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吴杉 2020 —— 第三单元

时间:2020/12/1 14:51:39  来源:新浪收藏

展览海报

  没有人的线条比吴杉画的线条更纤细了。也可以说,没有人的线条比吴杉的线条更轻逸了。这些线条拼命地缩小自己,减轻自己的重量,它在自我隐逸。它让自己变得如此轻逸,但绝不是让自己变得微不足道,也不是自我蔑视和自我否定。吴杉如此努力,如此执着地画出这些细线,几十年一直在画这种线。——汪民安

  吴杉的作品给人以一种在试图从某种不适的被注视感之中拯救自身的洁癖印象。——梁超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吴杉 2020 —— 第三单元

  学术主持:汪民安 / 梁超

  展览时间: 2020年11月28日——12月31日

  展览地点: 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主空间(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中二街D07)

  新浪讯,11月28日,“吴杉2020”第三单元于站台中国主空间开幕,展期持续至12月31日。本次展览于两个展厅呈现了艺术家跨度近三十年的素描手稿。这些手稿对他而言,犹如日课一般,既是吴杉对绘画最直接的思考,也是其私人情感的坦露。

  前厅主要展示吴杉在上世纪80年代赴美留学、生活和工作期间的素描作品。后厅则集中展示了吴杉于2006年归国后的艺术实践,包括六十余本素描手稿,以及近年来以大漆材质呈现的线条语言。展览筹备前夕,吴杉也特别撰写了一段独白,在墙面一并补充叙述。以下将呈现这段独白的原文。

  我的素描独白

  文 / 吴杉

  对我来说,素描是一把尺子,在不同的刻度上记录我的真实状态。也像是行走夜路时提的一盏路灯,照亮一段走一段,不知道要去哪里,只是一直在继续。

  什么是真实的?我无法说清这个问题,寻求自我又是不是真实的本身?常常困惑于这些,不可解却从没间断,困惑会积累、叠加、重构,然后异化,但又能很清晰感受到,一种真实的质感,而素描似乎把我引向自我内在呈现的可能,以一种非常“素”的方式,把自我的重复确认和感受呈现出来,时间久了,成了一种依赖,一种收集自我的证据。

  我常在清晨无人处安静的开始一天的绘画,状态好的时候中间不会停笔,也无意控制什么,心平气和的呼吸,这个时候笔下的东西会比我真实。有时我感觉在整理一片片叠加起来的秩序;也有时,线条形成的流线性的身体感觉的象征性,我会去除掉它过于明显的痕迹;偶尔画面形成了某种不可预设的动势,我会选择性的让它停下来。下一张的起点,又是一个盲点的开始。我常常觉得我的这种绘画过程像是在记录我的日常的状态和心态,如同写日记,而日记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它不是“写给别人看的”。有许多年,我的素描是从网状繁复排列的有机次序里走出来的,那个时候我更看重画面上个人感受的重叠堆积,来呈现视觉的份量感。这两三年的素描是在做减法,呈现飘逸细微的线条。假设我在描绘一段山水景观,变异后的超现实建筑,可是画面上只是提炼过后的闭合构架的细线,少到不能再少,减到不能再减。有些瞬间,我画着画着,自己也会变得模糊,感觉自己就是笔下那根小小的细线。

  我常想我人生所经历的许多时光,这里面的断断续续,沉沉浮浮,对他人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可是其中的打碎、曲折、寂寞,却是我视觉语言构建的来源:呆坐窗边,看着秋天已经枯萎的黄叶慢慢落下;走着走着,突然的一阵风会改变思绪;阴雨天,画面也似乎沾染上了水气,变得沉重;照着镜子,发现里面有一个陌生人在回瞪着自己,等等等等。线条在白纸上的任何痕迹,或轻或重,都是我的生命痕迹,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变成了一种本能。这一切好像是没有理由来谈论的,仅仅是一小段一小段的私人之旅。就像肯尼阿克曼死前的呓语:“说到底,我们都是某种事物的奴隶,不沉醉于什么的话,根本就无法生活下去。”    2020.11.27 北京

  关于艺术家

吴杉

  吴杉,1960年生于中国杭州,现生活工作于杭州。198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1983-1986年就读于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研究院,获硕士学位。1988年在芝加哥中国艺术中心担任策展人。2006年回国,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中德艺术研究生院教授。曾在中国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芝加哥海德公园艺术中心、芝加哥艺术学院、印地安那州南本德美术馆等国内外机构举办展览。近期个展包括:《如梦令》 杭州瀚阳艺术中心(2016)、《曲径》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2018)。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