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余辉:秉承师德 辛勤耕耘——记美术史家薄松年教授

时间:2019/4/15 10:41:02  来源:美术观察

 

薄松年照

  以这个标题来概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教授薄松年先生50年的美术史教研生涯,总觉得还有许多遗漏,只能在下文补述了。记得我初次见先生时,是在1986年的5月,薄先生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修正其师王逊先生的遗作《中国美术史》第一版中的编印错误,我慕名前往上海拜访,请他帮我解决学习美术史的方法问题。那天晚上,忙碌了一天的先生正在泡方便面,他在疲惫之中流露出对出版问题的种种遗憾,这是由于出版社责编的失职,给该书造成了重大失误。随后,他为我一一解答了诸多疑难。为帮助皖北的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美术系建立美术史的教学基础,次日他即赶往那里。当时的薄先生仅仅是知道我的名字而已,在短短的一个多小时中,我第一次感悟到为人师表、传道解惑的意义所在。

  1932年,薄松年先生出生于河北保定的普通人家,其父亡于“七·七事变”后的逃难途中,他随母亲在亲戚的周济下生活,度尽困厄。1945年,他考入保定师范学校。该校的美术教师范学礼是著名花鸟画家汪慎生的弟子,40年代毕业于辅仁大学。范先生为人忠厚正直,安贫乐道,在保定教育界颇有威望。他经常展示《故宫周刊》,讲述古代绘画,对薄松年的品质及业务成长具有相当影响。1950年,薄松年毕业到河北雄县,在师范学校及文化馆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和中学教育。他开始接触民间文艺并对之发生兴趣,而且在报刊发表了有关群众美术的调查报告性文章。

  1952年,薄松年调干进入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深造,在中国美术史课上被王逊教授丰富的才识、引人入胜的授课及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所吸引,1955年毕业后留校,成为王逊先生的助教。王逊是美学家、美术史家邓以蜇的高足,他学贯中西,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研究中国美术史,1957年主持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美术史系。王逊指导薄松年初步掌握了中国美术史研究方法,并鼓励他向一切有长处、有见地的专家学习,将他介绍给许多前辈,如张珩、启功、俞剑华、谢稚柳等,其间还一度向周贻白学习中国戏曲史。这使薄松年在初步成长中广征博取、视野大开,为他的美术史研究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并进一步确立了他的治学方法。不幸的是,王逊先生在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又在“文革”中备受折磨,于1969年含冤离世。薪火相传被迫中断,但薄先生仍矢志不移,专心于中国古代美术史的研究。

  十年动乱后,中央美术学院恢复招生,薄松年承担起中国古代美术史教学的主要工作,他与陈少丰、张同霞合编了中国美术史教材,向本校的本科生、进修生、留学生及校外学生广泛传授艺术史知识。面对基础不同的施教对象,薄先生反复斟酌、因材施教,首先做到打好基础、知识准确,然后是循循诱导,启发思考。他教育学生要树立严谨扎实的学风。如今,京城四五十岁左右的文博、美术工作者提起薄先生的教学仍深有感触。70年代末,由于教学过劳,薄松年先生得了冠心病,但他仍授课不辍,授课项目逐渐推及到民间美术等领域。1987年,薄先生开始招收硕士生,并一度代理系副主任,他几乎每天都要登台执教,直至1992年退休,也未离开讲坛。

  薄先生视师生关系为鱼水,他对王逊的教导之情总是念念不忘,对曾给予他业务指点的启功等先生的道德学问赞颂不止并视为楷模,对他早年的启蒙老师范学礼也总是感念至深。在教学中他将全部的精力倾注在培育学生成长上。一些有志青年在他的帮助关怀下走进了大学课堂,其中有的已成为知名学者。他的课内容充实,深入浅出,使学生受益颇深。曾三次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有人劝薄先生讲课不要太认真,能应付就行了,腾出时间为自己多写几本书。薄先生听后对我说:“我的老师对我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误人子弟,男盗女娼。”他从不靠牺牲教学质量来获取研究机会,而且将这一原则作为具有崇高职责的教师的基本道德。事实上,薄先生是述而有作,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他的研究成果有许多是其课堂教学的提炼和升华。

