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清风徐来禅意浓

时间:2019/2/12 13:54:42  来源:商务观察

  文/陈忱

  周清风画的禅意小品,与文人画有很大的区别,但却不失国画传统相承。既有笔墨的功底,又有许多“心意境”。当别人谈起他的作品时,他总是淡淡地一笑,“喜欢就好,看懂了聊聊,看不懂也不必硬解!”周清风说。

  “心意境”,是周清风对自己作品的理解和自定义。就“禅”而言,他是“既向往之,又心生敬畏”。之所以说自己画的是一种“心意境”的表达或自我诉求,那是因为他理解,“禅”是一种意境,不是物化了的某个东西或物件,而“禅意”一旦“物化”,就变成了“玄而又玄”的“形而上”,来用触手可及的“形而下”表达了。既破了“禅”的净静境,又毁了自己存在的现实根本。因此,周清风在这种意念的心态和环境状态中作画,表达的只是自己内心对“禅意”的笃情,和对“禅境”的那份想“进”或“近”,而不能常得其境!虽遗憾,但却有着满满地对“禅境”的炽爱。这是一种时有时无,似有禅意,而又不得禅之意境的感觉,而这恰恰是他洗涤俗尘的密钥。

  陶渊明有诗云:“此中存真意,欲辨已忘言”,对这句诗的解读,也许能表达出他对绘画与禅、禅意、禅境的理解和悟性。“我画画是给自己的心放个假,平时生活中没办法离开物欲,内心渴望非物欲的东西,尽可能地用画笔和双手营造出来吧,能和三五知己品茶赏画,就很开心了!”周清风说。

  周清风的山水小品画,从构图的意境上不难看出,有着传统中国画留白的深邃含意,在这一基础上,通过笔法的皴擦晕染,墨色在宣纸上深浅的自然变化,达到了极大地丰富观赏者的想象力,收到了增加观赏者最大程度感同身受的效果。画中远行的一叶扁舟,把人的思绪调动至千里之外的水乡江南或湖泊江河。树,如故人别友般的远眺,仿佛在挥手告别或拱手相迎。拟人化的表达,寄情于云和树、路和桥、山和水的天地尊崇间。

  美术界曾经有过一个时期,有些专业院校的老师,甚至是职业画家,特别是大批绘画爱好者们,把临习八大山人的作品看得十分简单,并作为自己能成为“著名画家”的南山捷径!而不是在笔墨修为和心境养成上下功夫。这一干人为自己的涂鸦找了个高大上的名词,“文人画”或“禅意画”,时至今日依然盛行。周清风对这种现象十分不解,谁喜欢画画都是件好事,不能用这所谓的“一技之长”蒙人家!画不了国画可以画其它的,既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别的易掌握的种类。拿起排刷,涂上色彩画几下,宣泄一下情感,也不是不可以,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力。但,你不能用另一种能力,如权、钱来大肆地宣扬。“我画这两笔是中国传统精华,深领八大山人的真传!”往大了说,这是损害了中华传统经典;往小了说,这是一种缺德行的表现,朱耷如在天有灵一定被气得无语。

  笔者也曾结识过一位花鸟画爱好者,他连画带学六年有余,拿起笔来画得有模有样,还是有一定水平的。再过了几年来请朋友们看他的作品,放在面前的竟是数十张图片摄影作品,世界各地的日出或日落景色,拍得很美!当问起为什么不画画时,他说:“摄影技术容易掌握,很快能拍出至少让自己满意的作品,而花鸟画的功夫要想吃透了,那可深了去了,几十年的时间恐怕都不行!我就别丢老祖宗的脸了!”在场的各位都赞成他的观点,佩服他的自知与尊崇。和周清风的为人处世,思维方法有神同之处。时至今日,周清风一直谦虚地说,自己是画着玩的,千万别叫我画家,有辱了古人雅士的真画家名节!

  吴承恩曾写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周清风对佛与禅的理解,实实在在的落在了笔墨情怀之中,在他创作的琴、棋、书、画四条屏中,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八仙”的一部分,与一柱香炉里的擎天香烟结合在画面中,再通过四条屏的排列顺序的左右,将画面的整体错落,自然而巧妙地置于律动之中。

  四条屏的画面上,共有四个香炉里的四柱香。每一柱香的长短和香烟的高底、粗细各有不同,既要关照到香炉、香烟与琴、棋、书、画的位置布局,也要考虑到香烟缭绕过程里的时隐时现,更要保持着浓淡中的笔断意连。这是特别考验和体现创作者的笔下功夫的时候,周清风达到了“笔断意不断”!这也是他生活中悟禅,与绘画中寻禅意,思禅境的心得。如果少了对身边的常见之事所见所闻的遐想和正觉,这种境界恐怕“十而不得其一”!

  每次有人请周清风去主持园林或室内景观设计,他都尽可能地关照到他们的“自我感知”,然后再阐述自己的观点。也就是他常说的:先别让什么所谓的“风水”,所谓的“禅意”给忽悠了!每个人对环境的“自我感知”是不同的,只有一个前题,你驻足其间身体舒适吗?心里舒服吗?舒适、舒服了!就对了,否则就不对了。仅限于你,而不是别人。因为,每个人对环境的“自我感知”是不一样的!这样布置也许适合你,而不适合他。那样布置也许适合他,却不适合你”。每次工作结束以后,他们都会成为十分要好的朋友。

  有许多新的朋友,经常会求他帮忙做一些所谓的“禅意盆景”。问:“里边这竹子能活多久”?答:“他的一生一世”!问:“那是多久”?答:“你得问竹子”!问的人无语。周清风说:现在有许多人的观念出了根本性的问题。其一,哪里来的“禅意盆景”?其二,你自己都不从他的生命角度看待,哪里能悟到禅?其三,不了解盆景内的植物特性,不喜湿的爱心泛滥,使劲浇水?喜水的出差一个月,一滴也没浇上?却问我能活多久,这不是笑话是什么,这世上有许多东西是用钱买不来了,需要对的呵护,需要真的理解!他的老朋友从来不问这种问题。

  笔者在艺术馆里看到一个周清风创作的长卷。宽50公分左右,长11米有余,画里的蜜蜂、蝴蝶、蜻蜓等栩栩如生,或清闲的落在荷叶上;或采蜜在花丛中;或轻盈于草丛间;著名画家、美术评论家梅墨生题写《虫草长卷》,画家赵玉兴题签。

  周清风很少开口谈禅,古人有诗云:“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禅,似乎不能言,一言就偏;一言便错。禅,多半应该是心领神会;多半应该是感同身受!讲禅,也许就更不靠谱了,也许,心向禅往,身近禅境,可能永远是个过程中的过程。经周清风的手出来的画作或盆景,有如“清风阵阵拂面来,禅意浓浓伴知己”!这“拂面来”和“伴知己”,便是周清风的随遇而安,也便有了关于禅的顺其自然地把持吧。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