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广东崇正2019春拍呈现“扫墓狂人”梁鼎芬的朋友圈

时间:2019/4/19 12:20:15  来源:雅昌艺术网

  梁鼎芬(1859-1919)

  字星海,一字心海,又字伯烈,号节庵,别号不回山民、孤庵、病翁、浪游词客等,室名有耻堂、葵霜阁、栖凤楼、抗愤堂等。广东番禺(今广州)人。光绪六年进士,授编修。历任知府、按察使、布政使,曾因弹劾李鸿章,名震朝野。后应张之洞聘,主讲广东广雅书院和江苏钟山书院,为《昌言报》主笔。辛亥革命后任“末代帝师”,被授予"毓庆宫行走"。

  注:此像为梁鼎芬同年杨启焯(字焌三,又作俊三)之子、梁鼎芬门人杨其观(字子远,号敬安)旧藏,广东崇正2019春拍拍品。

  梁鼎芬是近代史上一位充满了“兴奋点”的人物。

  他22岁成进士、入翰林,青云得志,娶学者王先谦的外甥女龚氏,龚氏美而工诗,一时艳传。26岁上疏弹劾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有可杀之罪六条,几被重谴,降五级调用,从此直声满天下。后进入洋务运动大臣张之洞幕府,参与机密,筹划湖北学堂和新军建设,张之洞倚之如左右手,以至于梁启超讥之为“天下崇拜之洞者,必并崇拜鼎芬,唾骂之洞者,必并唾骂鼎芬。鼎芬即小之洞,之洞即大鼎芬”。虽谑近于虐,却可以看出张梁之间亲密合作的关系。其后,在晚清民国的东南互保、庚子事变两宫西狩、辛亥革命、张勋复辟诸多事件中,梁鼎芬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余外如其诗词、书法、感情,都为后人的笔记掌故所津津乐道。他是充满故事的一位人物。民国后,他仍然忠于清室,矢志不移,抱残守缺,晚年为光绪皇帝的崇陵复工奔走,建成后又做种树大臣,被清室招为毓庆宫行走,充当逊帝师傅。梁鼎芬一生,名满天下,谤亦随之,给后人留下了忠君爱国/顽固不化的复杂背影。

  张之洞(1837-1909)

  字孝达,号香涛, 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梁鼎芬曾入张之洞幕,张之洞视之为左右手,后应张之洞聘主讲广雅书院和钟山书院。

  注:此像为梁鼎芬门人杨其观(字子远,号敬安)旧藏。

  广东崇正2019春拍拍品。

  梁鼎芬这个人的怀旧情绪是很浓的,他极可能是史上扫墓最多的一位诗人。他在诗文里留下了大量的修坟、扫墓、祭拜记录。

  粗略统计,在他61年中,形诸文字的扫墓记载就有23次。梁鼎芬这种慎终追远的思想从何而来?在封建时代,对“天地君亲师”的尊崇固然是一大原因,但在梁鼎芬身上,则有着自己的性格印迹。

  梁鼎芬7岁时母亲去世,在6岁时母亲还带着他去过外曾祖张南山的故宅“松庐”。张南山(维屏)是清中期著名诗人,与黄培芳、谭昭敬号称“粤东三子”;在后来的成长岁月中,梁鼎芬对出自岭南文化世家的追念是非常牢固的(《述哀篇》)。12岁,父亲卒于长沙任上,到23岁始安葬于白云山莲花台(《重至长沙写哀一首》)。谈得来的舅父张鼎华也中年去世,同为陈澧弟子的陈树镛(庆笙)30岁去世,至交同年崔舜球、杨启焯(焌三)均英年早逝,他写下两首诗怀念他们《客中梦同年友,欢如生时,感觉有作》。他的两个异母弟弟,喜爱文学,他十分欣赏,寄托甚大,结果也三十多岁就去世了。

  亲人好友太早离开人世,祭扫是最好的怀念方式,难怪在梁鼎芬的诗集里一再出现祭墓,甚至当友人的诗里提到他的先茔所在(白云山莲花台),他也会郑重其事地和诗,平时也念兹在兹(《忆先陇》),甚至连做梦也会梦见(《梦至莲花台下醒后有述三首》、《别莲花台三年昨梦归奠醒书志哀》)。辛亥革命那年,梁鼎芬回到广州,以榨粉街太史第的祖屋作为“梁祠图书馆”,而自己则栖身于城外白云山双溪寺,双溪寺即在莲花台附近,他把这个临时的住所命名为永愿庵。

