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艺术是生命情感中转瞬即逝的永恒存在

时间:2020/2/28 12:39:22  来源:正心正举 果其然/文

  公元前388年,柏拉图列了一个长长的名单。

  名单上的人包括乐手、诗人、雕塑家以及作家。柏拉图当时觉得,乐手传唱的歌谣迷惑心智、诗歌太过虚幻浪漫、雕塑建立了偶像崇拜、故事则鼓动民众胡思乱想。

  总之在柏拉图看来,艺术总是蕴含诱人的情感,而这一切,都不利于他那个伟大的“理想国”计划的实施。于是,柏拉图将名单上交雅典城里的元老会,并督促元老们立即驱逐名单上的人。

  元老会执行了柏拉图的命令,但事实却超出了柏拉图的预料。即便所有的艺术家们都被驱逐,但雅典城内艺术作品,非但没有减少,而是越来越多。民众也并没有因为艺术家的缺失,而放弃艺术,反而更多的人们投身于艺术创作,直至“理想国”完全失败,艺术的浪潮都不曾停息过。

  这恰恰证明,柏拉图是对的:思想也许可以被控制被操纵,但艺术当中的情感,却是发自内心、不容篡改,而且永远出乎预料。正如多年以后,托尔斯泰所说:

  艺术唤起的情感,既转瞬即逝又永恒存在,这就是艺术的伟大之处,这就是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原因。

  01

  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

  托尔斯泰并非随便说说,他有着深刻的体验。

  1876年,托尔斯泰已是著名作家,莫斯科音乐学院举办了一场特别的盛典,以庆祝托尔斯泰的生日。之所以特别,是因为献给托尔斯泰的生日礼物——柴可夫斯基的《D调弦乐四重奏》,即是后世闻名世界的《如歌的行版》。
托尔斯泰为之沉默,随后激动落泪,许久之后才慢慢说到:我触摸到了受苦民众们的灵魂。

  这种情感体验仅属于托尔斯泰吗?不是,全场的听众也为之动容。这特殊的情感,也应属于柴科夫斯基,是他独特的艺术嗅觉,创造了伟大的情感。

  但这样说也不完全正确,因为该曲调并非柴科夫斯基原创,而是他偶然听到泥瓦匠们的哼唱,才记录下来,随之整理成曲。

  所以艺术的伟大情感,来源于大众,升华于艺术家,最后回归于大众,激发了无数人汹涌的情感。于是艺术的情感,是艺术与生俱来、又独一无二的属性,它像河流一般在三者之间流动,如同罗丹总结的那样:艺术之源,在于内在的真、形、色,既是情感。

  02

  启迪多元思维

  有不含情感的艺术吗?大概有的——纳粹的艺术。

  高高在上、威风凛凛,是纳粹艺术最多的主题,它们像古神一样俯视着众生,无不宣扬着纳粹政权的“合法”,雅利安种族的“高尚”,外加独一无二和不容置疑。剩下的艺术主题,则是性情“温柔可亲”的第三帝国士兵、外型“精美之极”纳粹的党徒,以及那个号称接近半神的“唯一的领袖“。欣赏过这些作品的观众,无不感叹纳粹艺术有种不曾遇见过的惊悚感,而且这种惊悚感会不断从皮肤下面爬出,无论是雕塑、绘画,还是诗歌、小说。

  惊悚感源自不真实,创造它们的艺术家们当时瑟瑟发抖,毫无艺术兴致。他们在枪口下、威胁中完成了这些艺术,从卡尔霍夫到汉斯乌尔曼,都视这段经历为“可怕的回忆”。

  随着纳粹的倒台,这些艺术被扔进历史的垃圾箱,偶有别有兴致的收藏家,将它们作为猎奇的工艺品进行小规模展出。纳粹的艺术被后世称作“堕落的艺术”,那个可悲又暴虐的艺术年代,被称作“黑暗年代”。

  不过严格来讲,纳粹的艺术也包含着情感,即便这种情感由恐惧和虚伪酿成,但它仍包含在所谓的艺术品里。于是情感被视为艺术必备的内涵,不断被古今中外的艺术家们所重视,汤显祖的“至情论”,是最好的说明: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者可以死,死者亦可生。

  那么如何升华艺术当中的情感呢?

  03

  正心正举

  艺术家——请深入生活 体会真情实感

  艺术作品的诞生,来自艺术家的灵感。灵感可遇而不可求,电波一般稍纵即逝。于是“灵感成就艺术”,成了对于艺术来源的普遍认知,但众多艺术家的实在经历却在证明:灵感如野草般并不稀奇,艺术真正的来源是真情实感。

  真情实感产于何处?庞杂又平淡的生活,艺术是生活的比喻,最终又会高于生活,但在这之前,艺术隐秘于在生活丛林之中。

  透纳,英国最为著名的画家,他的作品以诠释光与空气的微妙关系著称于世,但很少人知晓他曾为此几乎翻越过所有的英国的山峰,见证过各个地区数十种不同颜色的朝阳。但和吴道子比较,透纳的经历不算稀奇,吴道子少年时,已游历中国各地山川湖海,才有了《江海奔流图》,以及后来的“吴带当风”。

