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2020年中国国家画院采风写生作品展在京举办

时间:2021/2/15 16:59:34  来源:中国当代艺术网

   2月3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2020年中国国家画院采风写生作品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办。展览展出了中国国家画院81位艺术家的160余件写生作品,呈现了中国国家画院2020年一系列采风写生活动的创作成果,体现了中国国家画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践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歌颂人民的艺术实践。

  

展览现场

   在极不平凡的2020年,中国国家画院的艺术家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抗疫,并积极捐款捐画,为防治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在疫情得到控制期间,中国国家画院及时组织艺术家深入生活,按照年度创作任务,圆满完成了全年的写生计划。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卢禹舜表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鲜明地提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中国国家画院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活动作为画院常态化活动展开,在2020年,我院先后组织了‘扶贫颂’‘黄河颂’‘情满大别山——走进红25军’等多项主题性采风活动,带领美术家深入基层写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在‘培根铸魂、守正创新’的发展理念之下,积极引导美术家主动地承担起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努力以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歌颂伟大新时代的变革与发展,用真正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引领风尚。”

  

展览现场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江舟指出,2020年中国国家画院组织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写生活动,与往年最大的不同点是采取了画院集体组织采风和画家自主选择写生地两种方式相结合来进行,在以往集体采风的形式上有所创新,使艺术家的创作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张江舟谈道:“写生对于画家而言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课题,如果画家脱离生活不去写生,其创作灵感将会枯竭。旺盛的创作激情、鲜活的创作感受都来源于‘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而这些都需要到生活中不断去寻找和体验,感受人民的酸甜苦辣、所思所想。同时,这也是找到艺术表现主题的方法,是画家情感培植、性格气质培养的土壤。写生让我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发自本能的亲切与美好,写生的同时与当地人民一同下乡种地、放牧、过日子,让我的心灵更加充实,情感更加丰富,精神也更具活力,这些对于绘画创作极为重要。”

  

展览现场

   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导向之下,中国国家画院的艺术家们深入祖国大地的各个角落。从青海的黄河源,到山东的黄河入海口,艺术家们分赴50余条采风路线,用画笔记录了黄河沿线壮美的自然景观、宏阔的水利设施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从绵延的大别山到革命圣地延安,艺术家们踏着红25军长征的足迹回望血与火的岁月;从富庶的舟山渔场到“天下奇秀”雁荡山,艺术家们踏遍东海沿岸,见证新时代的海疆建设……

   直面生活 丰富情感

   在一系列写生采风活动中,艺术家们获得了鲜活的生活体验和丰富的创作灵感。

   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曾来德认为,过去的人们信奉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脚和地球的摩擦,使每一步行走都产生了诗意。今天我们也在重复这一句话,但它的本质含义却产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科技的发展,火车、飞机、电视、网络等等的发明使我们获取生活素材的方式变得很方便,反而压缩了灵感碰撞所需的思考和沉淀。当然今天也不乏有好作品诞生,但是“深入生活”的话题是永远有效的。作为书法家,曾来德表示:“真正下到基层去写生更多是画家的事情,但对于书法创作来讲,对生活的体验更多体现在艺术的风格、语言和思考上,带有相对的抽象性,不如绘画中那么直观。因此书法家更需要诗意,更需要行万里路,更需要去体验生活,这正是今天的艺术家们做得还不够的地方。因此,我们作为这个时代的艺术家,见证了祖国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更应该走出去寻找素材、感受生活。”

  

展览现场

   艺术家赵奇的作品《兰州街头》描绘了其前往兰州写生第一晚的印象。赵奇将之称为“生活的片段”,他谈道:“到达兰州的晚上,我们去市场找吃的。那个市场真热闹,我们匆匆吃了口饭,就迫不及待要到处走走。回去后,我画了这么一组画,完全是因为我的羡慕,羡慕兰州街头:到处都是年轻人,带小孩儿的也是年轻人,那个夜里没有拘谨,也沒有顾忌,大家都很坦荡。我尽情地享受那份美好,自然地想到黄河,黄河在身边哗哗地流过,它护佑着这块土地。在创作上,我们都说体验生活,一件作品的出现,有时候需要时间,有时是刹那间的获得。体验就是说感情、说感受,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了。这个问题重要,但是可谈的太多,我们只谈一种现象,就是对现实的观察,它避免了作品的空洞,这在画面的形象上是容易见到的。”

展览现场

   艺术家宛少军在2020年10月驱车前往蒙晋陕三省交界的清水县黄河老牛湾,然后向南沿着黄河一路写生,先后经过佳县、碛口、吴堡、延川县乾坤湾等地。这一段路程,艺术家见到黄河在晋陕大峡谷中穿行的壮阔景象和恢宏气势。对宛少军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经历,他说:“黄河的自然形象带给我很多新鲜丰富的感受,其自然的形态和色彩变化是在室内和照片中无法真正体会到的,由此一路的写生都是在感受饱满的状态中完成的。这次写生让我更加深刻体会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主题内涵——艺术只能来源于生活,只有到生活中去,才能开阔眼界,丰富感受,提升情感,激发创造。”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写生游艺”是艺术家徐冬青近两年创作的重要环节,她回忆道:“这两年我参加了中国国家画院开展的主题采风活动,先后奔赴云南怒江贫困山区、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河南信阳红25军长征路线等地采风写生,每次写生都能看到新的东西,不同地区的人物样貌、生活图景和自然形态各不相同,我从生活中汲取了力量和养分,这种采风写生,体现在作品中每一次都有新的发现,描绘当下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

