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艺术传真> 正文

混乱后的重新排列:病毒、艺术与生活

时间:2021/4/14 16:32:39  来源:二三里资讯武汉  文 Article > 李萌Molly Li ;图 Picture > 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Musée des Arts Décoratifs

  “机场比婚礼的殿堂见证了更多真诚的吻,医院的墙比教堂听到了更多虔诚的祈祷。”在新冠病毒肆虐的日子里,我们的生活饱受隔离、焦虑、不安以及失去生命的痛苦,当下似乎从未比任何时候更需要光明与希望来驱散疫情的荫翳。在这种混乱与无序中,人、自然与生命的关系开始重新被思考。疫情中社会与生活状态亦被艺术家们通过创作记录了下来,从忙碌中突然停滞的人们也开始思考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近日,法国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名为《不确定的春天》的展览,展览的名字来源于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Woolf)在1937年所出版的小说《岁月》(TheYears)中的一句话:“那是一个不确定的春天。”这正对应了新冠疫情暴发的2020年春天。突如其来的全球疫情让我们看到了生命是如此的脆弱,焦虑、不安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我们所按部就班的一切都被放在了一个不确定的位置之上。2020年的秋天,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邀请了包括艺术家、设计师、工匠等40位在疫情期间仍不断创作的人士一起将他们的作品在展览中展出。这些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创作者们,向人们展示了这些与疫情与生活相关的时刻。面对突然多出来的独处时光,让大家都可以停下匆忙的脚步来思考、创作和探索。这次展览向大家呈现了一段被迫停顿的日子与个人的历史,包含了隔离、混乱、孤独和重聚,是每个人对2020年春天这段特殊历史的见证和记录,也是对自然与生命的重新思考。从绘画到当代艺术,宣言到海报,此次展览亦反映了博物馆与作品之间的对话以及博物馆的社会角色和使命。

  “自己的房间”

  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曾在其著作《一间自己的房间》(A Room of One’sOwn, 1929)中描述到:“一个女人,如果要写小说,必定得有点钱,还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自己的房间”自此以后成为了女性独立意识与自由思想的重要象征。而在2020年的春天,大多数的人们因为疫情被迫在家隔离,这就使得人们都有了“一间自己的房间”来思考当下的一切,去做很多之前没有时间所做的事情。对于艺术家也是相同的境遇,病毒所带来的社交隔离让他们也开始思考更多,其意义不仅在于疫情之下对病毒、艺术、自然与生命的重新思考,更在于通过艺术让思想得以自由呼吸。

  正如阿尔贝·加缪在《鼠疫》中所述:“即使世界荒芜如瘟疫笼罩下的小城奥兰,只要有一丝温情尚在,绝望就不至于吞噬人心。”在新冠病毒肆虐的日子中,人们最渴求与需要的就是温暖与希望。很多艺术家们在疫情隔离期间也未停止创作。对艺术家而言,疫情来临的特殊时期,艺术作为表达的窗口,很多艺术家都对新冠疫情表达了自己对病毒、艺术、自然的思考。

  英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 在疫情隔离期间的2020年3月就通过丹麦路易斯安娜现代美术馆的官方Instagram发布了一幅描绘黄水仙的作品,并配文:“请记住他们不能取消春天。”这幅作品是通过iPad绘制的,描绘了正在盛开的水仙花,美丽又充满生机与希望。此外,在法国诺曼底隔离的春季,霍克尼还以“诺曼底的春天”为题,完成了116幅画作。在这一系列的创作之中,霍克尼通过对自然与春天的描绘,给予了大家对生活的希望与美好。即使我们都身处困境,但仍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冬天终会过去,春天即将来临。正如法国作家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中所言:“人类的全部智慧都包含在两个词中:等待和希望。”与之类似的还有英国艺术家达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创作了《蝴蝶彩虹》、《蝴蝶心》,用以向NHS的医务工作者们致敬。

