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在艺术中寻找生命的另一层境界

时间:2020/2/27 19:46:25  来源:正心正举 蔡梓润/文

  朱光潜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谈美》,是在中华民族国难当头的1931年写就的。诚如他在该书开场话中所言,“刺耳痛心的新闻不断地传到我这里来”,中国实在到了最危急的时候了。而偏偏在这种时候,如此危急存亡的年头,朱光潜先生思来想去,决定写下这么一本小册子,只谈美。

  这不免使人诧异,如此境遇何以还“谈风月”?朱光潜先生回答到:“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

  言下之意是,艺术并非酒足饭饱之后的无足轻重的消遣,恰恰相反,它事关我们的人生。偏偏是在紧迫、危难的时机,我们反而需要艺术,来实现一种超脱,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从而更好地面对人生。

  01

  叔本华哲学中的艺术观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与朱光潜先生的看法不谋而合。叔本华是一个悲观主义者,用其睿智洞穿了人生的苦难本质,这种苦难几乎无法摆脱,艺术是为数不多的一条出路。

  叔本华本人是悲观的,同时又是富有艺术性的,音乐大师瓦格纳,特地将自己的音乐名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献给了叔本华,而文学家卡夫卡这样说过:“叔本华是一个语言艺术家,仅仅因为他的语言,我们就该无条件地阅读他的著作了。”毋宁说,艺术是叔本华为悲观的人生寻求的一条出路。

  在叔本华眼中的人生,到底是如何悲观的?而艺术,又如何帮我们提升人生的境界,从这种悲观中解脱出来呢?

  02

  叔本华的悲观:作为意志的奴隶的人

  叔本华认为,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我们其实并不是理性的,而是受意志(wille /will)驱动的。意志才是人真正的本质。

  什么是意志呢?可以说,意志就是一股强烈而盲目的欲望。叔本华这样比喻过,意志是“一个勇猛强壮的瘸子,背负着一个能为它指路的亮眼瞎子”。这个亮眼瞎子,就是我们所说的理性,它本身是孱弱无力的,需要被意志带着跑。

  只要我们仔细反省一下我们的种种行为,我们就能察觉叔本华的智慧。比如,我们总是有了想买某件东西的欲望,然后再用理性为自己的欲望寻找合适的理由;我们总是一眼就爱上了一个人,再用一生思考自己为什么爱他;我们也总是不由自主地熬夜,然后再为熬夜找借口……

  可以看到,意志永远是先斩后奏的,而理性永远是意志的马后炮。我们以为我们的行为都是有理有据的,但这其实是假象,事实是,我们每个人都不知不觉成为了意志的奴隶。

  意志是不知疲惫的,也永远无法满足的,叔本华称之为“生命意志”(willezum Leben),一旦人被意志所奴役,人生就将陷入“欲壑难填”的境地,生命的痛苦与悲观也就由此而来。

  叔本华曾经将意志比喻为“伊克西翁之轮”:伊克西翁是古希腊的一位国王,因为追求天后赫拉,惹怒了天神宙斯,而被绑在一个轮子上,万劫不复地旋转。这个比喻的意思是:人仿佛伊克西翁一般,被绑在了意志的轮子上,被永不满足的意志绑架着,被迫一生不停地旋转。

  当意志无法满足时,人就陷入一种求之不得的痛苦中,如同《诗经》中描写的,追求心上人而不得的描写那般:“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而即使意志偶尔得到了暂时的满足,那也只能让人陷入无聊的境地中,如同失去新鲜感,囿于日常琐事中的老夫老妻般,不免要感叹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

  所以,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痛苦和无聊之间的“钟摆运动”。他说:“人生有如钟摆,摆动在痛苦与倦怠之间。当人们把一切痛苦归于地狱,那么剩下来属于天国的只有倦怠。”

  可见,只要为意志所奴役,人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于是,叔本华说:“意志必须以自身喂饱自己的馋吻。人世的追逐,焦虑和苦难都是从这里来的。”

  03

  艺术之为出路:解除意志的奴役状态

  被意志所奴役的人,归根到底有两个特点:一是眼界狭小,狭小到只能注意到自己身上的强烈欲望;二是功利性强,于是始终疲惫不堪地追逐着名利,计较着利益得失。

  眼界狭小和功利性强,是人生的境界太低的表现。当人的眼界拓宽时,眼里便不再有自己,而有了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当人收起功利心时,便可以在追逐的路上,欣赏路旁的无限美景。这是一种摆脱了意志的奴役的更高人生境界,这种境界,只有艺术才可以达到。

  朱光潜先生美学理论的核心,便是“人生的艺术化”,唯有如此,人生才能幸福。

  叔本华在其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对艺术的作用做了集中的探讨。在审美体验中,自我与世界之间的区分便被扬弃了,人暂时地失去了时间感和空间感,甚至失去了自我,而专注地沉浸在纯粹的美的体验中。

  孔子曾因为沉浸在音乐中而“三月不知肉味”;贾岛曾因沉浸在诗词中、反复斟酌“推敲”二字,而冲撞了韩愈的马车;宋濂也曾因沉浸于文学,感叹“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正是艺术,使这些名垂青史的大儒几乎忘记自身的存在,也摆脱了欲望的囚笼。

  可以这么理解,如同一滴水滴落进了大海,水滴仿佛失去了自己,但与此同时,仿佛整个大海都是水滴本身。在这种状态中,人生的境界就被极大地拓展与提升了,人于是超脱了自身的“小我”,超脱了欲望,也超脱了意志。也就是说,破除了“我执”,达到了中国哲学中所讲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

  人不会再考虑自己的利益,不会再计较利害得失,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因为艺术是纯粹的,正如康德所讲,是一种“无利害的愉悦”,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者如叔本华自己所讲:艺术就是非功利的绝对静观。

  正是因为艺术的这种属性,生命的境界才得以提升,从永无止境的“伊克西翁之轮”和“人生的钟摆”中解脱出来,可以心怀宇宙与苍生,有条不紊地安排好自己的人生,甚至将世界和人生当成艺术品。

  叔本华的艺术观,被后来的伟大哲学家尼采继承。尼采受了叔本华的启发,将审美提到了极高的艺术地位。在这里,艺术和哲学汇聚在一起。可以说,艺术是人摆脱意志奴役的最高人生境界,是整个作为意志而存在的世界的最高境界,也是哲学的最高境界。

  04

  开启自在之门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说:人心之坏,由于“未能免俗”。什么叫“俗”?这无非是像蛆钻粪似的求温饱,不能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作高尚纯洁的企求,总而言之,“俗”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

  朱光潜先生谈到的这种“俗”,在节奏加快的现代社会,在一切都变得“快餐化”的当今,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现代人的物质诚然较先前丰富了许多,但“丧”文化反而盛行,抑郁症患者的数量反而有增无减,这无非是越来越多的人被捆在了“伊克西翁之轮”上,陷入了“人生的钟摆”中。

  比起追逐经济发展速度,追求物质丰盛,用艺术来提高生命的境界,让人过上幸福的人生,或许更为紧迫一些。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