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山海相融”全国名家绘客家美术作品展

时间:2019/6/21 19:06:52  来源:雅昌艺术网

展览海报

  展览时间:2019-05-11 - 2019-08-11
  展览城市:广东 - 深圳
  展览机构:大芬美术馆
  展览地址:龙岗区 大芬村大芬油画街
  主办单位:深圳市大芬美术馆
  协办单位:深圳市龙岗区客家民俗博物馆
  展览介绍

  “山海相融·全国名家绘客家美术作品展”是大芬美术馆打造的一个具有本土内涵的学术活动。众多艺术家持续关注客家文化的艺术研究,对其历史、文化、思想与精神等等方面都进行了整理与构想。此次展出的作品,不仅邀请全国名家以绘画的形式展现客家建筑、民俗风情等,而且提出了新的理念:探讨将深圳的客家文化在海洋文化的背景之下的融合与发展、创新与思考,体现深圳作为国际化海滨城市,其客家文化的独特性与开放性方面的问题。

  客家文化一向以对文化的坚守和传承及其突出的族群凝聚力和向心性而著称,具有相对内向的山居文化特点。如客家人大多聚居于赣闽粤边区等山区,具有重传统的寻根意识与丰富多彩的民俗等移民性特质。但我们也应充分注意到,在我国诸多靠海地区如港澳台以及世界各地也有大量的客家人迁居,使得客家文化变得非常丰富,如深圳的鹤湖新居,它是全国现存最大的客家围屋之一,被誉为“客家建筑的活化石”、“客家建筑艺术的结晶”。它集中了广东各地客家围屋的精华,是深港地区城堡式围楼的典型代表。此外还有大鹏所城,它是典型的客家文化又兼具海洋文化气质的历史遗存,具有丰厚的历史表现意味。

  于是,深圳许多客家文化的研究者便提出了深圳滨海客家文化的命题。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展现、怎样才能将这种文化的基因表现出来呢?首先,我们对客家文化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过去,而应该面向未来。特别是在深圳这样一个国际化滨海城市,如何让客家文化融入到海洋文化中成为区域文化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将有助于形成新形态的客家文化,有效提升滨海客家文化的发展与转变。深圳既是多山地域,也是海洋城市,山与海的融合拥有着很多的交集,具有很多相同或相近的特点。在当下的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中,这两种精神互相补充,既引“海”入“山”,也移“山”填“海”,将更好地促进大山精神与大海精神的互通共融。深圳早期的发展多以山居文化为基础,历史上人口多以客家人为主,又地处南海之滨,生存条件是既有山又面海,可以说具有“滨海”特色的深圳客家文化特色。正如深圳客家传统美食“客家盆菜宴”既保留山地客家的特色,又吸纳海洋文化和当地文化精华、从而形成具有“山海相融”的深圳客家民俗文化。

  其次,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曾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建设海洋强国——标志着中国将以一个新的姿态跨入海洋时代。特别是深圳建立特区40年来,不仅迎来了四面八方的新移民,而且新老“客家人”共同开拓创新,为中国改革开放做出了巨大贡献。深圳因海而存在,因改革开放而新生,因而很有必要将既具有“山文化”的客家文化气质又具有“海洋文化”底蕴的深圳文化加以弘扬与提升。深圳客家人的精神与城市气质符合,他们的显著特质是“开拓创新”“海纳百川”,具有浓重的海洋性特色。

  第三,产生于历史时空之中的绘画,往往是以其特有的方式映衬出历史现实的。美术的社会史、文化史,正是要在适当的脉络中寻求对于作品“意义”的妥适认识。不同的表达形式、不同的观察角度,传递着不同类型的信息,带来不同的阅读感受,也可能促成不同的“问题点”和不同的思维方式。作为客家文化广义的史料,图像的的符号性、画面的特殊视角及有凝聚效益的主题,都是艺术家依其时代、个人阅历及思考背景的差异而追求的共同价值理念。

  当我们审读历史,并充分了解和认识深圳的积极价值时,就会发现深圳客家文化的不同特质。因此,展览主办方在此次展览中有意识地将全国著名画家在深圳画的与这方面相关的画组织起来,希望通过绘画的方式,深入探讨客家文化的当代底蕴,以图像的方式再现客家文化的迁徙历程与时代精神,以绘画的方式反映客家文化的多样形态,从而以建构的方式在当下现实的语境中对深圳滨海性客家文化研究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将展览逐渐办成一个以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认可度的地域性展览品牌。

  陈向兵

  深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深圳大学美术馆馆长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