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浅谈紫砂壶应如何欣赏

时间:2020/2/4 18:23:58  来源:医中壶痴

  今年春节因为这个武汉新冠病毒肺炎整得全国人民难得休了如此长的假期,快把一个完整的农历新年给修完了。许多人在家呆得都感觉无聊了,近二十多年来一直是全年无休地在工作,今此情况对我来说倒是一个难得的休闲时刻,静下心来想做一点平时没空又想做的事,总结了一下对紫砂文人壶的认识和看法,阅读了一下冯友兰大师的《中国哲学史》,撰写完《浅谈我对紫砂艺术中文人壶的一些认识和看法》一文后,在朋友圈内引起了朋友们的浓厚兴趣,看来喜欢紫砂的朋友还真不少。许多朋友微信来,要我再谈谈如何欣赏紫砂壶?

  这个要求对我来说倒是有一定的难度了,一是因为我对紫砂依旧处在学习过程中,二来因为对艺术的欣赏,与每个人的文化艺术品味有关,与每个人的文化修养也有一定关系,所以就像微信留言中有朋友写道:不就一把泡茶的紫砂壶嘛,硬给你们这帮所谓的文化人给搞复杂了。这位微友讲得也不无道理啊!紫砂壶其根本的功能就是泡茶。但这几天在看冯友兰大师的《中国哲学史》,其中讲述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儒教先贤孟子关于人性一段:“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而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虽然儒家认为仁义礼智为人之本性,人固有之,但,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赏美之心,但文化雅兴是需要培养的,不去培养,舍则失之。

  就如饮茶,也需要有相宜的心境。有心细啜则为品,无意豪饮则为喝。品茶是为快慰心境,涵养性情;喝茶是为解一时之渴,除一时之乏。

  年少轻狂时,狂放不羁,风流倜傥。声色的诱惑,撩逗得目光游离。心猿意马,功名的追慕,让心绪不宁、想入非非而难守定,无暇也无心去细啜一杯好茶。偶尔细品,品尝到的也只是满口苦涩。

  只有到了成熟的中年和晚年,人生才能真正有暇有心去品味茶韵,当人生有闲,当生命需要一种静思缅想的心灵呵护的时候,茶便成为最默契的伴侣。在滚滚红尘中跑得久了,稍停片刻,歇息一会儿;在功名的重压下,紧张得久了,松弛一下,自我呵护一番。

  因此,这个春节假期是最适宜的品茶时机,独坐无语、心绪宁静,平淡归真,方可内省自视。看似无味是真味,看似平淡是真情,在疾行快走后驻足品茶,你会悟出许多平日劳作中悟不出的东西。

  品茶是一种简单的放松,放松得让你慢慢地融进茶中。当一股沸水冲下,茶色就翠绿起来,令你仿佛想到绿野翠谷、山岚水雾,想到茶尖那抹勃发的阳光,想到茶辗转的身世。茶在沸水中或上或下地浮沉,叶脉越发清晰,有淡香浮动,似有一股灵气。淡淡的茶色,悠悠的茶叶,在融融的暖意中传递给你一丝快意、一丝熨帖、一丝遐想。平淡中的平和,宁静中的默想,都在这无味的至味中,被你捕获了。

  就如微友所言,紫砂壶就是泡茶用的,所以说你只有喜欢了喝茶,才会去注意紫砂壶,有了品茶的雅兴,才会去欣赏泡茶的容器,对紫砂壶才会有自已的要求和看法。

  因此,要谈如何欣赏紫砂壶,我只能就这么多年来自己对紫砂艺术的理解,谈一下自己在欣赏紫砂艺术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我个人觉得欣赏紫砂壶应该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爱壶、玩壶阶段;第二阶段:从壶艺的形神气中欣赏紫砂壶;第三阶段:从艺术“六法”去欣赏紫砂壶。

第一阶段:爱壶、玩壶阶段;

  欣赏紫砂壶必须先从爱壶、玩壶开始,但前提是必须爱喝茶,如果你连茶都不爱喝,就说自已爱紫砂壶,那一定是假的爱,是因为紫砂壶现在已成为收藏品,觉得有升值价值,从投资价值去喜欢紫砂壶,那我觉得你就不是爱紫砂,所以也谈不上欣赏不欣赏,与孟子所讲的培养性情之间就没啥关系。我讲的欣赏,是从培养自已从仁义礼智信各方面去提高,做到君子存之。

