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郑忠水墨艺术大展实录【艺术世界】美术报第155期

时间:2019/10/17 20:03:19  来源:美术报艺术世界

  由艺术世界美术报微刊、Hi艺术、中国美术学会联合主办的“形塑虚空~郑忠水墨画展”已顺利隆重举行并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集体合影  

  专家讲话  

 张晓凌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教授

 鲁 虹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武汉合美术馆执行馆长、湖北美术馆研究员、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

 孙  津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葛玉君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书记兼教学部主任

 刘悦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柳  博 

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报当代艺术中心主任

主持开幕式

 策展人 

柳   博

 学术主持 

张晓凌

 研讨会专家 

张晓凌

鲁   虹

孙   津

葛玉君

刘悦笛

 主办方 

艺术世界美术报微刊

Hi艺术

中国美术学会

 协办方 

艺术世界美术报传媒

北京央美博艺艺术院

广西苏中达科智能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谢智泉

北京艺茹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宝银

福建凯进集团董事长张念益

 展览时间 

2019年9月28日至10月3日

 展览地址 

艺术世界美术馆

 开幕式嘉宾发言 

 研讨会现场 

 开幕式现场 

 画展现场采访 

 现场画展 

张晓凌院长在展览前言中写到:

  读郑忠新作,展卷即觉满纸太和烟蕴之气扑面而来,动人心魄。透过作品,我忽而觉得,站在我面前的郑忠,既是艺途上孤独的旅者,又是不惧探索之难的斗士。作为一名优秀的海军潜水员,在深海无边的黑暗中,除了生命本身感受到的恐惧外,就是在幻觉层面上生发出的虚空感。我以为,这些感受,是植入郑忠意识深处的记忆,如影随形般地伴随着他的人生道路。郑忠进入水墨领域时,同时拥有了其他画家所不具备的多种条件:深海黑暗所赋予的恐惧与虚空的记忆,书法童子功中升华出的优质笔性与线条,设计师对图像结构的驾驭能力,版画家的观念与形式感。他的水墨实验,不胶著于自然表象,而是放笔直抵大化流行之境,其间墨色滋蔓,烟云流荡,恣肆而浩渺,恍惚间,将画面幻化为一个巨的大穹窿般的神圣场域。观之,令人神往;思之,令人沧然。读郑忠的水墨,起于视觉,止于心灵。

 郑  忠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199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研究生班,

2000年至2004年任教于西安美术学院。

现居北京。

1993年获“中国第二届青年科技博览会”金奖;

1993年获中国版画版种大展全国第五届三版展两展银奖;

1993年获美国廖修平优秀版画作品奖;

1996年获第13届全国版画作品展铜奖;

1996年获美国廖修平优秀版画作品奖;

1996年获丁绍光奖全国美术作品大展优秀奖;

1999年获中央美院颁发的年度优秀作品奖;

1999年获中国版协颁发的八、九十年代中国优秀版画家鲁迅版画奖;

2011年获(法国巴黎)国际版画、水彩画原创作品大展入选奖;

2012年入选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艺术家邀请展暨高峰论坛;

2017年获《收藏投资导刊》颁发的“最具收藏价值艺术家奖。

2017年《谷音系列之一》入选香港全球水墨画500强大展。

2019年获中国(济南)国际抽象艺术展一等奖。

1997年起先后在在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尼可西亚文化中心、赫尔辛基文化中心(中国文化周)、西安美院美术馆、北京可创艺苑、北京希尔顿酒店、北京红博馆、美国纽约长岛美术馆,森林中国美术馆等地举办个展。

 开幕式发言 

张晓凌:

  他的创作就跟他的锻炼一样,坚持不懈,展示了他一部分的创作,大部分的版画还没有放在现场。郑忠身上最可贵的东西是他在海底形成的记忆,所以我提炼出“形塑虚空”,就是虚空的感觉。在海底,除了虚空没有别的感受,因为什么都看不见,作为潜水员只能和自己交流,他基本上是在感受我们道家学说中的“虚空”。我们在陆地上、天空上、平原上都感受不到,只有在那么深邃的海底才能感受到那种召唤。这种召唤也许来自他的头脑,也许来自内心,这个时候他感受到的跟我们常人感悟到不一样。

