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除了风靡的“宜家” 北欧设计还有啥新花样?

时间:2018/12/9 14:59:03  来源:艺术中国

  12月1日,“亚热带未有的景象——北欧四国(丹麦、芬兰、挪威、瑞典)设计展”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拉开序幕。此次展览汇聚了四国优秀设计师的精彩作品,诚如展览名称“亚热带未有的景象”所形容,北欧设计不仅仅再是我们习惯看到的瑞典“宜家家居”,它所呈现的设计师的观念、态度,以及身体力行的实践方式,都能让我们耳目一新。

展馆外观

  在展览中,设计、艺术、实验……这些词汇的概念似乎相当模糊,一件名为“断电”的设计作品,利用27根频闪观测器灯让观众参与其中,重新体会视觉与大脑的相互作用;瑞典女艺术家Katja Pettersson带来一只“无用花瓶”,这种毫无用处的设计,却暗含着对人们浪费资源的莫大讽刺,而Katja 本人,一贯践行着自己低碳出行的理念,因此果断地放弃了此次前来中国的机票。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当代设计无所不在,尤其是与高科技的结合。相对于感观层面的视觉愉悦来说,当代设计已经从多样的、唯美的、实用的角度,开始转向予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人与产品之间的多重关系之中,涉及到当代设计的背景、轮廓、边界和未来等诸多问题,具有较强的跨边界、跨领域的社会性、实验性。为此,策划、举办这次北欧设计展览,更多的是对社会问题的介入性与带入感,以及奇思妙想的艺术方式,它既包含有北欧设计的最新潮流和设计师的前沿性探索,也包括从内容到形态,从设计语言到媒介,从展览空间到陈列方式的各种实验,所希望达到的是与传统、惯常设计的表达方式、审美趣味之间的相互打破,甚至对所谓设计艺术概念的重新定义。所以它不仅仅是对设计审美、形式或语言的完美化,而是带有某种挑战、颠覆和革命性的作用。”主策展人冯博一说。

开幕剪彩

  冯博一希望,本次展览能将北欧设计的前沿动态展现给中国观众,为中国与北欧设计界的对话与沟通创造机会,推动中国设计与国际接轨。

主策展人冯博一致辞

  瑞典——当代设计中的批判实践

  提到瑞典设计,也许从世界范围来看,也是大写的服气,毕竟诞生于瑞典的“宜家家居”给我们的日常带来了不可言喻的体验和改变。如果追溯瑞典设计的理念,“为日常生活而尽善尽美的东西”、“美惠众生”都是瑞典艺术史家、思想家们坚持的信仰,而这甚至在20世纪初为北欧设计奠定了思想理念。

展览现场

  那么如今,创造了设计高峰的瑞典设计师们又该何去何从?本次展览的瑞典单元选择了三位女设计师作为代表,来呈现瑞典当代设计的前沿思考。作为一个经济高度发达、充分实现了性别平等的国度,女性设计师之所以有着非常重要的前瞻性位置,是因为她们从日常生活中,更为敏锐地感受到来自商业社会的惯常驱动力,是如何通过设计品在左右我们的审美与消费;面对日益紧迫的环境危机,不断动用着自然资源和新技术的设计师,又将引领着消费者进入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在瑞典单元,围绕着设计与欲望的权力结构、在全球化语境中的设计与可持续发展,以及工业生产与手工艺这三方面,三位设计师的作品分别呈现在属于各自的“房间”里。

?saJungnelius打造的粉红房间

  ?saJungnelius打造了一个充满购买欲的粉红色房间,仪式化的对称轴线上,我们所熟悉物品以及具有象征性纪念品,被奥莎创造的新物品所取代。三十多厘米的蓝色玻璃高跟,巨型玻璃口红,墙上挂着的“性感”的男性照片,在这个房间里,盛满了对物欲的夸张及讽刺,设计师尖锐地抛出了问题:如果失去这些物质的标签,你究竟是谁?

玻璃吹制的烛台

  Katja Pettersson的房间略显孤单,放置在中央的“无用花瓶”是她为此次展览特别创作的一件装置作品。花瓶是代表主人品位、并根据季节场合被不断调换的家居装饰品。卡蒂亚设计了一只瓶口小到插不进一朵花、瓶底是敞开的“无用花瓶”,在景德镇制作了100只。展览期间,一个缓慢运动的马达装置带动一只机械手臂,每天会把摆放在桌子上的一只花瓶扫落到地面摔碎。而环绕在桌子的周围的、是那些参与花瓶制作、运输整个过程的工人的手部特写视频。通过这件装置作品,Katja Pettersson希望提示人们思考:在当代的消费经济中,我们是如何被市场规则所左右冰杯消费所愚弄的?她同时也质疑在全球化生产——消费的利益链条中,人们毫无节制的购买与漫不经心的使用,给整个地球资源造成的巨大浪费。

无用花瓶,有一只手缓缓地将它推到桌子边缘,最终摔碎

  Jenny Nordberg的作品以粗野与极简主义的融合著称,并把“机会”作为一种重要的元素。此次她带来的“3到5秒快手设计品”,是关于我们今天是如何生产并消费的。我们在历史上曾经怎么做、以及我们将来如何去做。 在3到5秒的项目中,她研究了如何将手工的独一无二性和大规模生产的快速化结合起来。该项目于2014年夏季开始,并且一直在进行中。这些充满幽默、简约中带着粗暴感的快手设计品,直率地挑战了机器制造业千篇一律的廉价产品;为那些被大工业挤压到生存边缘的手工艺劳动者,提出了一条新的对抗思路。