  紫砂不同于其他陶瓷器,因此,在使用和玩赏中,必须首先了解什么是正宗紫砂?了解紫砂泥原料的性能、化学成分、分子结构、吸水率、透气性;紫砂壶泡茶、注茗的功能;熟悉壶的造型、泥的色泽、工艺技巧以及装饰手段、艺术风格,名人名作、历史沿革及流派等等,欣赏紫砂壶,亦浅亦深,亦玄亦神,关键在于你如何进入赏壶之门,因此,做好第一阶段是最主要的。

  紫砂泥料是天然五色陶土,即紫砂泥、朱砂泥、大红泥、墨绿泥、本山绿泥等,是陶都宜兴的一大特产,也就是说,紫砂只有宜兴才有。丰富的陶土资源深藏在宜兴丁蜀地区的山腹岩层之中,杂于夹泥之层,故有岩中岩,泥中泥之称。泥色红而不嫣,紫而不姹,黄而不娇,墨而不黑,质地细腻和顺,可塑性较好,经再三精选,反复锤炼,加工成型,然后放入1100℃至1200℃的高温窑炉内烧炼成陶。

  由于紫砂泥中主要成分为氧化硅、铝、铁及少量的钙、锰、镁、钾、钠等多种化学成分,焙烧后的成品呈现出赤似红枫、紫似葡萄、赭似墨菊、黄似柑橙、绿似松柏等色泽,绚丽多彩,变化莫测。

  紫砂陶土具有特殊的双气孔结构,根据分析鉴定,烧结后的紫砂茶壶,既有一定的透气性,又有低微的吸水性,还有良好的机械强度,适应冷热急变的性能极佳,即使在百度的高温中烹煮之后,再迅速投放到零度以下冰雪中或冰箱内,也不会爆裂。

  宜兴紫砂壶一般来说可以分成四个档次:实用品(大路货)、工艺品(细货)、特艺品(名人之作)及艺术品(富于艺术生命之作)。

  实用品的特点是每个历史时期投入的制作人员最多,制作技艺一般,日产量高,以传统器型为主。这类紫砂壶历来不入赏壶之列。不过历史上也有专做大路产品而独具功力的高手,应属例外。

  工艺品出于良工巧手,其作品一般来说制工精良,但出于历史或文化因素、艺术素质,他们的作品大多为模仿传统造型,或创作一些符合初涉紫砂爱好者喜爱的造型。

  再上一个层次的就是名人之作,称之为特艺品。名人当然是在同行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名人少,作品亦少,它才是赏壶、藏壶者渴求的对象。

  而艺术品,则是根据作者文化艺术素养的高下,在紫砂工艺中注入艺术生命的多少来判定的。并非就特种工艺、精湛技艺、独具功能、材质贵重等而言。

  对于一个入门级的紫砂爱好者欣赏一把紫砂壶,首先得从以下五个方面去品味欣赏,概括来说就五个字: 泥、形、工、款、功。前四个字属于艺术标准,后一个字为功标准。

  第一是“泥”,紫砂壶得名于世,固然与它的制作技法分不开,但根本的原因是紫砂泥的特殊优越性能。根据现代科学分析,紫砂泥的分子确实与其它的泥不同,就是同样的紫砂泥其结构也不尽相同,而相同的泥料在不同的温度下呈现的色彩也是各不相同。由于原料不同,带来的功能效用及给人的官能感受也不尽相同,所以评价一件紫砂壶的优劣,首先应该是紫砂泥的优劣。

  我们首先了解一下紫泥,它是宜兴紫砂陶土三大泥类中最主要的泥类,也是宜兴紫砂陶土中开发利用最早、最为普遍的一类泥料,宜兴紫砂陶土80%以上属于紫泥。宜兴紫砂陶土之所以被称之为“紫砂土”,与紫泥有着密切的关系。紫泥是指外观色泽以紫色为主,偏深偏杂的一类陶土。宜兴紫砂土是以紫泥为代表,紫泥,最能体现宜兴紫砂古朴典雅的特征,尽显紫砂风韵。紫泥质朴粗犷,沉郁顿挫,犹若成年男子,充满阳刚之气。用优质紫泥制作成的紫砂壶,经泡养后,温润如玉,有“紫玉金砂”之美誉。