  加拿大艺术家奥利维尔·莱奥甘(Ol ivierLeogane)亦通过创作呈现了其在隔离期间对艺术、科技、自然与生命的思考。在他的作品《轨迹》中,奥利维尔·莱奥甘用黑白的几何图形创造了一幅有韵律的画面,从艺术与科学的角度探讨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在这幅作品的表达中,圆形,如宇宙中天体、日常生活中的众多物件一般,代表了生命的起源。同时,圆的运动也象征着和谐、完整。奥利维尔希望以似曾相识的视觉经验提醒大家,圆就在身边,对圆的凝视也是对生命、人类、个体的凝视。此外,作品中出现的众多的分形几何则表现了其对生命的思考与结构。这些圆和分形几何,正如人类与自然,生命是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我们与自然是一体的,伤害自然也是在伤害人类本身。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John Donne)曾写过一首诗《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了整个陆地。在疫情中也是如此,我们每个人都包含在人类的概念中,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一种情绪都能够得到共鸣。许多艺术家在隔离期间亦通过艺术创作真实地记录与表达了作为生命与社会个体情绪与状态,从而产生相互之间的交流。英国安东尼·格姆雷爵士(Sir AntonyGormley)就通过其雕塑作品“Hold”描绘了封锁与隔离期间个体的生活与状态。雕塑“Hold”是一个黑色黏土做成的折叠形象。这是一个孤独的人,头部、膝盖和肩膀蜷缩在双臂之间,脚趾也向内卷曲着。这件作品探索了人体与空间的关系。正如安东尼·格姆雷对这件作品的阐释:“我想让这个独立的身体审视自身,审视自身的资源。整个身体就像握紧的拳头,是内向的,也是关注内在的。我想以此来比喻我们在隔离期间的状态。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就像机器,充满着荒谬的任务,它总是在不断地高速我们去做更多的事情,拥有更多的东西,去更多的地方,赚更多的钱。而隔离给了我们时间去扪心自问:我们真正关心的是什么?看重的是什么?热爱的又是什么?”

  病毒、艺术与社会责任

  社交隔离让艺术家与艺术馆也开始思考疫情之下的艺术发展与展览形式。同时,艺术家也需要肩负起其自身的社会责任,用自己的艺术创作来记录历史、记录当下的人们,帮助人们缓解焦虑、不安,重新寻回对生活的热情与希望。

  艺术家钟飙将其在疫情期间经历的几次隔离、几次核酸检测以及因发热而被送往医院的经历与全球疫情的观察相结合创作了一系列的作品来记录、梳理与思考这段历史。这些经历对于钟飙而言成为了生命的一部分,而新冠疫情所带来的影响也成为我们每个人生命中的一部分。在其作品《能量世界》中,就呈现了他对这次疫情的记录与思考。正面打开的巨型口罩横亘在画布正中,代表着正义和秩序,提醒着我们,在疫情席卷全球的时刻,我们是如何被白衣天使们默默守护着。而在背景中则描绘了因疫情推迟的2020年日东东京奥夏季运会的吉祥物、曾有3700多名游客被隔离的现代豪华邮轮“钻石公主号”、疫情暴发地武汉的黄鹤楼、一架满载口罩等待起飞的货运飞机、勃兰登堡门、自由女神像、蝙蝠、身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摘下口罩拥吻的医护情侣等,这一系列具象的元素组成了画面的语言,表现了病毒和人类之间的生存博弈,以及疫情之下的世间百态。此外,钟飙还创作了《共同体》,画面描述了联结在一起的世界各地,表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面对新冠疫情,人类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在病毒肆虐的世界中,新的秩序在静待重启。

  艺术家陈彧君则通过个展《生长》回应了过去一年因新冠疫情全球所面对的混乱变局。将展览“生长”的起点设置在一座根据场地特制的巨型金色空间之中,通过营造新旧并陈、兴衰交替的矛盾氛围,从而对当下的社会文化情境做出隐喻。通过重新丈量既定文化的边界发掘了全球历史代写的内在规律,进而开启了对新旧文化的多元对话与共生的探索。在其同名的水墨拼贴作品《生长》中,陈彧君采用了将具象与抽象相互叠合对应的表现手法,以纸本水墨作品为基础,原本模仿自然景观的同一绘画作品成为了残余的碎片,在新的画面中反复并置、穿插、颠倒,如新陈代谢般获得再生。纵横交错、斑驳的拼贴肌理亦体现了陈彧君的反抗精神,有意地打破当代艺术系统主流创作领域与大众创作领域之间的隔膜,开拓了一片新的土壤。从陈彧君的展览和作品中让我们看到了他对过去与未来的探索,新冠疫情带来的全球化的混乱对于艺术而言也需要一片新的土壤得以再生。