  今天的广州榨粉街。辛亥革命那年,梁鼎芬回到广州,以榨粉街太史第的祖屋作为“梁祠图书馆”。

  除了对亲人的怀念,梁鼎芬尤其注意历史上那些舍生取义之人。仰慕先贤,访碑修墓,表达敬仰之情,这在前人特别是读书人中不乏此举,但都不如梁鼎芬用心之诚、坚持之久、做事之多。他从主掌惠州丰湖书院修建范孟博苏文忠祠,在武昌时重修谢枋得祠、建成祢正平祠,内设正平学堂——当时张之洞听说梁鼎芬要建祢正平祠,说了一句“此千年未有之事也”。奉旨查办江西南昌知县江召棠被杀案,还抽空到新建青山拜谒陈宝箴的墓。光绪三十三年解官湖北,在同僚中倡议捐修先贤祠、墓、祭田多处,如明杨涟墓、熊廷弼墓,清温绍原墓、谢泉祠等,除了募捐,梁鼎芬还撰文“述其缘起,以为世道人心之劝云”。

  也就是说,梁鼎芬希望从这些高风亮节的忠义之士身上寻求认同,在砥砺自己的同时,让这些风规节概,有俾于政教人心。

  在这些先贤中,给予梁鼎芬最深远影响的恐怕要数明代著名的谏臣杨继盛。他早在15岁就读杨氏遗书,敬其人,“日思拜其墓,不可得”。在焦山海西庵读书的岁月里(32岁至34岁),恰好海西庵内有杨继盛祠,供着杨的画像,学生江逢辰擅画,梁鼎芬就让他精心勾摹,并让海西庵住持佛如购买石头,雇工匠刻成,“自有此石后,拓者已过千份”。表弟龙凤鑣来看他,梁鼎芬又怂恿龙刻杨继盛的文集(“知服斋丛书”,梁鼎芬的第一部诗集也是龙氏所刻)。到他57岁时,终于到河北定兴县寻访了杨继盛的墓和祠堂,随行带着他搜集来的杨继盛文献,其中就有龙氏所刻的杨继盛文集。

  · · 此件请横屏看图 · ·

  杨继盛 致王继津札拓片

  横披

  34×127cm

  广东崇正2019春拍拍品

  注:杨敬安旧藏

  杨继盛,号椒山,嘉靖三十二年上疏弹劾严嵩“五奸十大罪”,反遭下狱遇害,忠义节气,成为后世人臣的标杆,彪炳史册。更为难得的是,在以严嵩为首的当权派一手遮天、制造冤假错案时,亦有不畏强权者以行动表达对杨继盛的支持。如杨继盛在兵部的同事王遴(字继津),不仅反对给杨继盛定刑,在杨下狱后还送饭、并把女儿许配给了杨继盛的儿子,杨继盛被杀害后,又为之敛葬。在焦山海西庵杨继盛的祠堂里,还有杨继盛致王遴的一通书札,劝王遴“此时且敛锋蓄锐”,等待时机“轰烈一场”,推心置腹,溢于言表。杨继盛此通书札于清乾隆六十年刻,留下来的这张书札拓片,钤有梁鼎芬的年家子杨敬安藏印(关于梁杨两家世谊详后文),极有可能是梁鼎芬所赠。因为在杨家所藏的碑帖拓片中,尚有明代名臣左光斗、黄道周手书诗拓片,上面分别有梁鼎芬的题跋:

  梁鼎芬题 左光斗墨拓

  水墨纸本 立轴

  29.5×19cm

  注:子远上款,子远即杨敬安

  广东崇正2019春拍拍品

  梁鼎芬跋文:“忠毅英烈,四百年犹想见之。子远世长敬慕直节,以此为赠。此人师也。鼎芬记。”

  梁鼎芬题 黄道周墨拓

  水墨纸本 立轴

  29.5×19cm;跋:20×6cm

  注:子远上款,子远即杨敬安

  广东崇正2019春拍拍品

  梁鼎芬跋文:“漳浦天挺人豪,扶植纲纪,忠怀高节,不胜高山之思。写示子远学人,知所师法也。鼎芬记。”

  子远即杨敬安的字,父亲即梁鼎芬写诗怀念的同年杨启焯(焌三)。这些都可以看出先烈给予梁鼎芬的强烈影响,他坚信忠义能激励士夫,改变风气,着眼长远。但随之而来的辛亥革命却一举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民国改为共和政体,面对这种巨变,梁鼎芬依然抱定效忠皇室的信念,并且在此后的民国岁月中,以实际行动表明自己的立场。

