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朴庵疏画藏密境

时间:2019/9/19 16:14:09  来源:收藏快报 姚悦/安徽安庆

  “南宋院画”的产生,最主要是云集了不少画技超群的文人画家。封建帝王的参与和重视,让仅剩“半壁江山”的中原故土,有了片宁静的绘画创作基地。南宋定鼎临安(今杭州)后,在宋高宗的大力支持下,重建画院,颁旨广招天下绘画英才,一时间,各地人才云集临安,让院画重建振兴,焕发了勃勃生机。南宋院画既有承接北宋遗规的一面,又有自开新貌的一面。一句话,复兴院画的新建,对继承和繁荣传统绘画,的确功不可没。南宋院画人才辈出,相继涌现出如赵伯驹、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等一代绘画大家。他们笔墨精深,风格多变,让人惊叹遐想!院画中,有著录的传世画家,早已闻名天下。而其中尚有不少未经著录的冷名以及佚名画家。这些“无名氏”画家的艺术水平,在笔墨和意境上,并不逊之于有名绘画大家,甚有过之。

  有位南宋画家,署款“朴庵”,画有一幅传世的《烟江欲雨图》(见图),水墨绢本,尺寸24.9×26.3厘米,今藏上海博物馆。查遍不少专业书籍,皆无画家之名著录。见其画风妙笔,意境如此神奇,决非泛泛之辈所能为之。余之拙见,“朴庵”一款,决非画家真名,有可能是“字号”或者“托名”。其所制图,风格上承五代、西蜀画风之本,下逮南宋“马夏”之境。画笔立意深邃,胸境广大,醖酿墨气,淋漓淡逸,仿佛让人置身于山雨空蒙之中。盈尺水墨素绢,能写出如此大境。实让人叹服!黄宾虹1948年题画《蜀山纪游图》有云:“宋元名迹,笔酣墨饱,兴会淋漓,似不经意,饶有静穆之致。”又认为宋画“远观则层次井然,阴阳虚实,处处得体,不异一幅极工细之作。”宾老所论,颇具见地,言辞从不混沌含糊。此语融于“朴庵”画中,亦当贴切。

  画家构图精整,山色空蒙,毫无多余累赘之笔。宋代居南江之人,一生多以捕鱼为业,劳作的渔夫,起早贪黑,利用江湖的自然资源,虽不富足,然家中温饱有余。老百姓捕鱼为业全靠天收。这幅图,画的就是空江烟雾,山雨欲来,江中波涛汹起,渔夫一看天色不对,赶紧停舟靠岸,快速奔避将要到来的一场大雨!画家胸有成竹,随笔点点,便勾勒出渔夫神色惊慌奔跑的场景。画家的神来之笔,就把主题给点活了。可以看得出,画家平时多深入民间写生,而且对下层生活的贫苦百姓,既了解,又十分同情。在这点上,宋画院的很多画家,都是来自于民间,他们对民间百姓的生活都非常了解。故而,在他们笔下,就画得鲜活,写得传神。流传至今的不少宋画,与渔夫有关的题材很多。虽南宋只剩“半壁江山”,但南方的风水宝地,好像并没有受到多少影响,百姓生活依旧安居乐业。

  远山之空蒙,让人深感已到了仙境。近处坡岸的一排排茂密树林,浓淡渲染,与对岸坡堤的小树遥相呼应,随手勾点,顿使画面内涵丰富。画家写未设色,全用水墨润染,这种画风在宋代院画中,也是经常出现的。也不是说,画水墨就可以随意乱涂乱点,那不是笔墨,那是“恶墨”乱涂,不见笔墨,有失古法。“朴庵”水墨图,笔有承传,墨有内涵,见笔见墨,毫无半丝野逸之径。笔墨合乎古风,画境小中见大,更贴近百姓生活。画家于“疏密”构图深刻理解,似如古言:“疏可走马,密能行舟。”我们常说:“画密易,写疏难”,宋人对“疏密”之道用的最为成功。“朴庵”是图,写的是“画中之境”,是“疏”中藏“密”的空灵大境。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