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展览推荐 | 抽离与挣脱——2020艺术家观看日常网络群展

时间:2020/5/20 15:16:23  来源:亚洲艺术杂志

  “抽离与挣脱--2020艺术家日常的观看”将于5月20日在线上开幕,本次展览由广州叠石文化主办,邓渭亮博士策展,展出韩建宇、黄伟鸿、黄一山、刘声、孟滨、沈瑞筠、谢莉斯、许东生、喻旭东九位艺术家作品约40件(套),作品以绘画为主要创作媒介,推出的视频是艺术家在疫情期间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呈现,展览将持续至2020年8月20日。

  2020年伊始,一场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扰动了世间的平静。人们在惊恐和疏离中产生了对日常的不真实感。而疫情的持续延烧,也让人们重新审视自我与他者,人与环境的关系。无论身处城市或乡村,个体都会不自觉地确认存在感,时刻感受着世界的变化。可谓人生在世,无法逃脱生活。

  相比普通人的日常观看,艺术家更像是某种“敏感的存在”。通过作品,他们不同于常人的目之熟睹,而是一群独特的小众,浮世图像的敏感制造者。如果说疫情让人与人产生社交隔离,使得大众产生了不真切的虚幻观看,对于艺术家们而言,平素他们也会不自觉地隔离在自己的空间里,思考、感悟,沉浸放松疲乏的身心,感觉自己仿佛从世间俗事中挣脱出来。可以说“抽离”就是艺术家的思考日常,它关乎观看,更是可以在生活与创想之间自由切换的方法;“挣脱”则是艺术家渴望心灵慰藉、抒发生命的状态。

  在足不出户的日子里,人们虽然不能簇拥在美术馆,但通过互联网依然能让人们通过观看艺术来放松生命的紧绷。此次参展的艺术家大都生活在广州,2020既是对我们所处年代的记录,也是对020地理存在的感知与热爱。通过作品,艺术家则抽离于日常生活之外,对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反思,各自以独特的艺术语言讲述自己,也描述着时代。

2020艺术家的观看日常

文/邓渭亮

  2020年,一场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扰动了世间的平静。人们在惊恐和疏离中产生了对日常的不真实感。而疫情的持续延烧,也让人们重新审视自我与他者,人与环境的关系。无论身处城市或乡村,个体都会不自觉地确认存在感,时刻感受着世界的变化。可谓人生在世,无法逃脱生活。

  相比普通人的日常观看,艺术家更像是某种“敏感的存在”。通过作品,他们不同于常人的目之熟睹,也不似科学家的理性。而是一群独特的小众,浮世图像的敏感制造者。

  人们在观看艺术的时候,总不由得被光怪陆离的画面所吸引,凝视思索之中,或严肃、或荒诞、或欣喜、或悲伤、或惊叹。到最后,终归是一场关于体验的虚幻风暴。如果拉长时观看的时间轴,艺术家们的图像创作更像是某种巧合的暗喻。这些看似琐碎、感性的碎片是他们从日常生活中的抽离,因为大多数艺术家都是旁观者,他们总是审视和质疑着周遭一切。

黄一山 《云理论》 88×120cm

板上综合材料 2019

  如果说疫情让人与人产生社交隔离,使得大众产生了不真切的虚幻观看,对于艺术家们而言,平素他们也会不自觉地隔离在自己的空间里,思考、感悟,沉浸放松疲乏的身心,感觉自己仿佛从世间俗事中挣脱出来。可以说“抽离”就是艺术家的思考日常,它关乎观看,更是可以在生活与创想之间自由切换的方法;“挣脱”则是艺术家渴望心灵慰藉、抒发生命的状态。

  在足不出户的日子里,人们虽然不能簇拥在美术馆。但通过互联网依然能让人们观看艺术来放松生命的紧绷。本次展览即采用线上展的形式,呈现了九位艺术家的作品。

谢莉斯 《镜像自我认知测验》 185cmX150cm

布面丙烯 2014

  黄一山、谢莉斯的作品都首先以其一丝不苟抓住观者的眼球。黄一山作品多呈现室内一角,人在封闭的空间里演绎着各种情绪。观者足够细心的话,地板上细碎的背景和画面情绪张力是暗合呼应的。艺术家显然在材料和质感等元素上花了很多心思,而在两者组成的空间中,却透露着违反日常经验之处。构成空间的材料让人似乎触手可及,但空间本身却并不遵守透视规律,它没有向纵深发展,反而向前倾,迫不及待似的完全展示在观者面前。更让人诧异的,是在这似平面又似立体的空间舞台上那一个个莫名其妙的人,多数唱着独角戏,在这封闭安全的角落里,肆意释放孤独,诠释百无聊赖。