  他还是表达他在海军时候的特有的虚空的记忆。这种记忆影响到他所有的创作,在水墨里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中国当代中国画经过40年改革开放之后面貌很多样。水墨的历史也是很多艺术家的奋斗史。面对五千年这么巨大的传统,尤其还有一千年文人画的传统,坚不可摧,如何从中搏斗出来,另辟蹊径。当代水墨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围绕传统做当代艺术转换。全世界只有中国是水墨探索的试验场。

鲁虹:

  上一回见面我在做版画分册,他那个时候还是版画家,书中收了他的作品。这次张晓凌老师跟我说郑忠的展览,我还在想是不是那个郑忠啊,果然是,现在已经在做水墨了。他在这种实验过程中开拓了水墨画表现的新领域,关于他自己的生活体验挺张晓凌老师说了很多。我个人感觉,他基本是在深色的水墨和各种颜料的特殊技巧包括效果中,形成一个丰富而斑斓的底色,画面中又有网和线的组成,基本上是这样很有个性的语言方式。我觉得他确实是给水墨画开拓了一个新的边疆,他现在已经有自己的面貌了,我相信继续深化下去可以做得更上一层楼。因为我在美术馆一直做展览,从展览的角度来说,所有的艺术家,比如方力钧等人,都有一半的画没有让他们展。没有必要摆这么多作品,把不同阶段最重要的作品展一些就够了。这次稍微多了一点,不然效果会更好一些。以后不管是张晓凌老师做展览,还是我们做展览,郑忠都应该是我们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艺术家,祝贺郑忠。

葛玉君:

  郑忠的作品虽然可以放在水墨的大语境当中探讨,但跟我们常识性探讨的水墨有很大不同。在某种意义上可能是我们思考的水墨概念的延伸。恰恰是在大水墨的背景之下展开的探讨。他的作品不光有水和色,还有矿物质颜料,还有丝网印刷和水印木刻的技术在里面。也就是说他的绘画创作在另外一种层面上具有综合绘画的材料体现。这一系列作品在偶然性和自然性的碰撞,撞水、撞色、撞粉的过程中又有光的感觉。这种光感让我想到本雅明提出的灵光灵韵的观点。这种观点说在机械复制时代,被复制品所消耗的传统的神圣性的东西。郑忠的作品有一种延伸,现在很多作品提倡在观看的时候都是一种消费娱乐式观看,取消了像古代古典绘画的神圣、专注的观看方式。郑忠虽然用了非常开放和当代的表现手法,但我们能从他的作品当中感受到在观看的过程中仍然是一种凝神专注式的观看。他以一种开放式的技法体现了他既当代又有情怀的感情。

孙津:

  郑忠可以在中国的海图上有所拓展。因为中国过去讲山水,讲水。在宋后,马远的《水图》之后很多人画了中国的水图。但是海反倒可以做出更重要的探索,发现海的肌理,并且和中国水墨的效果结合起来。我的建议是应该更往虚空上走一走,更往中国本土的美学风格上靠近。还可以注重季节的变化 。画海好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朝鲜人。在李朝时期有个画家叫赵熙容,画梅花为主。他认为春夏秋冬的海各不相同,东海如炼,像炼铁一样。如果能够再呈现出东方人特别讲究的季节感,更往虚空的方向走得更远,可以在中国水墨的脉络下找到更适合中国表达的艺术语言。