  1912,民国元年——在梁鼎芬等晚清遗老的心目中,是宣统四年——梁鼎芬首谒光绪皇帝的陵墓崇陵。当时因克扣费用,崇陵已停工经年,梁鼎芬见状“愤切忧煎”,一方面向陈夔龙这样的逊清大老们筹款报效,一方面向民国政府呼吁继续拨款。经过梁鼎芬的奔走,崇陵工程得以在次年年底竣工,他旋即被任命为种树大臣,于是常年住在崇陵所在地梁格庄。为了节省开支,五十多岁的梁鼎芬备尝艰苦,据门人杨敬安后来编辑的《节庵先生遗稿》卷首《节庵先生事略》一文中说:

  “先生既奉崇陵种树之命,仍恐拨领经费,不足支销,又劝集旧日遗臣,及同乡亲友,再三捐资报效,前后共得三万余元。更躬亲扶病督理种树事宜,寒暑无间,不辞劳瘁,三年成活树株十余万本,为公家省费十五万元。”

  也就是在种树工作第二年,梁鼎芬在崇陵筑小屋三间,名为“种树庐”,成为他这位种树大臣的现场办公地点。在种树之余,他还经常以崇陵的物事馈赠给遗老们,以慰他们的故国之思。先后受到馈赠的有:

  遗老们面对这些礼物,无不感慨万千,纷纷写诗纪念,而梁鼎芬的种树庐也成了对清朝怀有感情的遗老来崇陵拜祭的落脚点:

  身体力行,这也是梁鼎芬不同于其他遗老的地方,他的这些举动也赢得了很多人的敬意。这里要提及一件斋额,梁鼎芬的老朋友李孺为他写了“种树庐”横批,并在“宣统乙卯”(即民国4年,1915)又题:“松柏苍苍,朔风烈烈。三年之心,千年之血。”按,李孺,字子申,河北遵化人,能诗,梁鼎芬与之唱和,《节庵先生遗诗》与李子申有关的诗多达10首,亦工绘事。民国元年(1912)梁鼎芬生病住院,曾在给端方五弟端绪的书札中谈作诗,点评当时的诗人,“李大爷此人最好,惟心气浮粗,不求甚解。”这位李大爷,就是李孺。他以道员候补湖北,曾任湖北提学使,可以说和梁鼎芬结交甚早,又道同志合。李孺是汉军旗人,武昌革命事变,他好不容易逃出来。有着忠于清室的立场,大概才能体会梁鼎芬的心志,才会有“三年之心,千年之血”这样的推崇吧。

  · · 此件请横屏看图 · ·

  李孺 “种树庐”

  水墨纸本 横披

  31.5×127cm

  注:李孺,字子申,河北遵化人,能诗,梁鼎芬与之唱和,《节庵先生遗诗》与李子申有关的诗多达10首,亦工绘事。拍品为李孺书赠梁鼎芬者。

  此件请横屏看图 · ·

  梁鼎芬 谢恩奏折两道

  19春拍拍品

  21×46cm;21×74cm

  出版:《节庵先生賸稿》,杨敬安编,1965年澳门出版

  对于梁鼎芬的这种忠心,皇室也看在眼里。听说他首谒光绪陵墓,隆裕就说梁鼎芬难得。后来做事愈多,赏赐也逐渐增加,从“穆如清风”这样的匾额,到赏赐银两,1916年(“宣统八年”)因命在毓庆宫行走、赏穿带膆貂袿,梁鼎芬先后写了两通谢恩奏折,这两通奏折都收录在其门人杨敬安编辑的《节庵先生賸稿》卷上(1965年澳门出版),并作为梁鼎芬的墨迹置于书前刊行。

  · · 此件请横屏看图 · ·

  诸名人为《梁格庄会葬图》手卷所题跋文之石刻拓本

  横披 34.5×109cm

  广东崇正2019春拍拍品

  1919年梁鼎芬61岁去世后,家人根据遗命将他葬在梁格庄之东庄。梁鼎芬表侄、著名书画家余绍宋后来收集其诗六卷,由其门人卢弼刻为《节庵先生遗诗》,是为流行最广的梁鼎芬诗集。不过,余绍宋还做了一件事,即画了《梁格庄会葬图》手卷,然后请梁鼎芬生前好友题跋,有曾习经、陈宝琛、郑孝胥、朱益藩、黎湛枝等40人的题诗,余绍宋为此画的题跋前后经营十多年,到1933陈三立题跋始完成,成为一件极有影响的文化事件。为之题词的多为逊清遗老,对梁鼎芬的孤忠精神无不竭力揄扬,而梁鼎芬以忠于清室的身份,能葬在崇陵旁边,无疑也是一项殊荣。