  紫泥的特点

  一是可塑性好。天然的矿物组成、化学组成和工艺特性,使紫泥具有良好的可塑性。紫泥可以根据需要,制作成任意大小的器件,且不易变形和裂开。部分紫泥粉碎至一定细度,不必与其他原料配合,单一原料即可成型烧成品种繁多的紫砂陶器,即使与其他紫砂陶土泥料相配合成,或与宜兴陶土其他泥料相配合成,其天然的矿物组成、化学组成和工艺特性也基本不会改变,改变的则是色相、外表特征。紫泥就整体而言,属于可塑性陶土,液限为26.37%,塑限为16.19%,可塑性指数为10.18。

  二是透气性好。紫砂泥中石英的含量较为丰富,石英与黏土、云母、赤铁矿等共生于一体,被行家称为泥中之“骨”,即紫砂泥中的“砂”。紫泥中的石英颗粒粒径较大,大于0.01mm颗粒,占70%以上,颗粒大,成陶后形成的气孔也大,因而更具透气性,外表砂质感也强。

  三是稳定性好。紫泥烧成温度范围相对较高,烧结温度为1200℃,烧结温度范围大于100℃,整体收缩率小,低于10%。

  紫泥并非单一的矿料概念,紫泥若按产地、产状、质地及色泽等来分,品种不下百个。紫泥绝大多数都没有专门的名称,原因就在于其性能都基本相同。以前宜兴陶瓷原料总厂生产科,在对开采的陶土原料进行统计分析时,将少数泥质较优的紫泥称为“1号紫泥”,其余较为均质的则统称为“2号紫泥”。“1号紫泥”局限于底槽青等少数优质矿料,“2号紫泥”则涵盖甚广,绝大多数仍无固定名称,少数则依据其外观特征及其性能,冠以中槽青、老紫泥、红棕泥、红麻子等等名称。

  紫泥原矿外观色泽多呈紫红色、紫褐色、蓝青色、蓝紫色等,主要是因为沉积时的环境为氧化气氛或强氧化气氛而造成的。紫泥烧成后呈栗色、朱砂紫、猪肝色、黯肝色等,随着烧成温度的不同,外观色泽由棕红,渐向紫红、赭色、紫黑色变化。

  朱泥属粘土质泥岩,主要产于赵庄山,红卫香山一带,黄龙山也产朱泥,但是产量甚少,其中不乏一些绝质上品。朱泥矿料外观呈黄色,泥性致密呈块状或团状,质地均匀细腻,因含铁量的不同,烧成之后呈现朱砂色、海棠红等色。”

  窑温:约1065~1700度,收缩比:20%左右,收缩比率大、成品率低、大器极难烧成。

  朱泥壶的特点

  1. 色泽:红中带黄,《宜兴紫砂矿料》中描述的朱泥原矿为黄色,所以绝大部分的朱泥烧制成品后都是红中带黄的。只是有些朱泥成品红中带黄比较明显,有点类似于橘子黄,而有的则是属于淡淡的,微微泛出来的红中带黄的效果。

  2. 质感:水波纹理(褶皱感),由于朱泥在烧制时收缩比较大,大概有20%以上的收缩,所以朱泥壶表面会产生一种像水波纹一样的质感,被大家称为“水纹波”这其实就是朱泥的褶皱感。当然,如果朱泥中加入了熟砂,那么这种褶皱感就会相应减少。

  本山绿泥产于黄龙山矿脉之深层矿井之中,所谓“本山”,实指黄龙山,所有产自黄龙山的矿料都可以称为“本山”矿料。绿泥,是以矿料外观呈色命名的一个泥料。那么本山绿泥也就是指产自黄龙山的绿泥矿料,属粉砂质泥岩,位于紫泥和段泥之间的夹层中,产于紫泥泥层中间或紫泥与其它泥层之间的一层夹脂(也称绵头),是以泥中泥的形式产出,矿源稀有,开采不易,出产量稀少,较珍贵。原矿本山绿泥存量很少,非常珍贵,受到人们的青睐。

  本山绿泥不同于墨绿泥,该泥结构松散,可塑性差,含水较多,不易成型。它是矿土颜色呈淡绿色才被称作本山绿泥,而不是烧成之后。烧成之后呈米黄色。另外,关于本山绿泥,我们还要知道的常识有:

  本山绿泥矿料,呈致密块状结构,易酥开但不溶于水,含矿量较少,颗粒含量较大,对烧成温度要求较高,一般烧成1200~1230℃之间,有的甚至要达到1250℃左右。烧结后器表平整挺括,收缩及变形率较小,胎质相对比较疏松,保湿与透气性能极好。若烧成温度不够,制品使用后会产生“吐黑”、“隐裂纹”甚至开裂等现象。本山绿泥原矿是灰白色也有灰白偏绿色,烧成颜色灰黄色、或者温度稍高颜色有一点青灰色。烧成颜色是绿的话,就可能是掺入其它色素了。