 研讨会发言 

  张晓凌:这个建议非常好,我也有同感。因为抽象图式的重复是抽象艺术发展很大的障碍,前面有赵无极和刘国松,他们俩知名度太大,是国家级的艺术家,确实把以后的路给堵住了。你得另辟蹊径,不能按他们的老路。艺术家不能在盲人摸象的情况下去创新,一定要梳理整个历史的文脉,然后刻意避开。我们也喜欢刘国松,但这样画在技术上没有难度,每个人都能画得像赵无极那样,但是你不能这样,没有意义。赵无极说他心目中的绘画就是他永远也达不到的那种东西,他一直在找那个东西,找来找去完全是一种孤独的个人感受,别人不可替代,从出发点就不可替代。因为他要寻找的是他内心想象或者感知的自己也说不清楚的一种东西,不到顶点,其实所有艺术都不能到顶点,到顶点就没有意义了。我觉得这个东西同样也是这样,你作为后辈不可能不受到前辈的影响,这是一个基本规律,但是如何错位。艺术到今天,如果别人一看绝对没见过,那是最好的艺术。现在没有别的标准,绝对没见过这个东西就是标准,如何建立一个新标准是以后的事情,至少我看你的东西是绝对没见过的。但还要刻意避开一些东西。尽管我承认你绝对是原创的,但是原创的东西英雄所见略同会重复,那么怎么避开英雄所见略同,如何找到自己特定的点。你现在技术上都没有什么问题,就是再解决好意识的问题可能会更好一点,尤其要避开前辈的束缚和套路。我第一天到的赵无极家,第二天去了朱德群家,朱德群的理念就和赵无极完全不一样,他刻意地去做,他说“我和赵先生不一样,我的写实能力是中国最好的。”赵无极和吴冠中的写实能力都不好,他们的路数也不一样。你看朱德群就是把西方的公式大概用了一遍,赵无极是效法宋代,宋代的光、自然光、没有阴影的光,但他是有阴影的,所以两个人完全拉开了距离。朱德群的名气没有赵无极那么大,但我觉得他有非常独特的价值,现在的地位在市场上也很不得了。

  鲁虹:我们会下谈点建议性的东西,会上都是表扬。我觉得画画肯定要从视觉上讲个性,你的画面一看还是有一些赵无极的痕迹。底下用白线画的像格子一样的东西有点撞车刘国松画九寨沟的语言,因为刘国松的知名度高,这方面在语言上可能还是要回避一下。下面的底子基本上是实验水墨的路子,整个思路没有问题,怎么样进一步确定和强化自己的绘画语言,让人家第一眼看上去有明确的个性。泼墨的路子算在刘国松这一派应该有很多人,怎么样从这里面走出来。现在你的作品跟刘国松放在一起绝对是有自己个性语言的,但还不够,还要更强化。

  孙津:最早我们说水墨的时候就有人质疑水墨是不是中国画,是不是国画。我倒有一个想法,从郑忠的水墨画中我看到了真正的水,是立起来的水,看不到以前的水了。这大概和他曾经的潜水员生涯有关系,你看这里能不能想办法,甩开这些,当然借鉴别人是很自然的,但要有意识地给它去掉。你的三个系列给我的感觉水都是立起来了,这是连赵无极也没有的感觉。流动、肌理、光、影都有,看看这个角度能不能提炼出你独特的东西出来?规避掉那些现在我们已经熟悉的东西。

  张晓凌:孙老师的观点很明确,从自我,从内心出发,切实的生命感受,而不是把别人的感受当成自己的感受。大家现在学西方当代学前辈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从形式层面互相借鉴一点,你借我一点,我借你一点,借到最后把自己忘掉了。你郑忠特有的生命历程和别人不一样,你的生命打造出来的形态和别人不一样,你的经历别人无法重复。同样的海水也是不一样的感受,所以尊重每个生命个体的体验是艺术家最宝贵的品质,也是你创作最根本的源泉。我觉得艺术家的创作无非两个起点,一个生命起点,一个文化起点。我特别欣赏你的原因是你的作品从来不重复。中国抽象艺术最大的问题就是很多艺术家利用信息不对称,早期学西方当代艺术,学成习惯就出不来了,这个错误咱们不能犯第二遍。从西方当代艺术找启示是看他们如何创新,而不是看他们创造的形式。形式不重要,已经成为经典了。我们更要躲开它、颠覆它、抛弃它,你重新找到自己的道路更重要。

