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贺岁壹甲子——苏州国画院建院六十周年丨艺术家系列【8】刘懋善

时间:2020/10/29 20:58:30  来源:苏州国画院


  1960年6月4日,中共苏州市委颁布《关于建立苏州市国画馆的通知》,同意苏州市文化局党组关于建立苏州市国画馆的意见,就此苏州市国画馆(苏州国画院前身)正式成立。

  在成立后的六十年里,苏州国画院在继承吴门画派笔墨传统基础之上,尊重艺术规律,着意创新,追求和表现中国画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组织推出各项展览活动,开展交流活动,得到了国内外美术界、理论界权威人士的充分好评。 梳理苏州国画院建院六十周年以来的历程,画院画家们所创作出的优秀作品以及参与的一系列艺术事件,既承载着苏州国画院淳厚的历史,又见证了建设小康社会以来的变迁和进步。 接下来我们将连续介绍苏州国画院建院六十周年以来的创作成果,用28位专职画师的优秀作品,连接苏州国画院的历史与现状,并期待年轻一代画家能够遵循苏州国画院“德厚艺精”的院训,延续吴门画派注重学术、精研笔墨的传承,开创新的未来。

刘懋善

  刘懋善,1942年生,江苏苏州常熟人,1962年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原苏州国画院副院长、苏州大学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美国萨吉诺大学访问学者。

关于水墨风景画

——刘懋善

  这里所说的水墨风景画按传统中国画的分类来说应当属于山水画的范畴。而在中国画中,山水画的发展可谓最快和最全面,在山水画的发展史、艺术史论与各种表现技法上也最为完整和系统。山水画从唐代就开始独立成科,技法上经过历代画家不断创新、发展、改造与积累经验,已渐趋成熟。当然,这种成熟并不是某个画家一朝一夕突然创造的,而是众多画家继往开来、潜心探索而逐步取得的。山水画到了五代、北宋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阶段,当时名家辈出,各自成派,竞芳斗艳。初唐的独立成科与晚唐的各种皴法的出现,对山水画的发展来说可算是一个里程碑,为今后山水画的再度发展起了奠基的作用。

  五代、北宋山水画可归纳为三大流派,即荆浩与关仝写太行山色,李唐与郭熙写黄土高原,董源与巨然多写江南山野。因为他们描写对象的不同,所以也产生了许多相应的表现方法,包括各种树法与山石皴法。范李用笔坚实,用墨厚重,有北地沉雄气象;李郭用笔遒秀,用墨轻灵,得淡霭奇妙之致;董巨则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一片江南景色。他们的技法给今后的山水画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说明了绘画技法的产生是源于生活,因对象而异,因季节不同,景色亦因技法处理也不同,“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刘懋善  初春时节 59cm×70cm

  “明四家”沈、文、唐、仇均为苏州人,同属“吴门画派”。他们大多写江南的抒情山水,以表达主观意趣为主旨,对自然风光进行理念化的加工,寄托理想,抒发情思,藉以自娱;技法上大旨透露出文人画的秀雅格调,布局疏朗,线条细润,墨色清淡,皴法短斫。这类山水画表现了他们泛学诸家及探求精微的态度,在推进文人画的抒写心灵、传情达意和情景交融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后来一段时间,“四僧”在艺术上的爆发力和创造性以及艺术成就是最为突出和卓著的,其中以石涛最具代表性。石涛凭着深厚的文化修养、汪洋纵恣的艺术才能、勤耕不辍的探索精神以及特有的人生感受,打开了一个无限瑰丽的审美世界。他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举凡沉雄奔放、苍茫刚健、清新典雅、博大宏深、简约淡远、清旷幽邃,尤其是艺术风格的奔放使其运笔不粘不滞、不板不刻、灵动松活、驱使自然、信笔勾涂、随意点染——所有这些,仍为现代人所推崇与学习。再有,石涛所提倡的“笔墨当随时代”的创作思想,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为后人的研究及治学也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财富。

刘懋善  秋色 68cmx40cm

  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社会风貌与风光也在变化,画家的绘画技法当然也会随之不断地创新、发展。然而作为中国山水画的灵魂——意境,即景与情的结合还是永恒的。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情感,而思想情感的产生又与画家对事物的观察深度有关。就我自己来说吧,因为长期生活在苏州,对绵延曲折的水巷与水乡风光不但熟悉并且有着深厚的情感,于是就产生了表现水乡风情的欲望并竭力去寻找能够表现它的方法。尽管中国画有着富有表现力的各种皴、擦、点、染、线描等手段,但这一切与自然万物相比又显然很不够了。在古代,苏州名人荟萃,画家云集。明代的吴门四家更是当时全国最高水平的代表,到了清代,许多大家都曾在苏州居住过。然而,人们却很难从他们及古代诸家的作品中找到表现现代苏州风貌的范本。

  古老典雅的园林是苏州的骄傲,因为它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然而我却更爱姑苏水乡的自然与恬静。黑瓦白墙、小桥流水……好像一条美术馆的长廊 ;那水边各色各样的小楼庭院,临水的花窗与扉门,供人洗衣的驳岸与石阶,飘着袅袅炊烟的渔舟……本身就像一幅幅美妙的图画,使人流连忘返。甚至连每一小块已经剥落了的露出了砖石的粉墙,那砖石上大小不同、色彩各异的斑迹,那由于长年雨水流淌而形成的绿苔与苔上的杂草……都可以使人想起画面上变化无穷的墨韵与色彩,乃至过去那种深沉的岁月与历史。

刘懋善 初秋 34cm×46cm

刘懋善 春风又绿江南岸 34cm×46cm

  我真诚地热爱自己的故乡——苏州,我对自己长期生活的地方有着特殊的思维和感受,我也很想把它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来。于是我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从生活中寻找,在笔、墨、色、水中漫游、碰撞——慢慢地,就形成了现在的面貌。我觉得用大墨块与线条、大色块与点彩、泼彩与皴擦的对比使用好像更能表现姑苏的情趣与印象。诚然,这仍是一种尝试,我认为中国画的发展既需要“纵的继承”,亦需要“横的移植”。同样,自己亦不愿以同样熟练了的技巧去表现无限的意境,而是寻求通过多种技法与工具的同时运用去表现客观世界的性灵。

刘懋善  水乡夏日  136cm×68cm

刘懋善 水乡春色 68cmx46cm

  因为我学习绘画是从素描训练开始的,所以素描中所提倡的整体观念至今仍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也是我在自己作品中最为关注的地方。中国绘画给画面的整体表现提供了更为方便的条件,例如中国画提倡“以墨为主,墨分五色”,而墨色本身就为画面提供了一个极为深沉而典雅的整体色调。可想而知,墨色通过水的掺和,分成各种层次并蕴藏着画家的纯真情意,在富有韵味的宣纸上流淌,给人的感觉是何等的自然、柔和和舒坦。正如一位评论家在谈到水墨画时所说 :“作为表达真切感情的艺术,能熨帖和抚慰人们的心灵,能使人们获得一个非常可贵的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的世界,从而使人们从中得到精神的寄托与审美的满足。”

刘懋善 同里写生 60cmx48cm

刘懋善 夏日水乡 46cm×68cm

刘懋善与黄胄先生合影

刘懋善与程十发先生合影

刘懋善为作家三毛女士讲解作品


地址:苏州市姑苏区庆元坊12号

电话:0512-65225575      0512-65118319

邮箱:szghy2012@126.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