  本山绿泥,自古做壶很难成型。一般做壶体表面的化妆土用。当然也有高手用其做小壶的原料,细腻高贵。

  段泥则是一种本山绿泥和紫泥的共生矿土。本山绿泥和紫泥都是紫砂的原矿。共生的意义是自然形成,而且两种泥性质一致,段泥原矿目前非常稀贵。黄金段泥是段泥矿经风化的一层,其色泽分明,透气性佳,为段泥中极品。段泥磨制后,颗粒结构的特征是砂感强烈,所谓“骨多肉少”,俗话说,“泥是肉,砂是骨”,行家说紫砂泥泥中有“骨”。这个“骨”就是紫泥中的石英颗粒,也就是紫砂泥中的“砂”。

  第二是“形”。紫砂壶之形,是存世的各器皿中最丰富的,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赞誉。当然如何评价这些造型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因为艺术的社会功能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紫砂壶的造型全凭感觉,制壶的讲等样、等势,按造型学讲就是均衡。也就是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艺术上的感觉全靠心灵的共鸣,心灵的理解,即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第三是“工”。艺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紫砂壶的造型技法和国画之工笔技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点、线、面是构成紫砂壶形体的基本要素,在紫砂壶成型过程中,必须清清楚楚,犹如工笔绘画一样,起笔落笔,转弯曲折都必须交待清楚。按照紫砂壶的成型工艺特殊要求,壶嘴与把要绝对在一直线上,并且分量要均衡;壶口与壶盖结合要严紧。

  第四是“款”。款即壶的款识。欣赏紫砂壶有二层意思,一层意思是鉴别壶的优劣,壶的制作者、题词、镌铭的作者是谁,另一层意思是欣赏紫砂壶面上题词的内容,镌刻的书画内涵和印款。紫砂壶的装饰艺术也是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一部分,它具有传统的“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显著特点,所以欣赏一把紫砂壶除了看它手工艺、泥色、造型、制作等手工艺功夫外,还有文学、书法、绘画、金石等等方面。所以一把紫砂壶的工艺欣赏能带给人们更多更美的享受。

  第五是功。所谓功是指功能美。紫砂壶的功能美主要表现在:1、容量适度,2、高矮得当,3、口盖得严紧,4、出水要流畅。按目前大多饮茶者的习惯而言,一般容量最好在200-350毫升为最佳,其容量刚好在四杯左右。手摸手提只需一手之劳,故称为一手壶。紫砂壶手工艺高矮,各有用处,高壶口小,宜泡红茶;矮壶口大,宜泡绿茶;但又必须适度,过高则茶易失味,过矮则茶易从壶口溢出,壶嘴出水也很关键,凡此种种都属于功能美手工艺标准。

  通过第一阶段的摸索和训练,对紫砂壶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在使用和欣赏过程中慢慢就会喜欢上自已心仪的壶型、作者和作品了。

第二阶段:从壶艺的形、神、气中欣赏紫砂壶的美;

  通过第一阶段的培养,慢慢就会喜欢上并通过对紫砂壶的欣赏有了自已的感受,就如紫砂泰斗顾景舟在其《壶艺的形神气》中叙述的那样,将紫砂壶艺的创新归纳了三个要素:形、神、气。这对我们如何去欣赏紫砂壶的美很有帮助,因此,我将其称为欣赏的第二阶段。

  第一从形,即壶的形象上去欣赏砂壶之美

  作为一个有一定成就的紫砂艺人,对其制壶的形状和式样一般都会精心的设计。对所制壶的造型会做到心中有数,对壶的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会恰到好处。所以,作为欣赏者对不同壶型的特点也应该非常了解,只有这样,你才能欣赏到它的美。

  面对一把壶,首先是观其形,需观察它各方面的比例是否协调均衡,需观察它明暗面的技法处理是否自然天成,需观察它空间与实体的虚实对比是否强烈有序。

  其次是析其体,判其线,考其布局。也就是说,面对一把壶,需注意它的点、线、面与体的搭配是否合理,需观察它外轮廓线的缓冲过渡是否天衣无缝,需注意它流、把、口、身、底、足、盖、钮等的配置是否精当。

