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在光影色彩背后

时间:2018/12/12 12:21:05  来源:人民网

  《名画在左,科学在右》:林凤生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

  达利《面部幻影和水果盘》。

  阿钦博尔多《蔬菜园丁》。作者从脑科学角度解释了画中的“双歧图”“视错觉”现象以及大脑的人脸识别机制。

  经朋友介绍,本书作者林凤生先生请我为其新书写序,先是感到有些茫然,细思不觉释然,及至读毕多篇样章则生出欣然命笔的愿望。

  “茫然”是因为觉得本人并非美术圈内的人,既不擅丹青,也缺乏艺术史方面的专门训练,何况与作者还未曾谋面。“释然”是发现我和作者的经历爱好有些相似之处:年龄相近而少时都曾喜欢涂鸦,学习理工却亲近文学艺术,在中学、大学教过书,又都业余或专业地承担过编辑工作。至于“欣然”的理由,盖因发现此书题材新颖,视角独特,选图精良,借助世界名画纵谈古今艺术、文化、科学与技术,读来非常过瘾。

  其实知道凤生先生的大名还要早得多,我家书房里就有一本他的《画中有话:解读名画中的科学元素》,也从《科学》《自然杂志》等媒体上读过他的许多文章,都给我留下深刻而美妙的印象。及至后来,有的文章只看标题就猜到出自他的笔下,因为类似的题材专业美术人士不会写也写不出来,如《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典范:西方绘画中的运动》《如何捕捉光色变化的“印象”》《视觉的欺骗:古典名画是这样让你陶醉的》《色域抽象画成功的科学奥秘》《鲜为人知的秘密:光学仪器如何助力西方写实绘画》《脑外伤会激发人的艺术创造力吗?》等等,只有既有美术修养和文化底蕴,又具备宽阔科学视野的人方能涉猎。

  以上所列那些议题,多数都已包含在本书之中了,读者可以细读并咀嚼品味,相信定能获得新知和愉悦。全书分为三部分,分别涉及现代绘画、艺术与生活、绘画与科学,而以“从科学的角度解读世界名画”为帜志。

  “现代绘画”一向是个见仁见智的大题目,喜欢者众,批评者亦众,多数普通人则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偶有心动却又说不出个道理来。何况现代绘画流派众多,风格、品味、题材和技法各不相同,因而若非学有专攻,鉴赏和分析现代绘画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亦难免落入人云亦云的俗套之中。凤生先生在书中分别介绍了印象派、后印象派、抽象派、未来主义等不同的流派,而以揭示画家的主观意念和心理活动为线索,例如他用“解放色彩”和“探索空间”来概括野兽派和立体派,以“画出梦境”和“洞察内心”揭橥超现实主义,为读者了解各个流派的主要特征作了很好的导引。

  “艺术与生活的交融”是一个吸引人的题材,凤生先生的渊博知识和细致观察力在这方面派上了用场。关于患病的画家,猜想读者们可能了解一些梵高发疯的逸闻,然而老年列宾和莫奈的眼疾、达·芬奇的心理焦虑、德·库宁的阿尔茨海默病,以及这些疾病对他们作品的影响,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则未必十分清楚,欲知其详,就看本书吧。同样,读者们可能也听闻通过《蒙娜丽莎》分析画中人健康状况的案例,本书《名画里的病人和病人画的名画》一文,则介绍了专家们从不同时期的画作中发现高胆固醇、焦虑症、马方综合征(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舞蹈病、角膜白斑症、歇斯底里症等多种疾病的征象。同样,老饕或者说“吃货”们,可以通过《尝美食、赏名画、侃文化》一文,从莫奈、马奈、德拉克洛瓦、卡拉瓦乔、德加等大师的作品中认识西方的不同美食佳酿。

  “绘画与科学的碰撞”是凤生先生擅长的题材,以前曾发表过许多漂亮文章,本书则分别讨论了光学、力学、心理学等学科对视觉艺术的影响,还有一文专门介绍了光学器材的发明和应用在西方写实绘画中的作用。对科学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从《画家里的科学迷》一文,了解到埃舍尔、马格利特、达利、修拉、赖利等画家对科学原理的认识与应用,尽管他们中的多数人一再宣称自己对科学一无所知。至于中国画与科学有无瓜葛,凤生先生在《中国画有没有科学性?》一文中也已经讲清楚了。

  愿有更多的人读到这本书,追随作者,从古今中外绘画中体验人类文明的演进,进而更好地认识我们涉身其中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

  (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 人民日报 》( 2018年12月11日 24 版)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