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汇澳门 绘澳门 | 中国国家画院组派第二批艺术家赴澳门采风写生活动圆满结束

时间:2019/8/17 10:59:49  来源:中国美术报

  《中国美术报》第159期 专题

  为庆祝澳门回归二十周年,在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国际交流与合作局以及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的支持下,中国国家画院组织开展了“庆祝澳门回归二十周年”主题美术采风、创作与交流活动。该主题活动继5月末第一批艺术家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赵奇、林容生、刘建、胡应康、杨越、于文江、贾广健、乔宜男、方向、赵培智以及院外邀请版画家沙永汇赴澳采风顺利结束后,又组织了香港美协顾问沈平、广东水彩画艺委会执行主任叶献民、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卢志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方土、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梁宇、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副院长徐青峰一行,于2019年7月21日至7月26日在澳门进行了新一轮的采风交流。

  写生团与澳门美协工作人员、艺术家合影

  此次写生团集结内地、香港、澳门的艺术家,对大三巴牌坊、大炮台、路环岛、圣方济各圣堂、澳门赛马会、仁慈堂博物馆、龙环葡韵、澳门艺术博物馆、永利美术馆、美高梅艺术空间、妈祖庙、海事博物馆等地进行了采风写生。艺术家出发前已认领了各自的创作选题,肩负创作任务赶赴澳门。在澳门美协的协助下,写生团成员在采风期间围绕选题,有针对性地搜集采风素材。写生之余,艺术家们也在进行交流,并了解彼此的艺术生态。经过6天的采风活动,写生团成员为即将在澳门举行的展览搜集了丰富的素材,更是为创作出“既有高度又有特色的作品”做好了准备。

  写生团在大三巴牌坊与澳门美协工作人员、艺术家合影

  写生团在赛马会与澳门美协工作人员、艺术家合影

写生团在路环岛与澳门艺术家写生

  融合的个性

  澳门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使得澳门文化呈现出悠远、厚重的中华历史文化根基和以葡萄牙为主题的西方文化共存的面貌,即是以东方文化精神为基础,兼具西方多元文化色彩的共融文化。混合东西又具有特色,是澳门最初的印象,该特点贯穿了这里的风土人情、建筑、饮食等各方面,使澳门整体呈现了一种独特的气质——既不完全西化,又不非常中式。这种被澳门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陆曦称为“有它自己味道”的气质,与葡据时期历史有关,也和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澳门人密不可分。外来文化和本土习惯之间进行融合,并得以并存的过程,在沈平看来是“顽强”的。如今的澳门城市优美、生活闲适,像卢志强形容的,自有一种“稳定”和“生机”在。7月22日下午的采风点是位于氹仔的路环岛,灰色的船厂、狭窄的街道、自在的渔家,是澳门的另一面。融合之中保留个性,是澳门的特长,使得这个地方世世代代以来都立足自身地吸纳营养它的文化,成为“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范本。

  沈平在海事博物馆外写生

  叶献民在大三巴牌坊写生

  卢志强在灯塔写生

  沈平:香港、澳门曾经都是殖民地,现在都回归了。两个地方都一定程度地既保持了某些殖民地色彩,也还带着中国东方色彩,比如一些传统建筑、风俗习惯。

  叶献民:非常欣慰地看到澳门回归祖国20年后,民众过着祥和稳定的生活。我们穿街过巷釆风时看到澳门同胞待人热情有礼。这里保留了很多广州的传统习俗和地道美食,作为广州人,我被勾起了很多童年时代的美好回忆!

  卢志强:有一个很深切的感受,就是澳门人民和乐的心境,这是在“一国两制”下,社会稳定、经济文化发展的一种体现。整个澳门特别漂亮,整个城市生机勃勃。同时,我也真切地感受到澳门对祖国的深切认同。

  梁宇:澳门的生态保护得很好,没有过度地开发和建设,基本上保持了澳门的原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里的岛和岛之间有彩链一样的桥梁,通过这些桥梁澳门被连接起来。

  创作的眼光

  写生采风时,艺术家们用创作的眼光锁定目标、提取素材,一切都以画出好作品为目的,使得采风区别于以休闲为宗旨的观光。置于高点、人迹罕至的西望洋灯塔要去,也不错过人头涌动、气势庄严的大三巴牌坊。写生团成员均带着创作任务到达澳门:“澳门街景”“澳门跑马场”“解放军驻澳门部队官兵参与‘天鸽’台风灾后援助工作”“澳门的过去与未来”“澳门地标”,这些选题涉及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不同维度,澳门是交织在这些命题中或隐或现的对象。到了创作阶段,创作的眼光就成了艺术家对其所用艺术语言的考虑。面对具体的现实题材,如何将个人感悟融入其中,就有赖于此。

