看到,文明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和交流的,所以这不是什么大惊小怪的事,重要的是这个艺术现象是否符合中国今天这个语境?这样的艺术是不是最能体现出来这个时代的特征?这才是最重要的。人人都想独创,但这想法在我看来其实很幼稚。

  中国和西方整个艺术发展相比,将会出现怎样不同的语言?如果是大体的比较宏观的来看,有哪些比较特别的?

  这个就得具体去了解艺术史了。比方说70年代末80年代初上海美术、八五美术运动、80年代的后期、90年代的玩世现实主义波普艺术、90年代中期的装置、影像等等…这就是一个具体面对艺术家和指向作品的问题了,宏观来说就是这么几个阶段。每个艺术家都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做出了他们的贡献,我们就把这些艺术家拎了出来,这也是本次展览我们为什么选择这些艺术家的原因。但是艺术家和艺术家之间是如何产生联系、相互影响和逐步递进的?这个就得具体去看在这次展览同步推出的《中国当代艺术简史:1978-2018》这本书。每个艺术家都有介绍。艺术家们既不是按照姓氏笔画,也不是按照发音字母排序,它是按照历史的顺序去,所以你就能看到第一个是谁,第二谁,第三个是谁…你完全可以从每一个个体的历史里去观察中国当代艺术的基本情况。

  您提到过:“重要的不是寻找到所谓的绝对真理或进化论者妄想实现的尖端学术发明,而是发现我们能够去理解艺术和文明的判断依据。”关于这一点,您认为在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哪一些关键点是值得被时代记住的?

  第一个,伤痕美术是对文革的指引,对过去的指引。第二个,新兴美术是对艺术创作和自由创作的争取。

  譬如八五美术运动是对人对世界的重新观看和解放等等一一走过来的。所以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是有它的课题。90年代初期的玩世现实主义波普艺术,政治重要性在哪里?在于他错开传统观念的、甚至官方观念的交锋,因为现代主义正好跟官方是对着干的。到了90年代后期,艺术家处在一个极其无奈的状况当中——我跟你两个要进行斗争,你要把我抓起来,你要找我说事,所以艺术家开始观察自我。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会去寻找到一种新的语言方式。到了政治波普:艺术家不说yes or no。过去只有工农兵的形象,现在大把大把贴万宝路的形象、商品经济的符号、市场的符号。你不觉得很好玩吗?随着这种语言方式我们能看到后现代的性格,即是:不较真。它是想去用另外一种方式来呈现这个时代的特点。我们不去跟你讨论政治问题,可是今天的生活多的是是我们过去的体制和制度的痕迹,跟今天的市场经济和商品社会,同时存在的,我们也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艺术家就是这样,他不一定要说个yes or no,他只是觉得这很能表达今天的特点。

  所以这次的展览可以称之为一个关于时代发展的一个展览吗?

  这个展览其实是呈现的是一个历史,它不仅仅是呈现了所谓的艺术,只是艺术正好是历史的一个结果和产物,与此同时它也在塑造这段历史的形象。

  您这次选了40位艺术家比较有历史意义的作品,这些艺术家都是在您个人的思想基础上来选的,但同时每位艺术家的认知肯定很独立的,请问您是如何让这次展览在这么多位艺术家之中协调与平衡的?

  确实不会想法一致的,这个一致现在已经是做不到了。但一代人,有同样的经历和知识系统,可能会让他们在价值观上有相对的一致性。所以当你把名单全部列出来之后,其实很多同行自然就会说:“都不错”,大致就这样了。也有个别的说或许换一下会更好,这个是相对的。不知道你们关不关心,在去年年底,古根海姆美术馆办了一个1989年来的中国当代艺术。这个时间是从一九八九开始,但是事实上为什么要1989,我想不太清楚他们的目的。但总的说来有相似性,对不对?他们就是30年,我们是40年,但他们少了一个80年代,尽管它里面有几件作品其实是80年代的。那个是老外的角度,所以他们选择艺术家跟我们肯定有不一样的。但重叠的很多,这是肯定,但是还是有一部分,我觉得他们是站在一个西方人的角度在理解中国的当代艺术,而我是站在一个中国人的角度来理解。但还是有一些共性,起码有一半都是重叠的。

  这次展览之后您还有后续的安排吗?

  事实上有很多年轻的策展批评家在成长。明年3月我会在银川当代美术馆要做一个展览,叫“新艺术史”。时间跨度从2000年到2018年,由三位年轻的策展人他们做。年轻人的一代对于自己的时代,他们最清楚,总体来讲,每代人都会书写每代人的历史。当然,我不会给予任何意见或者方向,我会让他们以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观看。

  

  艺术史:40×40

  从四十位艺术家看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当代艺术

  地点:上海宝龙美术馆

  展期:至2018年3月3日

  

  吕澎

  1956年出生于四川重庆。

  2004年,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

  2005—2016年任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

  2011—2014年任成都当代美术馆馆长。

  现为那特艺术学院院长。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