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展览资讯> 正文

“杨熹: 皮毛手塑料眼”在上海SNAP艺术中心开幕

时间:2021/9/11 15:25:52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近日,由巢佳幸策展的青年艺术家杨熹个人作品展“皮毛手塑料眼”在上海SNAP艺术中心展出。在本期推送中,我们将分享展览现场以及艺术家杨熹与策展人巢佳幸的对话。

  展览现场视频照片由snap与艺术家提供

展览现场视频

  巢佳幸:我看过你日常接受的采访,都是努力去实现对感受的描述。我们这次可否实践探索一些潜意识中和所生存的文化捆绑的东西。比如我在写作中谈到了教育的深度记忆?你觉得是否你与雕塑的关系是这样的?是一直努力过滤的信息究竟来自那种习惯?

  杨熹:其实我并没有努力过滤信息,我只是比较“反常识”。对一般接收到的信息总是存有疑问与自我评判标准。“我是我所有经历的总和”,我比较相信这句话。所有作品输出,肯定与我过去的经历密不可分,这些经历让我有了很强的判断经验,甚至成为潜意识的一部分,并对作品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我始终觉得雕塑是我从生活中吸收到的能量的转换,不仅与我有无限关系,还与生活中所流逝的物体和图像景观也建立了无限关系,并与个人情感与记忆链接。

《无题》,2021,尺寸可变,不锈钢、滚轮、人造织物、填充物

《无题》,2017,尺寸可变,不锈钢、人造织物、填充物

  巢佳幸:我们在讨论中,谈到了哈拉维。你可能还没接触她,但这位学者对很多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形成了影响,我觉得她的赛博格宣言和对生物与人共生,或者克苏鲁纪这些探索都与你的创作给人的直观认知是有关系的。 实际上,你可以谈谈生活习惯中对电影的迷恋和你创作的关系,我觉得也许会容易回答这个问题,这样我们比较容易区分你是一个人本主义者还是其他?

  杨熹:我的作品其实考虑的比较多的是关于未来的生命状态,以及人类所创造的事物与事件的发展生态。人工与自然(artificial and nature)、合成与有机(synthetic and organic)、生命与机械(life and mechanical)、过去与未来(past and furure)、事实与虚构(fact and fiction)等充满矛盾的对立在我的生活中已无处不在。我所创作的雕塑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对于这些矛盾的一种思考,并希望雕塑可以呈现出一种新的生命状态和新的能量对抗。说到电影,我可能比较喜欢的是电影中的“虚构”,我对不真实、不确定、不可知的东西会有种迷恋感,可能与我创作的状态比较相似。

《生命体》2020,尺寸可变,人造织物、填充物、不锈钢

《无题》2019, 尺寸可变,人造织物、填充物

  巢佳幸:你蛮喜欢石窟的,这个是为什么。你认为石窟的体积感是什么,与你创作中塑造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除了古代雕塑壁画中的元素,你对这些神像的理解到什么深度?能展开谈谈吗?并联系你的雕塑。

  杨熹:传统雕塑的塑形方式是从建立体积感开始慢慢修改成型,而我作品的生产方式比较特别,是从一个平面材料的平面思维认知转换成雕塑的体积建立,需要不断建立、破坏、舍弃、调整、再创造等一系列的过程实践。我始终相信神像不只是“雕塑本身”,而是创作者的能量释放,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最本源和初始的东西。

《另一个整体的一部分》2021,50*50cm/70*60*55cm/50*50*60cm,人造织物、填充物

《无题》,2020,170*80*85cm,不锈钢、人造织物、填充物

《无题》,2019, 90*55*65cm,不锈钢、人造织物、填充物

《移动体》2018,170*80*85cm,人造织物、填充物、不锈钢

《无题》2018,170*50*45cm,人造织物、填充物、不锈钢、滚轮

  巢佳幸:你这次有用到一些黑色的布,之前有用过吗?与银色的关系是什么?为何用在壁画一样的那组创作里。

  杨熹:黑色材料之前也用过,只是质感有别于这次使用的。材料的选择与如何使用它,在我的作品里至关重要。其实平面的作品我也是用雕塑的逻辑去创作的,如同我其他平面的手绘,作品中的材料质感表现与塑形产生的效果或者说所提供的张力是构成作品比较重要的因素,并且也是我最初会考虑的。

《无题》2018,60*90*30cm人造织物、填充物、不锈钢

《困兽》2021,120*75cm五张,人造织物、填充物、不锈钢焊框

《困兽》2021, 局部图

《生命体》2020,130*50*90cm,人造织物、填充物

  巢佳幸:你好像挺坚持要取一个很POP的展览名字,联想拟人的修辞方式,这个展名提示为什么?