  刘悦笛:我也赞同大家的意见,要寻求自己独特的水墨艺术语言。十幅小版画真的相对很成熟非常精彩。说点实际的,如果返回到材料探索效果的需求,可以不往外求,可以不往新求,我觉得还是回归古典。我刚才提到两点,第一看看中国从马远以来的水图到底怎么画,那个抽象和意向那么符合那个原状。我在展厅看到你的很多作品不像海,更像是俯拍的水系。因为中国的水系是扇面的呈现,海的蒸汽特别似海,海域一定是新域了,怎么找到物我之间的结合?还是回到中国古典画海的方法。第二,季节性其实对水图很重要。我刚才讲的中国只讲出山下水,但是韩国李朝时的画家画海非常独特,而且归纳出冬海、夏海、春海不同的特色,从中找到季节可以改变你对色彩的运用。例如刘国松这种色彩更斑斓的运用,有很多突破的可能。特别是“形塑虚空”,如果往中国绘画上靠的话你往虚空上走一走?画面不用布得那么满,能不能留白更多一些?更空灵一些?区分于以前的水墨的探索。从抽象到意象,到中国新水墨,实验水墨,怎么走出来?一个是你选择的意象,一个是画画的题材,另外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应该更加深入地去探索。

  鲁虹:我们借鉴西方抽象手段往水墨材料上面用的时候丢了笔墨表现,我不知道你能不能找到?我觉得李华生和王川接受了西方抽象观念之后还是保持了笔墨书写,这是我们和西方拉开距离很重要的元素。现在目前刘博生(音)也是把毛笔丢了,革毛笔的命。但其实借鉴西方以后毛笔的因素是一个优势,书写性能不能用进去?我没有什么解决方案,但我觉得你不能像刘子健那样把西方的图式画到宣纸上去,那些早期的做法现在已经过时了。

  张晓凌:大家提的意见都比较中肯,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提供的方案都供你参考,择优而用也可以,完全抛弃也没有关系,学术研讨会就是大家畅所欲言,鲁虹老师提到不能放弃毛笔也是有道理的。美国的抽象艺术,波洛克以后的抽象艺术,笔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所以你用西方的拓印也好,泼彩也好,泼彩是中国的,不是西方的,笔的作用不能完全放弃,因为软笔是中国人发明的。中文也好,杂文也好,散赋也好,用什么都行,穷尽笔的表现力可能对你画画会有帮助的,这个意见供你参考。

  葛玉君:我最后简单说一点感受。我非常同意刚才鲁老师和刘老师提出的意见,如果进入艺术史序列当中的话首先在中国面貌上必须有独特的立场。看到郑老师的画我也想到刘国松实验水墨的过程。前几年我们经常谈到现代性和国际化的问题,现在好像不谈现代性谈当代性了,也不谈论国际化,我们谈全球化的问题。我们以前历史的叙述经常用历史性的观念,现在可能更多放在共识性的观点当中,包括赵之连(音)先生写当代性探讨时就说,把传统和当代很多具有共识性的逻辑思维纳入语境当中来探讨。张老师写的虚空,郑忠的画面里有很多古代虚空道家的思想,但是我们又能看到现实中的紧张恐惧的感觉,用笔也很复杂,从这个角度来看郑忠的画有一点和我们当下生活节奏很重叠的东西压缩在一起,这是非常优秀的一点。但是怎么能把这些东西从形式语言上再精炼一些。

  张晓凌:艺术史家的毛病是喜新厌旧,为什么大家老贬四王,因为四王集前面之大成,有重复的地方。但是这个贬是没有道理的,对四王单说。但是对所有四王的批评源自于他把前人集大成了,他的意义就在于集大成。你的抽象艺术不要说别人,就中国当代艺术40年序列里面来看,前面有赵无极、朱德群再往后面还有孟禄丁这一批人,你放在里面你能不能站住脚?对这个文脉要有所了解,不然容易撞车。过10年以后一看撞一块了,他们是前辈,你只能让路。你现在的年龄身体那么好,旺盛的创作时期刚刚开始,应该很好地把握这样一个基础。我觉得与其叫水墨不如叫综合材料,不要被水墨束住手脚。    

【艺术世界】美术报第155期

邮箱:84724034@163.com     QQ:2122548

联系电话:010-84724034         13801321404

总编辑:柳 博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