  此外,对于艺术馆而言,疫情的发生加速了艺术馆的数字化。传统艺术馆在增加线上展览的同时亦开始举办诸多线上的活动,在探索艺术展览与活动更多元化形式与可能性的同时也希望可以给人们在疫情阴霾下的生活带来光明、色彩与希望。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就在2020年疫情期间策划了一系列线上的活动,并通过微信平台进行推送,其中,“防疫计划”通过遴选全球20多位知名的平面设计师,进行一系列以“防疫”为主题的海报设计,“晨读”则邀请了像法国的让·努维尔等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师、艺术家等,让他们为观众朗读PSA各类的出版物,“读图”针对PSA的馆藏作品,在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为观众进行解读,“一天世界”邀请艺术家们两两组合进行互拍,记录社交隔离状态下的生活与创作。其项目名称来源于上海话中的ye ti si ga, 意为糟糕透了,这也是大家对疫情中生活的感受,这一项目邀请了大家来思考一天作为时长的意义,同时打开了一个窗口,即当实体艺术空间暂停的时候,艺术的声音并不会暂停。

  同样,在2020年的2月29日,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则与快手联合,举办了一场名为“园音”的线上音乐会。这场线上音乐会是基于UCCA在当时因疫情闭馆而难以实现的“园音”艺术项目。这一项目邀请了39位音乐家,在北京合艺术中心苏州式园林以独奏的形式接力进行,与通常音乐会不同的是园音项目强调即兴演奏,部分音乐家的现场即兴表演以此前在此演奏的音乐家的录音为灵感,并对之前的音乐做出呼应,同时也对当时的表演环境做出回应。从中国传统民乐到爵士乐、摇滚乐、电子音乐、前卫实验音乐,这一项目亦多元乐风全面展现了当下中国音乐的创造力。同时,艺术家秦思源根据着39位音乐家的表演记录对影响和声音进行了解构重组,创作了一部四屏视频装置作品进行线下展览,同时举办系列音乐会,让园音项目即兴和拼贴的理念得到鲜活的呈现。从线下转移到线上,这场音乐会变成了一场特殊的演出,邀请了分布在纽约、北京、上海、合肥、波士顿等地的坂本一龙、冯梦波、郭雅志、庞宽等9位风格迥异的音乐家进程一场模式的跨时空接力音乐会。在不同的地方,未曾谋面的9位音乐家通过此次互联网音乐会与大家互相交流。在病毒肆虐,被迫隔离的日子中,通过互联网这一桥梁,使得一个个像孤岛的我们连接起来,建立了一个由音乐构成的精神共同体。

  与此同时,在隔离期间,还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家线上博物馆——新冠艺术博物馆(TheCovid Art Museum)。这是一个完全因为新冠疫情而诞生的艺术博物馆,由巴塞罗那三位设计师所创建,所有的作品都由作者自己提交,形式、题材不限,人人都可参与其中,至今已展出了一千多件作品。诸如微缩景观艺术家田中达也用口罩进行的创作,蓝色医用口罩变成了海洋,人们在海里畅游,展现了一幅度假的图景。塞浦路斯视觉设计师Hayati Evren则将达利的名画《记忆的永恒》恶搞创作了《新冠病毒的永恒》,口罩、塑胶手套、洗手液等疫情暴发后的必备日用品与名画中的物品呈现出了一丝怪诞的超现实主义色彩与幽默。新冠病毒艺术博物馆,不仅通过艺术让我们记住了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发起线上流行的艺术浪潮呼应了因疫情而使全球停顿的集体的经验,即包含了隔离、焦虑、对感染与死亡的恐惧,前线医护人员的勇敢与奉献。还通过艺术品来展示新冠疫情给我的生活所带来的种种充斥着希望、团结、幽默感、混乱以及鼓励等的各种感受,通过这些艺术与情绪的分享让观众知道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我们都不是孤单的。

  除此之外,艺术家亦开始运用虚拟实景和增强现实技术来展示、出售艺术商品,这让我们看到了新一轮科技与艺术合作的趋势。来自美国的艺术家KAWS与英国伦敦的艺术策展公司Acute Art合作推出了一个名为“Companion (Expanded)”的展览,展览内容为在全球11个城市公开展示的十几个纪念性的增强现实雕塑,以及两个可以通过AcuteArt新应用购买的AR 雕塑,在纽约、卡塔尔和东京等城市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展览。使用者位于指定的地点下载手机程序,在屏幕中就能看见通过VR和AR技术呈现的巨型公仔,并能与之互动。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他的《米开朗基罗传》中曾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面对新冠疫情所带来的混乱与无序,艺术家们通过艺术作品的表达,使我们可以洞悉他人如何生活,如何感受以及现实情况是如何变化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艺术家是如何充当历史学家,在视觉上描绘了这一刻,带着它所带来的所有困惑和沉思,记录、感悟与思考。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