  杨熹:我不想取带有某种特殊意义的名字,我比较在意“作品本身”,所以此次展名是我创作中常用的材料或者出现过的形态。最普通的几个名词组成了一个未知的生命体,与我的雕塑构成相似,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个想象空间。

展览现场,2021

展览现场,2021

展览现场,2021

《木板手绘》2017—2021,150*50cm,铅笔、中性水笔、丙烯、马克笔

  关于策展人
  bout Curator

巢佳幸

  生活并工作于上海的独立策展人及研究者。2011–2015年,她曾主持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成立于M50创意园的非盈利艺术机构视界艺术中心。2017–2019年,她作为高级策展人加入西岸区上海星美术馆,发起策展项目《没有信息是中立的》。她近年的研究与策展项目《未来祭中祭》专注于跨领域实践,以及仪式性下的亚洲当代艺术实践。她获得韩国光州亚洲文化中心2019年研究者助奖,CIMAM 2019 Annual Conference 的旅行奖助以及东京Tokyo Arts and Space (TOKAS) 2021研究者驻地计划。编著有《不建立,未建立: 2008–2016年上海艺术机构实践》

Chao Jiaxing

Independent Curator and researcher based in Shanghai. Between 2011–2015, she served as the curator and managing director at V ART CENTER, founded by the Shanghai Institute of Visual Arts, a non-profit space. 2017–2019, She was the senior curator of Start Museum, located in the West Bund district in Shanghai,and she launched the project “Being Information”. Her current research and curating interests are cross-disciplinary art practices and the role of rituals in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latitudes. Recently curatorial project “Rituals in the Rituals of Future” which is a collective creation depends on researches. 2019, She won the ACC Residency Fellow 2019 of the Asia Culture Center, Gwangju, South Korea, and also awarded the Travel Grant to attend CIMAM 2019 Annual Conference, 2019 Sydney, Australia. She will join the Tokyo Arts and Space (TOKAS) 2021 Research Residency. She Edited the publication Under Construction: A History of Shanghai Art Institutions, 2008–2016.

  关于艺术家
  bout artist

杨熹

  2011年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2014硕士毕业于伦敦大学,Goldsmiths学院,现工作生活于上海。创作主要以雕塑为主,作品来源于个人行为或感知的狭缝中产生的记忆、情感等感性的世界,以直觉来捕捉和归纳抽象的形态。主要关注当下人类与大自然所创造与演变的事物与事件的发展生态,通过重新想象定义历史、生态乃至日常,以及每天的网络、现实生活等经验积累,在细小的体验中捕捉出有意向的场景、形态、材料,并收集、叠加、再处理,进行再语境化创作,给雕塑提供一种新的生成逻辑以及再生态的可能性,并在消解雕塑时间性的同时,在空间中寻找成立的瞬间,创造一种新的有效观看途径。

Yang Xi

Yang xi graduated from Goldsmiths College, London in 2014. Now she works and lives in Shanghai. Inspired by the memory and emotion from personal behaviors or the slits of perception, her creation mainly focus on the sculpture, and she is adept in capturing and summarizing abstract forms by using intuition. The artist mainly focuses on the developing ecology of objects and events created and evolved by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By re-imagining and re-defining the history and ecology, as well as the accumulation of experiences in daily network and real life, the artist captures the potential scenes, forms and materials in the actual experiences, and then collects, overlays and reprocesses them to re-contextualize the creation, and to provide a new generation logic and the possibility of re-ecology. At the same time, based on the elimination of the timeliness of sculpture language, her creation is seeking for the coexistence moment of rationality of the works in space and effectiveness of new viewing mode.

展期 | EXHIBITION DATES
2021.09.03 — 10.03
地址 | ADDRESS
上海市黄浦区四川中路294号2楼
294 Sichuan Middle Road, 2F, Huangpu, Shanghai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