  从点、线到面,看线条的来龙去脉是否交待清楚,缓冲过渡处是否流畅,明暗转折处是否恰到好处,虚实对比如何等等。一把好壶只有把点、线、面处理好,其作品才具有了生命,不然,作品看上去就会十分呆板而失去美感。

  第二从神,即壶的神态上欣赏砂壶的形象之美

  取材自然,借形改装,运用点、线、面可组合正方、长方、扁方、六方、八方、椎形、菱形、楞形、悬胆、张肩、方圆等造型,一把好的紫砂作品,作者不仅会在平面上进行探求,而且会在起伏上进行思考。轮廓不一,变幻奇巧,云幻、烟萦、浪涌,写实、抽象、意会,或清秀飘逸,或古朴敦厚,或轻快明朗,或粗犷简雅,有温润如君子,有豪迈如丈夫,有风流如词客,有娴丽如佳人,有廉洁如高士,有脱尘如衲子,形、神、态,万千气象。通过作品的形象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趣。你在欣赏其作品时,会有一种正迎着你,向你突出,向你诉说,向你表达的感觉。当作品的形象具有这种强烈的内在冲动时,那它就有了神。

  第三从气,即壶的气质上去欣赏砂壶的内涵美

  紫砂壶是实用工艺美术品,是具有艺术气质的实用品和装饰品,要求作品必须具有气质美。为生活服务,就要求美与实用结合,既方便实用,又能陶冶性情,是一种健康的美,而不是病态的美。如果没有轮廓、线条、体积、比例的学问,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最强烈的感情也是瘫痪的。线条和块面不是别的,是内在真实的标志。也就是形象内涵实质性美的素质。所以,一把好壶“圆器”珠圆玉润,“方器”轮廓周正,“花器”写实写意,“筋囊”脉络有致,“提梁”线条和润。 无论是造型、泥色,还是铭刻等都蕴含着民族、时代、文化、生活、礼仪、意趣的精髓,体现着哲学、伦理、道德、知识的层次。

  如果一把紫砂壶在壶艺上能做到形、神、气三者融汇贯通,那肯定是一把值得欣赏的美壶。

第三阶段 :从艺术“六法”去欣赏紫砂壶,与作品、作者共鸣。

  到了这一阶段,我们欣赏紫砂壶就不能再像第一阶段时那样去欣赏一把紫砂壶了,欣赏的重点不是去考虑是什么壶型?做得像不像?这形象的壶寓意是什么?这一阶段我们必须明白,一把紫砂艺术品的好坏,不是再以‘像’与‘不像’来衡量了。 

  就艺术而言,我们衡量一件作品的好坏或我们欣赏一件作品,首先不在于它‘像’与‘不像’,而在于作品的主题,作品所辐射出的某种观念,某种思想,某种情绪,能否紧紧地抓住观赏者的心弦,能否给人们以美好的艺术享受,并使人从中获取某种启迪和教育,应该说这才是作者创作其作品的真正目的。像与不像是作品的表现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因此,像与不像就不能作为衡量紫砂壶好坏的标准。

  通过第二阶段,我们已经知道欣赏紫砂壶首先是看作品的整个气势,即壶的神韵,神似。然后看构思,技法,最后才是看型,即像与不像。神韵是艺术品的实质,是艺术品所追求的最高享受,也是艺术殿堂的最高境界。

  当然,要看出壶的神韵,就要求我们在懂得欣赏紫砂艺术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多方面的才华和艺术修养的培养。不仅需要懂得绘画技法,也应懂得绘画艺术的基本知识,特别是通过绘画体会出来的那种‘感觉’。 

  首先要培养自已的审美感知能力。

  审美感知就是很直接的直观的看作品是什么,它什么颜色,灰暗还是鲜明,线条流畅还是笨拙,表现手法是什么?就是壶的成型工艺。什么泥料?用平心静气的心态去认真地观察和体会紫砂壶作品。

  其次就是培养自已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如何去理解与思考。

  也就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发挥最大能力去体会作品的意味和内涵,这种理解包括对作品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的理解,对作品表现的内容和表达主题的理解,深刻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精神。透过作品来猜测作者的心思,是热情的歌颂还是辛辣的讽刺?它的情调是深沉的还是豪放的?是乐观的还是悲哀的?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作者的时代背景,身世,创作特色等综合分析。