  梁鼎芬52岁时与儿子梁思孝合影。

  出版:1、《节庵先生遗稿》,杨敬安编,1962年澳门出版

  2、《梁节庵年谱》,吴天任撰,1972年台湾出版

  3、《梁鼎芬年谱》,吴天任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年出版。

  注:此像为梁鼎芬门人杨其观(字子远,号敬安)旧藏。广东崇正2019春拍拍品。

  梁鼎芬58岁抚树照。

  出版:1、《节庵先生遗稿》,杨敬安编,1962年澳门出版

  2、《梁节庵年谱》,吴天任撰,1972年台湾出版

  3、《梁鼎芬年谱》,吴天任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年出版。

  注:此像为梁鼎芬门人杨其观(字子远,号敬安)旧藏。广东崇正2019春拍拍品。

  除了梁鼎芬自己及友好的诗文记载,我们可以直观看到的影像记录很少。门人杨敬安所编辑的《节庵先生遗稿》于1962年香港出版后,梁鼎芬52岁时与儿子梁思孝合影、58岁像两张照片开始为人所知,成为梁鼎芬的标准照,吴天任撰《梁节庵年谱》1972年出版时,亦将此两张照片列于书前。杨敬安还藏有一张梁鼎芬单人站于树下的照片。这都是三世交亲、追随杖履二十余年的杨敬安的珍藏,而且是当日的原始照片。

  杨敬安还藏有一张梁鼎芬扫墓的照片,似乎从未披露过,作为“扫墓狂人”的真实面目,我们从这张照片上可以直观感受到:

  照片上的梁鼎芬颇显老态,应是晚年归粤省墓时所照。

  注:此像为梁鼎芬门人杨其观(字子远,号敬安)旧藏,广东崇正2019春拍拍品。

  该墓地十分庄严阔大,穿着清朝官服的梁鼎芬站在墓前左边,身后着三排一人高的牌子,罗列着梁鼎芬一家的功名,如“诰封光禄大夫”、“诰封一品太夫人”、“候补三品京堂”、“崇陵种树大臣”、“特派随班行礼大臣”、“御赐穆如清风匾额”等二十多个功德牌子,足见荣耀。照片右边有一高石柱,上刻“泷冈全节欧阳子”,左边则是“城郭归来丁令威”。据梁鼎芬所撰《白云山莲花台先茔五铭并联》,可知这是一对华表柱铭,照片上的地点是白云山莲花台梁鼎芬的先人墓地无疑。照片上的梁鼎芬颇显老态,应是晚年归粤省墓时所照。从51岁起,梁鼎芬几乎每年都有归粤扫墓的记载,但从他56岁逊帝颁赐御书“穆如清风”匾、奉旨准在德宗几筵前随班行礼的文献记录看,似乎只有次年(1915)夏归粤这一时间较为吻合:温肃的《题梁文忠公札稿》有云,“文忠自辛亥至乙卯,凡三回粤,一癸丑秋,一甲寅春,一乙卯夏,乙夏留较久。”乙卯即1915年,梁鼎芬是到了年底才北上,访杨继盛的墓就在此行。另外还有一个可能是1917年春因庶母何氏病逝于京,梁鼎芬“请假扶柩至塘沽,由海道归葬,时已苦病足……”,极有可能梁鼎芬并未随行归粤。

  1975年夏天,吴天任在香港写成《梁节庵先生年谱》一书,在序言里他发了一通议论说:

  “迄于清廷覆亡,其他遗老,大都逍遥津沪,享其寓公生活,而先生则不惮风雪,奔走关外,为守陵种树大臣,最后为逊帝师,丁巳复辟,强起周旋,虽授官名单竟未与列,而事急既托日友劝阻段军飞机入宫投弹,事后又劝军人勿扰皇室,处处以帝室为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黄晦闻诗所谓‘世有君臣始见君’。呜呼!先生诚无愧于其言矣。”

  这不仅仅是让我们把梁鼎芬和其他遗老区别开来,更让我们多了一层角度去看待他那些顽固的举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后,革命与保皇都成为昨日云烟,作为历史人物的梁鼎芬其诗、其书显示的文化价值,已成公认的事实,而他当年挥洒的墨迹与文件材料,也成为重要的历史珍品。

  本文参考文献:

  《节庵先生遗诗》(影印版),朝华出版社2017年版。

  《梁鼎芬年谱》,吴天任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年出版。

  《节庵先生遗诗补辑》,汪宗衍编,1952年出版。

  《节庵先生遗稿》,杨敬安编,1962年出版。

  《节庵先生賸稿》,杨敬安编,1965年出版。

  《岭南近代四家诗》,严一萍编,艺文印书馆1982年9月初版。

  《杨母区太夫人哀启》,杨氏自印本。

  此专场重要精品,

  且看下回分解!

  广东崇正2019春季拍卖会5月开启

  预展:2019年5月21-22日

  拍卖:2019年5月23日

  地点:广州市东方宾馆会展中心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