  薄松年先生的美术史研究是从个案入手,由个别到一般,由表及里,逐渐修成画史。他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宋元绘画的个案研究;二、美术通史和绘画断代史研究;三、版画和民间美术研究;四、整理、出版已故学者的著作。

  薄松年的学术生涯可分为两个阶段。50至70年代,以积累唐宋绘画史料为主,从民间艺术史调查入手。其间遭遇“文革”,屡有中断。这个时期,他精力充沛,博闻强记,能记诵大段古代绘画史籍和画论的原文以及许多古代诗词,为日后娴熟地运用绘画史及相关史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阶段是70年代末至今,这一时期以著述为主,出版学术专著达20本,撰写论文数十篇。整理他人书稿有数十万字之多。

  薄先生是一个厚积薄发型的学者,也是传统型的美术史家。他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把绘画史放在宏观的美术发展范畴中。通常,人们是把绘画史当做美术史的主体,而薄松年先生对绘画史以外的研究和渊博知识使他的美术史成为具有完整意义的美术史,他将绘画、书法、雕塑、陶瓷、工艺、青铜、建筑等融会贯通,然后有机地统一为一个整体,这在当今美术史界是不多见的。

  薄松年的研究首先涉及的是宋人绘画作品和古典版画。50年代中期,在王逊先生的鼓励和指点下,薄松年较早地运用民俗调查的方法对杨柳青年画进行综合研究,将民间美术领进了大雅之堂。可以说,在美术史界,薄松年最早将民间美术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搬进了课堂。在20余年里,他逐一对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等地的民间年画作坊进行实地考察,对其进行周密详尽的艺术分析与比较,他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中国年画史》一书中,该书对热衷民间年画的中外学者起到了导向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薄先生编撰了许多民间美术的大型画册和专著,如《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山西卷)》、《中国灶君神祃》、《中国门神画》、《中国年画》等,丰富了观者对中国民间年画的形象认识和系统理解。1990年,他应美国加州伯克莱大学之邀赴美讲学,在东亚研究所与该校姜士彬教授主持中国民间美术研究工作,与姜士彬教授合作出版《中国乡村吉祥神像》(英文版),薄松年先生在伯克莱大学、斯坦福大学、旧金山美术学院和纽约大学研究生院举办中国绘画史及民间美术讲座,得到美国学者的好评,伯克莱大学二次致信中央美术学院表示肯定,这在美术史界是不多见的。

  薄松年对民间美术的研究并不局限于个人的活动,而是将它作为一种社会义务,将丰富却又零乱的民间美术变成被社会接受和利用的精神、物质财富,如在薄松年先生的帮助下,河北武强县成立了武强年画博物馆,出版了《武强古版灯方年画》,他帮助河南开封朱仙镇、山东潍县整理了当地的年画史料和年画作品,以便于当地政府进行管理并供研究者查阅;他还为陕西凤翔县整理出版了《凤翔年画选》。上述民间美术研究工作得到美术史界的广泛关注,薄先生因此赢得了国家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颁发的“年画研究奖”,他还被聘担任炎黄艺术馆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他对宋代绘画的研究以郭熙和宋徽宗为突破点,对于郭熙的研究源于发现了郭思的《画记》,经启功先生引导,遂成文《读郭熙〈林泉高致·画记〉》、《郭熙父子与〈林泉高致〉》,在国外特别是日本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填补了美术史研究的一项空白。薄松年先生掌握了丰富的宋代史料,融汇在他的个案研究中,并将其作为美术史研究的历史文化背景,寻找出其中许多内在的联系。如他的《宋徽宗和宫廷美术》,十分透彻地分析了北宋末宫廷美术的发展状况,辨证地分析了宋徽宗的历史作用,查证了与宋徽宗有关的绘画遗存。薄先生关于郭熙、赵佶、马远、黄公望的个案研究均为台湾锦绣出版社出版,每一本的史料容量都是相当翔实的。近年,他的《宋人〈醉僧图〉考》也是一篇较有独到见解的论文。

