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艺术传真> 正文

雪山大士像

时间:2022/1/13 9:42:58  来源:佛像雕塑艺术



  瘦骨罗汉,又称雪山大士、雪山童子、雪山婆罗门。其故事最早出现于南北朝传译到中国来的佛教经典《大般涅槃经》中:相传释迦牟尼佛本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但因目睹众生疾苦,即抛弃权位入雪山苦行,“唯食诸果……绝形深涧,不涉人间,结草为庵,被鹿皮衣”,静坐思维,不避风雨,坚持不懈达六年之久,身体也变得极度消瘦,筋骨暴露,后终于舍弃苦行,得道成佛。

  这一故事随佛教传入中土,历经隋唐,也逐渐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以凡俗之身经受苦行的考验,常被用来赞誉安贫乐道的志趣。

  此尊雕象以紫檀为材。沿袭经典造型,瘦骨嶙峋,双肩耸立,屈左膝,蜷右腿,左手叠于左膝之上,右手垂放左踝足。取材上乘,木质光洁柔润、纹理细腻,色彩已由浅而深,逐渐呈棕紫色,更给人以古朴典雅、天然尊贵之美感,历经百年之岁月沧桑,更凸现大士冥想入定之忘我精神。

  雕像将佛陀具化为一个平易亲切的长者形象,既散发出宗教的庄严神圣,又平易近人。

雪山大士舍全身求半偈因缘

  据北本《涅槃经》卷十四记载,释尊过去世为婆罗门时,入清净之雪山修菩萨行。

  一日,帝释天化现为形容可怖之罗刹,欲勘验婆罗门,而宣说过去佛所说之偈(《大正藏》卷一二,450上):“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婆罗门听闻此偈,心生欢喜,要求罗刹告知后半偈;然罗刹欲食婆罗门之血肉,始肯相告。

  婆罗门求法心切,慨然应允,遂得闻后半偈之“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同上,451上),并将此四句偈书于岩壁、树干等处,使后人得知。继而至高树之上,投身往下,舍身于罗刹。其时,罗刹还现帝释身形,自空中安接婆罗门于地,并率诸天人于足下顶礼。

长按关注:[佛像雕塑艺术]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