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艺术传真> 正文

林森:文艺家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创作的寂寞|名家谈创作

时间:2021/7/25 16:18:35  

  文艺工作者的自我要求

  作者|林森

  来源:文脉香(微信公众号)

  文学、艺术,在社会生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我们一直讲“文以载道”,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艺术家跟时代,一直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能从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里,感受到初唐的旭日东升。

  我们也能从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里,体验到盛唐之光芒万丈。

  我们更能从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看见盛唐转衰的时代悲音——也就是说,无论如何,文学、艺术都必然体现出某种时代特征。

  对于当前来讲,我们处在新时代,其书写肯定会带有当前的时代特征。所以,文艺工作者如何理解、感受当前这个时代,就考验着我们的思想力。

  我们通过各种学习,领会时代精神,这是对每一个文艺家的最高要求,可在某种程度上,这又只是最基本的要求。

  现在,我们常常看到的是,很多作品里只有对时代精神的生硬图解,这样的创作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些作品将此当作了创作的全部,而忽略了文艺的某些特点——比如说,文艺要讲究艺术性、有细节描绘、有情感起伏,才能感染人、打动人。

  一首歌要传扬开来,得有曲调的婉转、歌词的动人、演唱者的情感投入,而不仅仅是一些热词的生硬组合。其他艺术门类也一样,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

  过于直白、生硬的创作,层次太低,文艺家要努力提升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文艺作品和新闻宣传毕竟不同,需要有更高的讲述技巧,才能打动人、感染人,成为经久不衰的优秀之作。

  文艺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更要有超越时代的前瞻意识和宽广视野。每逢重大的时间节点,总会有很多文艺工作者创作相应的文艺作品,这其中会产生一些不错的作品。

  但我觉得,仅仅是踩着节点的创作还不够,这些作品由于时间赶、任务急,缺乏足够的时间去打磨、斟酌、修订,有些作品往往十分粗糙,很难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没有流传开来的生命力。

  文艺工作者要有前瞻意识和宽广视野,才能拥有足够长的时间来准备材料、投入创作、进行修改,使作品趋于完美。

  举一个很小的例子,“七一”前夕,海南琼海潭门的渔民王书茂获得了“七一勋章”,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之下,他的故事开始广为人知,相信会有很多艺术家以他为原型,创作各类文艺作品。但是,因为各种新闻报道已经出来,相关的文艺创作在急匆匆中立刻跟进,很多作品就会缺乏沉淀和思考,浮于表面,感染力甚至比不上新闻。

  我在10年前就觉得海南的海洋题材应该引起重视,这和中国的农耕文学传统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气象,需要作家去开拓,于是一直在搜集相关材料。我2017年完成,2018年发表于《人民文学》第9期的中篇小说《海里岸上》,就是以潭门镇渔民生活为书写对象的作品。

  在这个小说中,对于海洋生活的书写,对渔民的悲欢离合和劳作艰辛的刻画,不仅仅是要表现他们的生活,而是要通过对其生活的书写,记录下我们中国人在南海生活的痕迹和历史,这是某种意义上的以文学宣誓我们的主权。

  急匆匆的书写、手忙脚乱的赶工,很难出来让人满意的作品,因此,就需要文艺家深刻思考,有前瞻性的眼光,有足够长的准备期。

  文艺工作者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创作的寂寞,多一些独处的思考。文艺创作是体力劳动,更是脑力劳动,是需要投入脑力创意的体力劳作。

  但是当下社会太热闹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层出不穷,这样的活动对于文艺作品的传播可能是有好处的,但对于文艺创作则未必。

  每一件文艺作品出炉,都需要创作者投入巨大的心力才能完成,可过于热闹的氛围,往往让文艺工作者没办法安静下来,花费在阅读、思考、创作上的时间就越来越少,创作出来的作品必然会充满浮躁和浅显。

  过于热闹,文艺家们也难免被各种名利所裹挟,会动摇文艺创作的初心。

  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定力,真正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文艺创作中,让沉甸甸的作品来说话。

  (作者系青年作家、《天涯》杂志主编)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