  1987年,薄松年主编的《中国美术通史》隋唐卷和宋辽金卷将王逊先生的教科书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堪为他数十年来对唐宋美术史研究的初步总结,他注重对史料的去芜取精,尤其慎用相互矛盾的史料,并仔细加以甄别。书中对史料的消化和吸收融汇在理性的、思辨的、严谨的语言里。这是薄松年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练就出的“教科书”式的语言结构,由于薄先生及其同行的共同努力,使这套书获得了“中国图书奖”。

  在长期的学术研究中,薄松年先生形成了重视实证、注重逻辑、否定猜测、摈弃妄言的学风。1998年,他用两年之功将自己与陈少丰、张同霞共同编撰的《中国美术史教学纲要》重新加以充实,以一人之力补充和深化了美术、考古资料,将自己半个世纪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成果融汇其中,编成《中国美术史教程》,获得了美术界的好评。此书出版几个月后,陕西美术出版社即将其列入再版计划。本书是将美术史的普及与提高合为一体、均衡阐述与重点研究的良好尝试。

  薄先生并非仅仅沉湎于个人的艺术史研究,他倾其所能,默默地整理了那些已故学者的书稿。如王逊先生的《中国美术史》,原为50年代中期的讲义稿(内部铅印),薄先生邀其师兄、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陈少丰共同梳理,并增加了王逊讲义未有的明清雕塑、工艺、建筑等部分,使之充实和完善。正是因为该书的这一优势,目前已印至第3版。

  即便是师门之外的学者遗稿,薄先生也毫无保留地予以帮助。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周芜的遗稿《建安古版画》尚有遗缺,薄先生则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图文资料,帮助福建美术出版社整理出版了一本完整的地方版画。薄先生已多次为他人整理出版版画图目提供了大量文字材料并帮助审定,他为之所付出的心血不亚于自己的书稿。所有这些,他只求出版完美,不求个人回报,这正是他的品德所在。

  薄松年先生的教研成就得到了国内外美术史界的广泛称颂,1994年,他获得了国务院颁发的特殊贡献津贴。他的治学道路不啻为青年人的良好启迪扎实、深厚、广博的美术史基础,严谨、求实、谦逊的治学态度和正直、宽厚、平易的道德品质,是美术史家所不可或缺的人文素质。在如今的美术史界,也许受商品经济的影响,寂寞之道已不再寂寞,“宁静致远”的处世心理也不再听说。在学海中执著、不断地发掘传统文化的精粹,展示于众,传道于人,像薄先生这样,岂不也是一种快乐?

  薄松年主要著作:

  《中国年画史》,辽宁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

  《中国美术通史》(隋唐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美术通史》(宋辽金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绘画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民间年画选》,江西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中国绘画”分支主编及撰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版。

  《民间信仰与吉祥图画》,美国伯克莱大学东亚研究所1992年版。

  《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山西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灶君神祃》,台湾渤海堂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美术之旅》(编委及合著撰稿),台湾锦绣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年画》,文物出版社1995年版。

  《赵佶》,台湾锦绣出版社1995年版。

  《郭熙》,台湾锦绣出版社1996年版。

  《马远》,台湾锦绣出版社1996年版。

  《黄公望》,台湾锦绣出版社1995年版。

  《南宋四家画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五代北宋画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马远水图册》,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门神画》,中国岭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海外中国名画精选》(合著撰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美术史教程》,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明刊本西厢记插图》,载《美术研究》1958.4。

  《读郭熙(林泉高致·画记)札记》,载《美术研究》1979.3。

  《宋徽宗时期的宫廷美术》,载《美术研究》1981.2

  《郭熙父子与〈林泉高致〉》,载《美术研究》1982.4。

  《宋人〈醉僧图〉考》,载《美术观察》1997.5。

  注:余辉,北京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副研究员(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01年第4期)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