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绵绵瓜瓞 民之初生

时间:2021/7/22 17:08:41  

  编者按:

  辛丑年三月、五月,《菏泽日报》《青岛日报》分别发表了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大学国学经典文化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际《尚书》学会秘书长马士远教授的《葫芦文化丛书》评论。文章结合当前葫芦文化研究领域现状,针对丛书的九个卷本,以高度凝练、精准生动的语言,分别就其学术性、历史性、文学性、艺术性、实用性等逐一作了客观、深度的评论解读,文章认为,丛书深入挖掘并系统讲述了中国葫芦文化,开拓了中华葫芦文化的崭新板块,弥补了葫芦研究领域的空白,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华文化走出去、沟通世界文化的成功实践。

  葫芦是中华民族的古老图腾之一,象征着平安、吉祥、和谐,同时也是享誉世界的人文瓜果。葫芦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从古至今,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之中都不乏葫芦的身影,但在葫芦文化研究领域尚未出现全面深入的系列著作。由曲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著名画家、葫芦文化研究著名学者扈鲁教授主编的九卷本《葫芦文化丛书》,被学界称为“填补国内外葫芦文化研究空白之作”。这部丛书共九卷,分别为 《研究卷》《史料卷》《文学卷》《图像卷》《器物卷》《植物卷》《葫芦岛卷》《澜沧卷》《东昌府卷》。该书在广泛收集古书典籍资料的基础上,从科学、文学、民俗、艺术、文化产业等不同角度对葫芦文化进行了深入发掘和系统展示。

  目前对于葫芦文化的研究主要涉及葫芦文化历史、民俗、工艺及其与神话传说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葫芦文化丛书·研究卷》以清晰的脉络对当前的研究现状进行统筹、划分与归类,并进行筛选、整理、编辑,精选出三十余篇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成果。该卷从葫芦的历史与民俗、文学艺术、葫芦器工艺、神话与信仰等几个方面对葫芦文化及其研究现状作了清晰、深入的介绍。

  葫芦在我国起源甚早,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古书典籍之中有关于葫芦的记载也十分丰富。《葫芦文化丛书·史料卷》基本囊括了中国古书典籍之中与葫芦相关的史学资料,并从葫芦释名、葫芦种植、葫芦使用、葫芦药用、葫芦工具器皿、葫芦工艺、葫芦礼俗民俗、葫芦神话传说、葫芦名物九个方面对这些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分类与整理。中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离不开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史料卷》中对相关史料文献的梳理与分类是保护葫芦文化、发掘葫芦文化背后深厚文化积淀、推动葫芦文化创新发展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葫芦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骚客摹写的对象,具有多重审美价值及浓郁的宗教色彩。葫芦这一意象频繁出现在历代各种文学体裁之中并成为了崇尚自然、隐世脱俗的象征。《葫芦文化丛书·文学卷》以体裁为纲、以朝代为线索整理了先秦至当代包括韵文、小说、民间文学在内的相关文学作品,从时间的纵向角度和题材的横向维度观察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中葫芦的象征意义。葫芦文化与中国文学互相关照,相关文献的整理不仅为读者了解葫芦文化提供最翔实集中的资料,同时也为研究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从小葫芦看大发展,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发展与文化流动都蕴藏在这番小天地之中。

  葫芦自然形态的圆润和谐正与中国自古以来所崇尚的“和合”思想相契合。葫芦图像艺术在表现葫芦本身自然美的基础上,也反映了不同艺术领域的特点,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造型意识、审美理念和哲学观念,是中华民族自我品性的展现。《葫芦文化丛书·图像卷》搜集了大量绘画、剪纸、刺绣、雕刻、年画及其他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葫芦图像。在直观展示葫芦的各类艺术外形的同时,对其所内含的艺术观念、民俗信仰、审美心理以及吉祥寓意进行深入剖析。

  葫芦自然形态独特,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葫芦文化丛书·器物卷》同样以图像的形式展示了天然葫芦、葫芦摆挂件、模质葫芦器和葫芦形器物,全面地反映了中国葫芦器的历史与现实。《图像卷》与《器物卷》的图片处理都做到了尽善尽美,以图片为主,佐之以文字解释,使文本明了清晰,具有出色的视觉效果和极佳的阅读体验。

  《葫芦文化丛书·植物卷》从植物学的角度对葫芦进行展示,系统收录了各地植物志中有关于葫芦的描述,全面反映了中国各地现存的葫芦种类。对于葫芦化学分析及栽培加工的文献进行选编,为国内外植物学研究者更深入地研究葫芦,以及为葫芦栽培爱好者更好地了解葫芦提供基础资料和交流平台。

  《葫芦文化丛书》不仅关注葫芦文化的继承,还以云南澜沧县、葫芦岛、东昌府三地各具特色的葫芦文化产业为例,向读者展示了葫芦文化的创新成果。《澜沧卷》《葫芦岛卷》《东昌府卷》三卷对三种具有地域代表性的葫芦文化和葫芦节庆做出全面深入的总结。此三卷从民俗学的角度介绍了各地的葫芦节庆活动,生动全面地展示了三个地区不同的葫芦文化。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回望历史、追本溯源,对当地流传下来的葫芦神话传说进行了搜集、归纳、整理,使其免于消亡,保护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在现实基础与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中,以葫芦为主的文化产业也应运而生。此三卷对云南澜沧县、辽宁葫芦岛、山东东昌府等地的葫芦文化发展做出翔实记录,结合葫芦大观园、葫芦烙画、葫芦针雕、葫芦民俗旅游村、葫芦宴等不同形式的葫芦文化传承与发展案例,全面分析各地葫芦画室、葫芦艺匠、葫芦研究、葫芦收藏、葫芦精品发展情况,总结了“小者成为民众饮食起居所需之物、经济财富之源和信仰诉求形式等,大者被塑造为当地城市的文化地标、宣传品牌,有的成为政府经济产业的新兴途径、对外交流的文化名片”等发展经验,为传统文化在当下社会经济环境下如何更好地继承与再发展提供了典型范例。

  (马士远)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