  透纳也许过于久远,吴道子也有传说之嫌。那么作家路遥,一定是深入生活的艺术典范,《平凡的世界》来自他半年的井下生活考察、三年深入农村的生活,以及一生的切身体会,“全景式的展现了中国当代城乡生活”,是对《平凡的世界》最贴切的诠释。

  所以真正的艺术,来自艺术家对真实生活的切身体验,来自对于真情实感的锻造洗炼。毕竟不是艺术家的我们,也曾敏感的指出:他唱的挺好的,但没有感情;这副作品画的挺好,但太过平淡。“没有感情”、“太过平淡”其实都是缺乏生活体验,没有真情实感的表现,正如剧作家罗伯特.麦昆所说:

  人人觉得艺术伟大、自然,但不为人知的是,艺术家深入生活挖掘情感之时,曾经付出了多少平凡和不自然。

  观众——请尊重艺术,体验艺术之中情感的伟大

  随着互联网充斥我们的生活,艺术氛围随之不断被稀释,很多观众觉得艺术没那么重要,甚至艺术的存在都没那么必要。他们沉浸在互联网里,认为获得了真正的自由,真的成了“世界的中心”,于是艺术成为装点个人门面的材料,或者退化为一种技艺,和剃头修脚无异。

  但只要对我们的成长经历进行复盘,我们就可以发现艺术的魅力:

  婴儿时我们通过聆听歌谣与母亲和世界建立最初的联系;童年时我们通过故事,设立了我们最初对于世界的看法;到了长大成人的时候,是无数的歌曲、电影、小说表达着我们丰沛的情绪,艺术替我们哭了,替我们笑了,让我们不断发现自己、理解自己、鼓励自己;最终我们青春不再之时,是一张张照片、一首首歌曲串联起我们过往的片段,复述着自己、回味着自己。

  所以艺术一直都在那里,它陪伴着我们的一生,它是我们先天的基因,更是发现自己、发现世界的途径。所以忽视艺术的重要性,其实是在轻视我们可贵的情感,更是蔑视我们自己,这个道理正如托尔斯泰所说:艺术,是自我情感最伟大的表达。

  社会——请重视人文教育

  无论是要求艺术家挖掘真情实感,还是呼吁观众重视艺术当中的情感,都离不开人文教育的普及。很难想象没有人文的气息,真情实感会呈现怎样的面貌,艺术会以何种形式存在。

  这其实并非理论的假想,而是现实的发生,自从科学开始在全世界攻城略地,人文的空气就一直被压缩。直至科学催生了出了互联网,科学终于被加冕了王冠,于是人文空气稀薄到难寻容身之所,人文教育更是千疮百孔。

  在学校里,音乐、美术、文学鉴赏等等人文教育是被忽略不计的,它常常被“主课”占据,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在社会上,艺术、哲学、历史等等专业就业前景最为凄惨,即使国家大力投入人文教育比重,在医学之中都加入了《临床医学的人文精神》课程。

  但事实证明,先进的科学并没有让我们变得更好,即使互联网可以营造一个无限拟真的世界,无限沉浸的世界。可我们的迷茫程度,却比20年前的人更强,挫败感和无力感依然如影随形。

  这其实极具讽刺意味,我们每天在社交网络不停的表达自己,却没认真想想那是我们真正的自己,还是被别人定义的自己;我们每时每刻想要拥有自由意志,结果衣食住行都交给互联网包办,而且心甘情愿,自然而然。

  这当然也极具悲剧意味,当我们的身体和思维全部交给科学代工的时候,我们已经不是自己,而是一节电池、一段代码、一堆行走的数据。

  而夺回我们自己的唯一办法,就是人文教育。因为人文教育才是关心人、尊重人、反思人的教育,人文教育真正以人为本,包容一切情感,促使艺术表达真善美,从而真正关心自己、重视自己、拥有自己。

  其实这个道理,尼采早在科学建立广泛信仰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之时,就曾阐述过:我们通过科学得到的东西,其实本来就在那里,科学只是把他拎出来了,那些东西叫作艺术。

  04

  无论古今中外、无论形式为何,艺术,莫不传达着深厚的情感。

  情到深处艺术,是完全的自我表达;真情流露的艺术,是对全人类精神世界的关照。而脱离了情感的艺术,是虚假的艺术,是死去的艺术,它缺失情感的温度,没有人性的体温,必将被世界抛弃。

  而要使艺术永远闪烁情感的光辉,就需要艺术家们不断挖掘生活中的真情实感,为艺术的创造提供可靠的灵感来源;还需要作为观众的我们,尊重艺术之中情感的伟大,艺术情感才能顺利传递,爆发艺术情感本有的魅力;更需要全社会重视人文教育,为艺术的普及,艺术汲取情感提供健康的环境;最后当然还需要我们这个时代,给予艺术应有的地位,因为艺术当中的情感,是我们“何以为人”的重要基因之一,它永远激发着我们反思回味,鼓励着我们开拓创造。

  正如黑格尔所说:“情致,是艺术真正的中心和最适当领域,对于作品来说,情致的表现,就是艺术的样子”。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