  沈 平:澳门小街小巷的市井味比香港保持得还好、还独特、还浓。当然广东地区、福建地区也有类似的地方,但是我觉得澳门很有它自己的地方特色。我画了大量的随处可见的小街、卖摊档,我对这些有感觉、有感情,我喜欢这样的事物,想画出那种朴素的、接地气的气氛。

  卢志强:我想通过2017年的澳门台风“天鸽”这个切入点,结合这几天在澳门的采风和体验,回去认真地构思,希望表现军民血浓于水的关系,我想要表达一种情怀在我的创作中。

  刘富业(澳门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分批组织艺术家前来澳门采风写生,通过一众艺术家将游览澳门时之见闻、感思,透过画笔予以展露,以此反映澳门丰富的文化内涵,以艺术的形式宣传澳门。与此同时,也加深了内地与澳门艺术家的交流,相互得益。澳门有写之不尽的艺术素材,有秀丽的山水、千年的老榕树、数百年的历史人文及中西方的建筑文明,弹丸之地,却接待过不少名人,西方有利玛窦、马礼逊、钱纳利、宁世琅、贾梅士;中国有郑观应、孙中山、高剑父、冼星海、关山月等等。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联动大湾区

  此次写生与随后的展览将集中展示各地区参展艺术家的创作成果,进行系统性的学术梳理,并团结粤港澳大湾区美术工作者,传承和发展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粤港澳地区的美术沟通与交流。这次的采风队伍也特地吸纳了多位珠三角艺术家的加入,和由内地其他地区艺术家组成的第一分队不同,他们对澳门的气候、语言等风土人情更加熟悉、亲切。采风过程中,方土、叶献民在多数时候都使用粤语与澳门艺术家进行沟通,拉近了与澳门艺术家的距离。

  写生团及澳门艺术家在赛马会写生

方土在大三巴牌坊写生

叶献民、卢志强、方土在仁慈堂博物馆写生土生葡人

陆曦、梁宇在氹仔的路环岛写生

黎鹰、袁铭在描绘大三巴牌坊

徐青峰在澳门采风积累创作素材

刘富业在赛马会写生

  方土:澳门本地的风土,还是保留了很中国、很岭南的文化气息。尽管他们没有内地的文化那么深厚,但是近几百年,他们留下来的东西也很多。通过观察它的现在,我也体会了他们的繁荣。至于未来,他们应该是比内地还是要走在前面,这里应该将会成为中国发展的一个样板。

  梁宇: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开启之年,内地艺术家和澳门的艺术家在一起进行创作,有力地推动了粤港澳大湾区美术的联动、互动、沟通、融通和交流,有利于推动联系粤港澳大湾区美术事业的发展。

  黎鹰(澳门美术家协会主席):此次,粤港澳大湾区的各地区美术团体与美术家们积极参与,踊跃投身创作中,希望最后的展览呈现出开放、融合、多元、跨界的格局。

  袁铭(澳门美术家协会理事):此次活动也在积极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岭南画派精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深化大湾区美术交流与合作,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美术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吴卫坚(澳门美术协会理事长):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离不开文化支撑,中华文化扩大国际影响力也绕不开粤港澳大湾区,这也是摆在我们艺术家面前的重要任务。

  7月25日,采风第二团的行程在澳门艺术家讲述当地牌坊的发展史中结束,至此,“庆祝澳门回归二十周年”主题美术采风、创作与交流活动”的采风部分顺利结束,正式进入创作环节,8月将于中国国家画院开展草图汇看等工作。

  在建国70周年、澳门回归20周年的节点,发挥自身所长,深入澳门当地交流采风,并在此基础上创作出富有情感的绘画作品,是艺术家们家国情怀的体现,也是中国国家画院在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国际交流与合作局以及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的支持下,开展此次澳门采风交流活动的初衷。回归20周年之际,澳门这片神秘的土地将在艺术家们的采风和创作中明晰起来。

  “庆祝澳门回归二十周年”主题美术采风、创作与交流系列活动写生作品选登

沈平 节日 水彩画 96cm×190cm

叶献民 人物写生 水彩画 60cm×40cm

卢志强 战天鸽(草图) 彩铅 80cm×97cm

方土 澳门日记 中国画 20cm×30cm

梁宇 澳门·印象 水彩画 38cm×53cm

黎鹰 南湾湖春晓(草图) 钢笔画 24cm×120cm

廖文畅 心醉当夏 油画 150cm×150cm

邵燕樑 河边新街旧屋 水彩 97cm×67cm

陆曦 叶挺将军在澳门(草图) 速写 50cm×35cm

吴卫坚 盛世濠江 速写 45cm×30cm

曾国明 浮云松山我欲行 中国画 96cm×43cm

李德胜 茨林围 中国画 96cm×57cm

谭植桓 荷塘雨意 中囯画 139cm×69cm

黎小杰 逆光 油画 140cm×60cm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