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艺术传真> 正文

云冈申遗二十年:兑现对世界的承诺

时间:2022/1/18 9:08:18  来源:佛像雕塑艺术




让时光回溯,

流光游弋在二十年的时间轴上,

你会发现一个“变”的云冈,

也会发现云冈的无数个永恒“不变”。

▲大佛的笑容千年未变

彼时,

北京时间,

定格在2001年12月14日零时25分,

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5届会议上,

中国政府申报的大同云冈石窟,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由此,

云冈石窟成为中国第28处世界遗产。


忽忽二十年,

今年是云冈石窟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周年。

如今的云冈石窟,

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之前相比,

变化可谓天翻地覆:

从最初的修缮维护,

到今天的科学保护;

从致力于云冈文化的普及传承,

到深入开展“云冈学”的科学研究,

云冈石窟,

兑现了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承诺。

▲2001年12月14日凌晨,

云冈石窟工作人员在露天大佛前庆祝云冈申遗成功

▲云冈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证书


云冈石窟

是如何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

这当中又发生了哪些事情?


接下来推出的是,

原大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邹玉义

撰写的文章:

云冈石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现场纪实

▲云冈石窟景区

  云冈石窟申报世界遗产正式进入程序始于1999年秋,但为此事做准备工作则已有若干年了。特别是造成云冈石窟严重污染的109国道云冈段的改线,云冈旅游专线的建设,云冈峪的绿化工程,都是大举措、大手笔。

  进入申报程序后的工作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综合工程。申报的文本需要集纳大量翔实准确的文字、图片、图表资料,云冈内部环境、管理程序、各类设施,都要按国际标准进行全面治理和配置。石窟周围环境的整治,更是一项令人望而生畏的艰巨工程——第一期即需拆迁5万多平方米的公用和民用建筑,继而建设现代化的配套设施和进行高标准绿化。这一切饱含了方方面面干部群众的艰辛劳动和奉献精神。

▲云冈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庆典

  2001年3月世界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拉菲卡·姆高先生的检查评估,2001年6月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巴黎召开的主席团会议初审,云冈石窟“过关斩将”都通过了,剩下的就是年底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全体会议表决,可以说云冈石窟申报世界遗产工作进入最后的“冲刺撞线”了。大同的党政领导,300万人民群众,满怀深情与热望,期待着成功的那一刻。

  对于每一处世界遗产,获得通过的时刻是神圣的、历史性的。世界遗产委员会允许遗产地派代表以观察员身份列席会议。大同市委、市政府决定派代表团赴赫尔辛基,由市委副书记、市长孙辅智任团长。2001年12月7日,大同市代表团满载着云中儿女的深切期盼,踏上了充满希望、充满悬念的旅程。

  代表团于12月9日当地时间21时抵达赫尔辛基,这里已是深夜了。

▲ 赫尔辛基  资料图

  赫尔辛基,北欧名城,被人亲昵地称作“波罗的海的女儿”。冬季的赫尔辛基,白昼短暂,只有5个小时。即便是这短短的5个小时,也是一片晦暗。汽车灯、建筑物上的各种灯饰,白天也都亮着;但夏季到来,白昼长达20小时,即使那几个小时的夜,也不是全黑的,即所谓“白夜”。芬兰是森林之国、千湖之国,赫尔辛基整个被森林包围着,市区也大小湖泊棋布。城市不算大,有50万人口,芬兰人引以自豪的是曾于1952年在这里举办过第15届奥运会。位于城市北部的当年奥运会主体育场,如今成了重要的旅游景点。在赫尔辛基看不见高层建筑,市区内的道路、广场都是方形石块铺成,当有轨电车驶过时,使人仿佛回到了上个世纪前半叶。

  到达赫尔辛基后,代表团于9日晚前去拜会国家团的同志。在驻地饭店的前厅,国家文物局文保司司长杨志军,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理事、该会中国秘书处秘书长郭旃等已等候在那里。郭旃是大同的老朋友了,申报工作为他一手操作,多次到大同;他高大魁梧,在对世界遗产有着极大影响力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颇有人缘,中国遗产的申报工作,他功不可没。

  这次会晤使代表团的同志了解到,世界遗产委员会由21个成员国组成,其中有7个主席团成员国。从7日至10日举行主席团会议,11日至16日举行全体委员会。新申报的世界遗产项目在委员会上评审表决。会议采取民主协商形式,先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代表陈述项目情况、专家的评价结果、主席团意见,然后请委员们评审,无异议或无大的分歧即通过,否则做下列处理:(1)驳回;(2)补充材料;(3)推迟研究。

  12日10时30分代表团来到芬兰大厦,也叫芬兰国际会议中心——世界遗产委员会会址。这是芬兰著名的现代建筑,宛若横卧湖边的一架巨大的钢琴。大家要提前认认地方。在这里有翻译成中文的会议日程,是手写的,密密麻麻好几页。13日的议程载明,新遗产项目的评审表决于9时45分开始,顺序是先文化遗产,后自然遗产,最后为双遗产。