  

展览现场

   在写生采风中见证时代的发展变化使艺术家康蕾感到更大的社会责任感,康蕾谈道:“我这次参展的作品是‘贵州侗寨’系列,绘画主题聚焦侗寨鼓楼和民居,在动与静之间体味当地人民群众的新时代风貌。从北京到黔东南州山区肇兴,无论是新时代发展带给当地人民的巨大变化,还是侗族等少数民族独特和有趣的人文风情,这都让我的艺术感受非常丰富。通过这样的写生和创作,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重要讲话精神,‘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我们的创作不应该是隔绝外界的孤芳自赏,要去包容生活万象,深入人民大众的最基层,把艺术之花播种下去。用我们点点滴滴的作品为中华文化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作出自己绵薄的贡献。”

   深入思考 激发创造

   感受生活的同时,艺术家们对写生与创作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赵卫认为,“写生是美术家绕不开的课题,不管是深入生活、收集素材,还是开拓创新、保持作品的新鲜感,都要在写生的过程中汲取营养。中国国家画院的两位老院长——李可染和黄胄先生都在写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虽然近几年社会上存在着对过度写生的批评声音,但今天的艺术家和前辈相比,写生功力还有很大差距。写生之所以被诟病是因为很多艺术家并没有从写生中升华出创作,而造成了一种以写生代创作的低层次怪圈。对中国国家画院的画家来说,写生是必要的,但更应注重提炼创造,通过写生把创作提升一个层次,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展览现场

   艺术家刘建将写生大致分三个类型:第一是基础型,即为提高造型能力的基础训练;第二是素材型,即为创作收集素材;第三是创作型,即有些写生作品本身就很有艺术性,或是艺术家的艺术理念直接通过写生的方式来体现,如印象派中的莫奈及其后的梵高、塞尚等等。对当前的写生热,刘建谈道:“现在有个词叫‘写生即创作’,这是特殊现象,不能作为普遍现象去倡导,不能从本质上混淆这两个概念。这种提法已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在一些非写生展览上也有所反映。就我个人而言,写生采风基本上是以搜集素材为主。现在主题性创作、现实题材创作比较多,倡导深入生活、倡导写生,这是好的,但要注意的是,采风写生是否是出于创作的需要?是否符合艺术规律?这两条很重要。”

  

展览现场

   艺术家王跃奎在写生中更加注重思想感情的倾注和艺术本体语言的创新。他分享道:“艺术作品首先需要充沛的感情融入其中,有话要说,不吐不快,情不自禁去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对家国的关怀,对土地与人民的依恋,用善良美好的精神、崇高豁达的胸怀去感染别人,建设和谐幸福的世界。其次是关注艺术本体的建构,思考传统艺术样式在当代精神中的转换,尤其是造型、构成、笔墨形态、组合方式等艺术语言的创新。希望我的作品既有传统艺术精神的血脉渊源,又有耳目一新的视觉传达,让古老的东方艺术形态焕发新的生机,并进入更加自由的境地。为实现此目的,必须深入生活,到人民中去,那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展览现场

   艺术家邱琳将采风写生视为创作的重要土壤,在参加“黄河颂”和“情满大别山——走进红25军”等创作采风活动期间,邱琳遵循实地考察、现场写生等途径,深入理解创作主题,确定创作内容,有的放矢地收集创作素材。她表示,这是直观感受、记录情景的积累,既是定下后续创作的方向和基调,对调动作者的创作力及提炼作品,皆是非常重要的土壤,更是基于观察和体悟而得出的。文艺属于人民,人民是创作主体,文艺服务于人民,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上述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尤为重要。

   书法家梅跃辉谈及了考察写生对书法创作的重要性:“书法技法及其创作原理多是通过临摹碑帖拓本获取的,但拓本并不能完全反映原作的精神面貌,观摩原作并对之‘写生’显然更有助于揣摩原作的精髓。通过考察写生,我对清代碑学所崇尚的金石意趣和篆隶笔法笔意有了更深的体悟,我的作品也在着力表现碑学所崇尚的拙朴古厚的审美和篆隶古意。”

  

展览现场

   雕塑家邓柯认为,深扎就是生活,这个生活可以是真实的生活,或者是向往的生活。在创作《守望——布里亚特人》过程中,邓柯几次走进草原,她谈道:“寒风带来的‘凛冽’感受,马蹄踏起的土杂着马粪的气味,喝透了奶茶后的大汗淋漓……这些鲜活的感受都会转化到作品中,尽管不是以图像内容的方式出现,这些是作品底下那层很重要的东西。写生的重要是它能记录下这些不可重复的瞬间,还有写下的文字,这个过程中会慢慢了解自己,建构自己作品的气质,我想,生活与艺术创作是完整而统一的。”

   人民需要文艺,文艺源于人民。生活中存在着丰富的艺术矿藏,是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近年来,中国国家画院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重视和对写生采风活动的不懈坚持,体现在展览的每幅作品中。不同题材和不同地域为每位艺术家带来了更多不同的感受,使他们更加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迸发出新的创作能量,为当代美术的研究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展览现场: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