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风林火山”源自东方的抽象

时间:2019/11/21 16:44:28  来源:雅昌艺术网

展览海报

  展览时间:2019-10-19 - 2019-12-01
  开幕时间:2019-10-19 15:00
  展览城市:北京 - 北京
  展览机构:亚洲艺术中心
  展览地址:中国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大山子798艺术区
  主办单位:亚洲艺术中心(北京)
  参展人员:王攀元 陈庭诗 杨英风 刘生容 李元佳 朱为白 李芳枝 冯钟睿 庄喆 李锡奇 韩湘宁
  展览介绍

  亚洲艺术中心将于2019年10月19日举办展览“风林火山——源自东方的抽象”,此次展览是亚洲艺术中心“新东方精神”概念系列的最新成果。展览汇集多位出生于中国大陆,而战后迁至台湾,并影响台湾现代艺术史发展的重要艺术家,包括“五月画会”创始成员李芳枝及重要成员陈庭诗、杨英风、冯钟睿、庄喆、韩湘宁;“东方画会”创始成员李元佳及重要成员朱为白、李锡奇;“兰阳画会”创始成员王攀元;以及出生于台湾,后赴日本发展的“自由美术协会”创始艺术家刘生容。透过此展集结,系统梳理呈现台湾艺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动态历程与丰富相貌,通过此展引深研究,呈现出东方文化在当代艺术中的活力,无疑是对“新东方精神”的一次再探索。本展也极荣幸得到英国李元佳基金会(TheLYCFoundation)的大力支持,出借四件李元佳“台北时期”的重要水彩及彩墨作品,首次于北京展出。本展览将会持续到12月1日。

  展览题为“风林火山”取自《孙子兵法?军争篇》:“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援引于此,代表不同速度的动态意象,借喻切入抽象画笔触与构图的视觉分析。在西方艺术理论“冷抽象”与“热抽象”的二元区分之外,更加关注东方辩证哲学“动静结合”的中庸思想,尝试比较、梳理十一位参展艺术家作品中的图像、构图、运笔、肌理,探寻在“动”与“静”之间,尚存有无限可能的动态光谱。

  抽象艺术于二十世纪初期兴盛于西方,伴随着国际艺术思潮的兴起,中国大陆于二十世纪三〇年代在上海、广东两地涌现出一批青年艺术家掀起了中国现代主义艺术运动,但因抗日战争的爆发戛然而止。直至二十世纪五六〇年代台湾现代艺术得以发展。在特定历史和社会层因下,从中国大陆来到台湾地区的艺术家在受到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触发后将源自东方传统的书法、写意画、逸品风格、禅宗绘画及道家思想,融入创作之中,可以说台湾抽象艺术的形成与内在逻辑带有强烈的东方哲学意味。而亚洲艺术中心将于明年出版《离散与圆通-冯钟睿的艺术之旅》一书,该书由美国康乃尔大学教授潘安仪编撰,透过艺术家冯钟睿艺术之路对台湾抽象艺术的发展理路进行系统梳理,可以看作此展览的注脚。诚如中国艺术史学者,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美术史论与批评敎授沈揆一,为此书作序所言:“二十世纪五六〇年代的台湾现代主义运动,在现代美术史上写下了重要的篇章。……那些满怀抱负的青年以抽象艺术为旗帜,省思传统,挑战保守的艺术观念和体制,打破亚洲艺术和西方艺术之间的界限,创造了既现代又中国的艺术表现方式,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掀起了现代主义艺术的第二波高潮。”作为台湾艺术革新运动代表的“五月画会”、“东方画会”成员及王攀元、刘生容等现代艺术先锋,不仅为推动战后台湾美术开展现代绘画运动,其艺术成就对中国大陆现代艺术观念的形成以及水墨艺术的发展有着非凡的意义。

  在本次参展艺术家中,王攀元(1909-2017)画面结构单纯、简约,极尽宽阔而又宁静致远;陈庭诗(1913-2002)的“水墨艺术”及雕塑作品体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推演,无疑烙下了时代的印记,是西方现代主义与东方精神的完美结合;杨英风(1926-1997)“不锈钢系列”寓意东方美学及佛家哲思,简洁的抽象造型在不锈钢镜面反射下,将空间环境与观者纳入作品中,以达“天人合一”之境;刘生容(1928-1985)的绘画以厚重的油彩、烧金拼贴方圆构成独特且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视觉语言;李元佳(1929-1994)将思想观念融入水墨语言,创作出观念性的抽象作品;朱为白(1929-2019)突破二维平面,在简练纯净的结构中,赋予有无相生、虚实相应的道家意涵;李芳枝(1933-)为本次展览唯一的女性艺术家,其作品悠游于自然写生以及抒情写意,色彩淡雅、用笔轻快,作品呈现文学与音乐性;冯钟睿(1934-)深受中国书法影响,并钻研佛学。他在抽象构图中融入汉字,以拼贴形式创造画面肌理,堆栈色彩层次;庄喆(1934-)以山水自然为创作根源,将传统水墨“笔法”与西方抽象表现主义融汇;李锡奇(1938-2019)作品兼具东方传统与西方现代思潮,创作形式从版画到水墨,从抽象书法到综合媒材以及装置皆有涉猎;韩湘宁(1939-)创作不局限于彩点喷绘画布,更以墨点绘于纸上和数位图像处理等复合媒材,在纯粹的视觉绘画中注入时空因素。

  上述艺术家的创作,与其说是对传统美学与艺术观念的颠覆与消解,毋宁是在现代性视角下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回归。他们对西方文化有着比较深入的了解,同时对中国传统未来的走向有着清醒的认识。因此他们的作品既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同时又具有鲜明的开放性。这十一位艺术家以他们的创作实践,诠释了对古老东方文明的理解与重构。他们的创作汲取东方文化活力并以当代语言进行表述,从而形成独具“新东方精神”审美与哲思的风格。他们的艺术探索,已向世界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以及未来所具有的无限发展潜能。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