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客厅”徐龙森个展

时间:2020/2/17 15:50:36  来源:雅昌艺术网

  展览时间:2020-01-03 - 2020-03-08
  展览城市:广东 - 广州
  展览机构:学有缉熙
  展览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黄埔大道西668号
  策 展 人:姚斯青
  参展人员:徐龙森
  展览介绍

  现代派诗人埃兹拉·庞德的《在地铁站》,曾准确地传达了随着现代性的诸种经验而到来的一瞥,“人群中,这些面孔的鬼影;潮湿的黑树枝上的花瓣。”那取代了凝视的瞥视,我们很容易发现同样的视域和景象,就在徐龙森笔下的花瓣与枝蔓中。

  传统的院体花鸟画中,通过对象物而折射出的一种目光,那被结构在“观物”的思想观念之下的,是长时间的凝望。在传统的诗词文赋中,这种凝视也往往凝结为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伤春悲秋之情。而今天,随着网络而飞驰扩散的视野、随着汽车飞机而加速移动的身体感受,在陌生地域与人群间的穿梭,更使我们感到熟悉的是另一种视觉方式,就是这来不及辨认从而充满诗意的一瞥。附着其上的情感,也随之变化为初见时的满满喜悦。

  颇有意味的是,徐龙森的这批花卉作品正好大部分产生于旅途之中,是在陌生地域与人群间穿梭的空隙所画。其中异地的风光水土依稀可感,只不过既非传统,也不是通过植物图鉴式的科学纪录——那是另一种凝视,而曲折地流淌于水、墨、色的和鸣中。这是经过了画家心灵重塑过的花朵,同时它们似乎也天然地回应了我们今天急驰的感官体验,因为来不及看清从而更富有印象之美。徐龙森笔下的花卉世界,和他的山水一样,是创作主体之想象力对经验的重新赋形。

  就这一点而言,不难看出八十年代以来的现代艺术理念其实对徐龙森有很关键的影响。尽管他在取法于传统的笔墨皴法上花了很多时间,但当他决定自我学习、向内在发问的时候,他找到的正是这样的观念,关于画中世界的自足性,关于艺术家能够赋予画中世界以法则的创造观。这不单是现代的,其实也是舶来的。他不仅凭此而批评传统绘画因循守旧的衰败,并且进一步地将抽象绘画中的若干要素化为己用。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对身体与画面关系的重新演绎。他的巨幅作品不仅有试图将观者裹进另一个世界的强烈冲动,并且也通过以身为轴、以臂为半径的笔触运动打破传统笔法的手心眼关系,造就画者与画面的新结合。当心像的投影急剧放大,手和眼的协同难度增强,满足画面对就近而画、退远而视的要求,其实就是要求画家尽可能地发挥长期练习出的下意识,一种肌肉记忆的潜能所营造的整体感觉,而非对任何具体对象的回忆。而当画面尺幅再次被缩小时,这种特定的方式也没有消失,因此咫尺千里的气魄得以在似是非是的水气氤氲中被重新转化,最终释放为花卉小品中的一片生机。山峰之大,花枝之之微,其间曲径通幽的一致性仍需要观者细细品味。这也是本次展览将徐龙森的山水与花卉作品并置一堂的意图所在。

  以“客厅”为题,首要的当然是表明友好开放之态,最大限度地对观者表示欢迎,以期主宾尽欢,融融一堂。点缀以民国家具,固然与徐龙森个人的老上海记忆有关,但也进一步地点出艺术家的文化认同所在,不再是传统文人三二知己的雅集自赏,而雅慕“沙龙文化”所象征的各抒己见、往来辩难的舆论空间,它正是现代公共领域的一种先声。在此间,对历史的回味不是时空错乱的复古情绪,而是将中西合璧的文化理想再度唤起,重新叩问八十年代的新启蒙理想与新文化运动传统的精神关联。因而,在此间响起民国知识领袖胡适的声音,也许正合宜,那就是“重估一切价值”。客厅,尽管是私人领域中的一角,但当它向不同面孔和语言敞开,就具有了公共性,它将是将一切成见退回到疑问状态并尊重每一个不同声音的地方。

  姚斯青

  2019年11月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