Jenny Nordberg现场展示如何快速、粗野地制作

  挪威——灵魂以北,存在以南

  也许很多观众会对这个看上去文艺而哲学的标题有些疑惑,但实质上,它准确地抓住了挪威设计师们试图探索的设计领域中无边界的方面。在这里,有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家具设计,有裁剪出亚洲经典服饰的加纳“裁缝”,更有像当代艺术前卫装置作品、触及灵魂的霓虹灯作品。置身其中,观众甚至可能有那么几秒中的恍惚:这真的仅仅是一场设计展吗?参展的设计师们代表了当代挪威设计的核心价值观:创新和可持续性。实验和环境友善,重点是材料的回收利用和生产设施的质量。

  菲利普·冯·哈斯是一位来自德国的以木材为导向的家具设计师和制造商,总部位于挪威卑尔根。菲利普的作品既是雕塑性的,也是多功能的。他设计和之作的家居通常是概念形式,物理形式和心理形式之间的,是有机的和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形状。

  Michael t.Nartey是一位来自加纳的、成绩斐然、屡获殊荣的裁缝,他在挪威卑尔根的工作室以实验和传统的方式工作。他穿上了亚洲出身的经典长袖服装,与现代服饰和古典时装相结合,重新塑造了自己的风格,以适应当代的风格和材料。

Michael t.Nartey设计的亚洲服饰

  Steinar Hindenes、Anders Berg和Svein Petter Knudsen是挪威家具设计师。他们的作品在斯堪的纳维亚设计传统中有良好的定位,但同时也非常注重可持续性。

Steinar Hindenes、Anders Berg和Svein Petter Knudsen设计的时尚家具

  Anne Katrine Senstak出生在挪威,但在纽约生活和工作。在这次展览中,她带来了她的霓虹灯作品——而这也许是现代社会最著名的市场营销工具。

Anne Katrine Senstak设计的沉浸式霓虹灯雕塑

  丹麦——“抵抗力”

  与挪威瑞典相比,丹麦获得的自然资源更少。因此,丹麦在工业方面更加注重加工和创新。韦格纳、雅格布森等丹麦设计师,以及b&o和Montana等丹麦品牌,不仅深受丹麦消费者的喜爱,而且在丹麦人的自我理解和丹麦民族特性的创造方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丹麦,就是“创新”和“美学”的代名词。

丹麦单元展览现场

  “我的选择是反对既定的反叛的想法。不是完全拒绝它,而更像是重新定义设计师和艺术家的社会角色。产品由什么艺术家或设计师制作,或者它的原始意图是什么,这对我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让我产生新的思考模式,告诉我们如何看待周围的事物,让我们参与其中,而不仅仅是消费。”

  而在丹麦单元中,最能体现参与其中的无非是“断电”这件作品,它的定义似乎相当模糊,可以说它是设计品,但某种角度来说,它又称得上一件极具突破意义的装置作品。《断电》中有27根频闪观测器灯围着三张座椅。邀请观众坐下,闭上眼睛……通过预设好的灯光顺序,闭上眼睛眼前将会呈现几乎会引起幻觉的灯光图案。同音乐一起,制造一场浸入式的感官体验。通过调动眼球与大脑的敏感性,看它们如何产生视觉“断电”。

三位观众现场体验《断电》

  长时间以来,科学家都认为眼睛就像相机一样,用高分辨率的信息“喂养”大脑。然而近来的研究显示,大脑其实还传递许多低分辨率的东西,包含了例如边缘、一致的表层或时动时停的神经。大脑的视觉中心的工作方式是,对比眼睛传递的影像,将我们大脑中本来就储存好的形状和图案发送过来——认知即是对焦。然而当我们暴露在比日常要强烈得多的灯光下,另一种引起幻觉的视觉经验就产生了。现场体验的观众,在几分钟的灯光闪烁中,大呼“酷炫”,而透过灯光在他们大脑中形成了什么样的影像,则是如人饮水,各有所获。这件作品真实地给他们带来了打破日常的体验。

灯光闪烁,闭上眼睛竟有不一样的体验

  芬兰——美食·时尚·小说:芬兰现代设计

  芬兰设计一向与现代主义、现代化及福利国家的发展事业密切相关。从littala玻璃器皿、Aalto的Savoy花瓶Marimekko纺织品和Artek家具,芬兰的设计行业秉持着设计融入大众,融入日常生活的理念,同时也诠释着科技创新,巧妙地使用工艺技术将木材等基本材料转化为耐用、优雅的工具和家居用品。尽管来自芬兰的经典设计品仍然很受全球用户的欢迎,但在芬兰,设计师们的角色和实践在过去几十年中历经转变,关注重点渐从个别物件转移到服务,接触和体验当中。设计师的任务不再仅仅是提供功能性解决方案,而是挑战、质疑和激发。

芬兰设计师在当地开设的概念餐厅

概念餐厅

玻璃砖壁

  本次展览展出的项目直面与芬兰设计相关的刻板印象,模糊了设计、艺术和建筑学科之间的界限。展览的芬兰部分集中聚焦三对设计师组合,其作品反映了芬兰当今设计实践前沿的不同面向。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