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博古颂今唯翰墨 一器一物华夏情——刘培洪与青铜器博古画的缘分

时间:2020/3/29 7:53:58  来源:记者尼松义、通讯员徐文举

《青铜器》

  在前不久举办的一次雅集活动中,艺术家刘培洪的青铜器博古画作品让人眼前一亮、甚感新奇。

《鼎上封侯》

《青铜花卉》

  刘培洪,斋号南京凌云阁。他生在上海滩的书香门第,其父曾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沪上从业画家。童年时代的刘培洪,受其家父影响,也向往子承父业,八九岁始临碑习帖,青年时代曾先后师从上海沈尹默、单晓天、潘学固。从颜体起步,郑文公碑入门,帖学“二王”之行楷。墨海春秋四十年,硕果累累。1997年刘培洪作品被国家文化部举办的“97香港回归艺术展”艺委会精选入展,并荣获嘉奖;2015年3月刘培洪向南京市文化局申报,建议将青铜器博古画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16年6月上海市文联举办“中国文化遗产日”活动,刘培洪青铜器博古画应上海革命史料陈列馆之邀,成功举办了“刘培洪青铜器博古画艺术展”。

  精准是青铜器博古画的生命,沧桑是博古画的灵魂。中国传承国画博大精深,刘培洪在书画圈摸爬滚打许多年后,从父亲珍藏的一些青铜器博古画中找准了自已的主攻方向与定位。刘培洪的博古画充满浓浓的民族文化元素,继承并彰显中国文人画的儒雅风格,不同器型的组合创作极具沧桑与怀旧情结。近十年来他又将清代至民国盛行的“清供”博古画与青铜器博古画完美融合,用文房四宝作工具材料,表现当今文人书画家的审美诉求。

  青铜器博古画,顾名思义是以商周至秦汉时期的青铜器型为创作素材,借用传统中国画的绘画技法,以毛笔醮干墨皴擦于宣纸上,并引用西方国家在绘画中的光线与透视学原理,再次彰显青铜器的古朴、庄重与岁月之沧桑。青铜器博古画在画面中各器件间的协调组合,构图布局遵循国画的基本章法,汇书、画、印于一体,相得益彰,也属传统文人画之范畴。它的厚古博今,表达了文人画师古博古之情怀。

  据江苏新博古画领军人物李绍斌研究考证,博古画古已有之,属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绘画艺术结晶。《玉海》一书中著录博古图二十卷,宋徽宗曾主持编撰《宣和博古图》三十卷,但多以钟鼎尊彝等青铜器为主要拓印摹写对象。元明以后绘画题材扩大到其他古器物,逐渐演变成集诗书画印于一体,图文并茂的典型文人画。包括古代陶瓷在内的博古器型纹饰普遍入画,特别受到文人雅士们的喜爱。另据明清史料记载,清宫旧藏大量青铜器等国宝文物,有清一代清宫造办处培养一批批画师,专为皇帝绘制青铜器及陶瓷类博古画,以赏赐功勋显赫的文武官员。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