黄伟鸿
《标准动作·一口气》

纸本丙烯 42X30cm 2020

  谢莉斯的目光则转向室外,她喜欢截取城市的一角。然而,虽然这些作品描绘的是室外环境,观者却丝毫不觉开阔,画面被各式建筑物塞满、挤压,与黄一山一样,谢莉斯营造出的仍是一个封闭的空间,虽结构更为复杂,但同样清晰冷峻。尽管人们理智上知道城市的道路密集,但在这画面上没有留有出口,就像《看不见的城市no.5》中那条似乎被困在一圈高楼之中的狗一样,人类也被困于这钢筋水泥之中,接受着城市对人的规训。对井然有序的刻画感兴趣的还有黄伟鸿,他的作品都围绕“秩序”展开。在《标准动作》这个系列的作品中,黄伟鸿将目光对准正在工作的人,在重复的动作中,不仅标准的产品被制造,标准的人类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成型。

韩建宇《林中路NO.3》 150x120cm

亚克力 木 水彩纸 丙烯 2019

  与以上三位艺术家所依据的现实空间不同,韩建宇的《林中路》系列似乎发生在一个虚幻的时空中,画中一切人与物都处在一个不知何时、不知何地的所在。与黄一山颠倒了的空间感不同,也与谢莉斯收缩的空间感不同,韩建宇以一块块富于变化同时具有视觉统一感的色块,营造了一个光怪陆离又无限延伸的空间。在韩建宇的作品中,来自文明社会的人类和物体,和自然界的动物、林木似乎相处和谐,然而这些拼贴物真的能与自然融为一体吗?

  前面的案例都艺术家在讲述人与城市,人与空间的话题。当人们受够了城市的喧闹、压抑和制度的规训,总会试图转向自然中寻找安慰。

喻旭东 《关于自然的绘画-废物绘画》

布面油画 165X140cm 2015

  喻旭东的作品《关于自然的绘画》系列就是这种回归的表现。在这些作品中,人要么完全消失,要么仅留下一个轮廓,自然中的一切都是那么鲜活生动。这与作品中那张扬、浓艳的色彩有关,更与喻旭东真实的身体体验和感受有关,他曾说:“对于绘画来讲,并不是要通过我们的双眼来得到所谓真实的形象,而是通过感知进入绘画时刻”。喻旭东用西画的技法,传统国画重构自然的方式,传达出人处于自然中的那种全身心得以舒展的原始生命力,自然的灵通过肉体的感知抵达于心。

沈瑞筠 《自留地——微风》

丝绸上国画和油性颜料 25.5X34.5cm 2020

  然而,城市的便捷和乡野的落后往往使人们这种向往自然的心如同“叶公好龙”一般,相比现实,人们更适应田园牧歌式的想象。沈瑞筠的《自留地》系列作品便像是一种折衷状态,在城市的边缘,城乡结合处,在遍地人造物的缝隙中,保留一块肆意生长的园地,以此与原始大地的滋养力保持些许联系。

刘声 《xs28》 纸本水彩

79×110cm 2018

  若说谁最受益于大地的直接滋养,毫无疑问便是农民了。刘声一直关注番禺西三村的农民现状,在作品《阿沛》中,他以连环画的形式讲述了一位名为“阿沛”的农民成长和外出种地的经历。挖蚬、种蕉是阿沛先后倚仗的谋生方式,这也是当地大部分农民主要的谋生之道,要么出海,要么下田。在阿沛朴实的讲述中,观者也得以窥见农民生存的不易和随时代而变的社会环境。而在水彩画《西三》系列作品中,农民的形象更加具体可感,黝黑的皮肤、简陋的环境、辛苦的劳作,展现出真实的农村生活。农民的生活得益于自然的馈赠,但这片土地究竟是给予了他们免于饥饿的自由还是使他们牢牢困守于此不得解脱?这无疑让他的作品更具社会学的观察意义。

孟滨《表层3》

布面油画 80X80cm 2019

  孟滨的作品更倾向于个人对油画本体语言的探索,《表层》系列色彩厚重而浓烈,如大地在涌动,力量喷薄欲出。脉络来自“绘画的新精神”,体现“绘画似乎不再表达这个世界,而只表达绘画本身……”,他曾说:“绘画和语言之间应该有虚位。”故以图像论,无尽的想象和感觉还是留给观众。许东生近期系列作品《行脚历史》则充满了禅悟式的神秘主义,当代艺术可以强调“烈度”,也可以含蓄玄妙,更应该是一种“忘记当代”的观念下的独立思考。从来都是作为色彩的隐身者而存在的光,在他的作品中成为独立和物质化的符号,当他决定用魅惑的色彩和灵动敏锐的手感来着重揭现自然生命的隐蔽层面的时候,他只是想对我们说,他所做的是对宿命最深刻的一声喟叹!

许东生 《行脚历史——道是葛仙采药处》

布上油彩 100X100cm 2019

  本次展览的“2020”艺术家,他们大都生活在广州,2020既是对我们所处年代的记录,也是对020地理存在的感知与热爱。面对飞速发展的城市,不同背景的人们生活于此,学会着互相适应。通过作品,艺术家则抽离于日常生活之外,对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反思,各自以独特的艺术语言讲述自己,也描述着时代。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