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当宋词元曲遇上书法艺术

时间:2020/7/26 18:21:04  来源:天眼新闻

  宋词在古代中国文学的阆苑里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一朵灿烂的花朵,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书法艺术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历来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那么,当宋词元曲遇到书法艺术,会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呢?

  作为一名以弘扬美为己任的出版工作者,笔者之前所见和所编辑过的书法类画册,大多是以书法为主要表现形式,在内容上或是对联、横幅,或是名诗名句,编辑目的多为展现书法家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展现其在书法艺术方面的造诣。这样虽然突出了书法本体,突出了书法家的书法造诣,但是否可以更多考虑一下读者的多样化需求呢?特别是在电视媒体多次举办“诗词大赛”并引起社会谈论的大形势下,涌现出越来越多关注、热爱古诗词的朋友,这些人都是潜在的消费者和读者群。如果能将古诗词的完整样貌及其魅力与书法艺术相结合,将更好地满足更多读者的更多需要。这样的想法一直萦绕在我脑海中,但一直苦于没有机会,直到遇到程回洲先生和他的书法作品,我知道,这个想法终于可以实现了。

  像历史上的众多书法家一样,程回洲先生并不是专门的书法家,而是我国著名的能源专家。退休之后,他又拾起几十年的爱好,在书法上扬帆再起航。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程回洲先生大量的书法作品,他的作品多以行草的诗词为主,在和他的沟通中我们很快达成了共识,编辑出版一本《程回洲草书宋词元曲百首》,程先生也很认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百幅作品整理了出来。我们参考出版社以往画册的出版形式,统一思路。为了让书中的作品更庄重、典雅,在版面的呈现上倾向于简洁风,每面一幅作品,图注简单,在字体上不求花哨的变化,用最简洁纯粹的元素表达古诗词,同时不掩饰书法作品本身的美。

  配合行草书写大开大合的特点,我们选择的诗词多是充满正能量,深具家国情怀的诗文,如陆游的《秋波媚》:“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岳飞的《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黄庭坚的《定风波》“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等等。这些诗句体现出历代文人志士在民族遭受危难之时的挺身奋起、千锤百炼、精神重构和浴火重生。这些诗句对于今天也有着很强的积极意义。

  在编排上,有意让宋词和元曲穿插出现,风格上更协调,浑然一体。一首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曲马致远的《南吕·金字经》;一曲王安石的《浪淘沙令》,一曲关汉卿的《双调·沉醉东风》。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慷慨豪迈,又有“夜来西风里,九天鵰鹗飞,困煞中原一布衣”的英雄落寞;既有“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的无往霸气,又有“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的不舍伤怀……透过程先生的书法作品,观看这些浸透着历史况味和人间情味的诗词,我们仿佛看到了曾经的鲜活历史,看到了我们民族不屈的文明进程,看到了历史长河中活跃着的我们的一个个先辈人物;更在作品的烛照下,看到了我们今天的自己……

  不同构图的作品和笔法的变化,为读者带来视觉上的变化。行草的作品和楷书不同,程先生的草书首先是存意性,有的字用淡墨,有的字用浓墨,有时浓淡墨同时出现在一个字中,虽然这样书写的线条不容易显力和雄强,但有助于表现淡远之意味或意境。如“明月别枝惊鹊”一篇作品中的“明”“惊”笔意轻松自然,流畅快活,把握住了用线条烘托意境的效果,让人富有想象和琢磨的空间。其次就是聚形性。主要是墨在锋中有不同的存在状态,书写无论运笔速度快慢,或是否需要笔锋在笔画中反复运行,以及笔画中墨的层次都具有明显的立体感。有收有放,但收不死板,放不散形,不失墨法。有的线条留得恰到好处,为情感所驱使,在聚形的同时有的字线条适当延伸,更加率真和富有神采,如“少年不识愁滋味”的作品中的“滋味”二字,加重了笔墨,上下左右呼应,形不散,气不散,魂不散,沉稳的结尾让整个作品更加有浑厚气象,形成了特有的势与借势。通篇意境幽深,字字珠玑,深厚润和,笔简情厚,形神兼备,阅后令人意境开阔。(作者:潘彦任 人民美术出版社)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