  通过以上能力的培养,然后再认真学习并掌握中国紫砂壶发展的历史,通过中国古代艺术表现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摸写”等“六法”去欣赏紫砂壶艺术品。我们通过学习六法便于我们理解古人品评艺术的标准和着眼点,客观地对待艺术品的文化特性,从中获得某种启迪,达到陶冶情操。虽然掌握六法技艺对于一个紫砂壶艺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能全部掌握的紫砂艺人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确实也太不容易,如能做到掌握一法已就有较高的造诣了。

  "六法"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中国画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总之将创作和流传等各方面,都概括进去了。自六法论提出后,中国古代绘画就进入了理论自觉的时期。后代画家始终把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宋代美术史家郭若虚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图画见闻志》)从南朝到现代,六法被运用着、充实着、发展着,从而成为中国古代美术理论最具稳定性、最有涵括力的原则之一。

  因为艺术是相通的,欣赏紫砂艺术也能从“六法”技艺去了解作品是否达到艺术精品的要求及理解作者对其作品的表达方法及内涵。

  一、"气韵生动"或"气韵,生动是也"

  在欣赏一件艺术品时,第一要素就是看作品的气韵,即气势和神韵,也就是一把紫砂壶出现在你面前时能否深深地把你吸引住的那种气势和神韵。欣赏作品中刻画的形象或作品整体是否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是否富砂壶于生命的活力。

  二、"骨法用笔"或"骨法,用笔是也"

  其中"骨"为一比喻性概念,借指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及所画人物的骨相所体现出的身份气质。谢赫的"骨法"也包涵了用笔所表现的骨力、力量美,它是传统绘画特有材料工具和民族风格所决定的美学原则。在欣赏紫砂作品时同样可以从作品的骨力、张力去理解艺人在处理作品的点、线、面以及三者之间关系,紫砂壶实际上就是立体的中国画。

  三、"应物象形"或"应物,象形是也"

  本是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将其置于气韵与骨法之后,表明南北朝时代对描绘对象真实性十分重视的同时又深刻地把握了艺术的外在表现与内在表现的关系 ,它的位置是很恰当的 。

  反映在紫砂壶上同样也如此,历代紫砂艺人在继承前代其他行业匠人对自然的借鉴基础上,采用各种雕塑手段创造性地把多姿多彩的自然物象,或融入小小的紫砂壶造型之中,或艺术地加工设计成壶型,巧夺天工,精美绝伦。尤其是在欣赏花器上,一定要从作品的外在表现是否与内在表现相吻合,是否达到形似又神似,就是既反映作品所要表现的本真又升华到作者内心想表达的情感并得到欣赏者内心的共鸣,达到一种雍容富丽的审美境界。

  四、"随类赋彩"或"随类,赋彩是也"

  是指着色,可以解释为色彩与所画之物象相似。反映在紫砂作品上就是作者在创作作品时是否根据所要表达的物象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泥料,采用不同的技法及不同的炉温来达到所要的效果。在欣赏时通过你对作品的理解看作者是否达到要求,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紫砂艺人是否达到创作艺术品的实力。

  五、"经营位置"或"经营,位置是也"

  经营原意为营造、建筑、位置或指物象的地位或指安排配置的动作,因断句不同而使"位置"或为名词,或为动词,总之就是指构图和构思。在欣赏任何艺术品时,这一点都是不可或缺的,这在欣赏紫砂作品时也是如此,欣赏理解作品的构图是否给人美感,从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构思其作品的,所想要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六、"传移模写"或"传移,模写是也"

  指临摹作品。传,移也,或解释为传授、流布、递送,模为摹仿。绘画上的传移流布,靠的是模写。模写的功能,一是可学习基本功,二是可作为流传作品的手段,由于它并不等同于创作,故谢赫将其放于六法之末。这一点在紫砂壶作品中是非常普遍,同样一把石瓢、西施、掇球,等等壶型,被历代紫砂艺人反复传移模写,但有的艺人永远只在模仿,只能产出实用品,许多紫砂大师在传移模写的过程中就能创作出给人以美感的艺术品来。

  作为紫砂好爱者,如果最后能对一件紫砂作品用“六法”来欣赏,我认为你离艺术品鉴赏家的距离就不远了,但我认为,我们去爱好紫砂艺术主要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有品位和雅兴,让喝茶休闲成为一种修行和修心,让自己内心的仁义礼智信能跟圣人更接近些,正如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如果是为了投资而欣赏紫砂那就不在我所谈的范畴之内了,给他一个字:“俗”。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