  代表团立即通知家里,按明天10时做准备,即北京时间16时。家里一切准备就绪,当云冈石窟获准通过后,即刻在红旗广场和云冈石窟第20窟前举行一个小型庆祝活动。在广场边的文化活动艺术中心设置一部专线电话,号码是0352—2063202。

  12日这天代表团也是忙碌的,主要做两件事:第一件,明天的越洋电话具有历史意义,不能草率,必须有一个正式的通话文稿;第二件,打电话时要布置个场面,需要两块标语牌。做两块标语牌在家里是小事一桩,但在异国他乡却绝非容易,最后办妥此事,竟用了7个小时。

  13日是代表团与会的日子,作为观察员,只能参加有相关评审项目的会议。头一次参加国际性会议,同志们心中的神秘感是不言而喻的,加之适逢“9·11”事件之后,保安措施极为严格,那就更加神秘了。

  代表团早上8时40分到会场。在一层大厅,领到了出席证,是个绿色胸卡,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徽标、英文观察员字样、名字、国别。二楼是休息厅,人们可以在这里饮水喝咖啡。一个告示牌上贴着当天的会议议程,两个显示器悬在顶棚上,播放会场实况。三楼才是会场,门外有一个长架子,上面挂满耳机,戴上可以听到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同声翻译。

  会议厅不是很大,呈扇形,可以坐300人。烟色的会议桌,做工考究。主席台正中和左侧,各有一块很大的屏幕。此刻占据整个屏幕的是世界遗产委员会中方外圆的徽标。前几排有桌签标示着委员国的名称,后面几排随便坐,即佩绿色胸卡的人。代表团同志在后排左面找了座位坐定,面前摆着两份英文文件。

  会议开始了,会场立刻安静下来。主席台前排坐5个人,3男2女,有个座位空着,主席位置前有一台液晶电脑显示器。主持人是位50多岁的男子,稀疏的灰白头发,蓄有胡子,是东道主芬兰的国家文物委员会主席汉瑞克·利留斯,他是作为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弗朗西斯克·班德瑞的代表来主持会议。在利留斯的左边,那个高大的面孔威严的人,是主席班德瑞。大屏幕上打出了当天的议程,接着打出第一项:《世界遗产名录代表性和平衡性全球策略地区行动进展报告》。报告人是坐在最右边的一位女士,黑头发,黄皮肤,日本人,名叫梁明子。随着报告,大屏幕不断变换文字内容,间有图片。

  待梁明子报告完已经10点了,是代表团与家里约定的时间,连忙派一人出去打电话,说明议程尚未到,要家里人再等候。

  会议进行讨论,发言者不必上台,每个座位都有麦克风,但大屏幕要显示发言者的镜头。很快又到11点了,主持人宣布休会15分钟,喝咖啡。照目前的进度,一时还轮不到中国项目,于是通知家里两小时以后再集中,即北京时间19时。

  人们都到二楼喝咖啡了,代表团的同志则从后面来到前排,找到中国的席位,见到我国代表团的首席代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副秘书长师淑云同志。她人到中年,虽然青春不再,然而活力未减。与她在一起的是国家文物局外事处副处长盛蔚蔚,一位娇小的职业女性。她们邀代表团的同志坐到中国席位上拍照,充当了几分钟的中国代表。

  复会后,代表团终于等到了评审新的遗产项目,然而却不是原来的顺序,先评审的是自然遗产,之后才是文化遗产,这样自己的项目被推后了,这使代表团的同志非常失望。

  对代表团的同志们来说,这一天的时间过得飞快,不觉中已是13点,与家里约定的时间又到了,但仍然毫无结果,电话中只好无奈地向家里同志重复先前的话。13点40分上午的会议结束,与会人员午餐。

  按照原计划,上午云冈石窟胜利通过,中午代表团设宴庆祝申报成功,同时感谢国家团的同志。可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庆祝是不能了,但饭不能不吃。代表团招呼国家团的同志集中齐了,大家一同走出芬兰大厦,来到一家名曰“中国城”的餐馆,按中国的习惯,将小桌拼为大桌,大家围坐一周。菜上来了,先是一道汤,接着是五个盘:一盘炒牛肉片,四样炒青菜,一大盘白米饭,在国人,这是地地道道的家常便饭。

  席间,孙市长一再感谢国家文物局、教科文组织中国全委会对云冈石窟申报工作的关心和大力支持,并向他们介绍了大同的情况。师淑云没到过大同,她听得十分认真,她说,孙市长亲自带团来赫尔辛基,充分说明大同市的领导对文物工作、对申报工作的高度重视,她很感动,相信大同其他方面的工作也一定很好。她还说:“我对山西感情很深,因为文革中在山西忻州插过队,当时十五六岁,虽然生活艰苦,但难以忘怀。”闻此,代表团的同志与她的距离一下子拉近许多,言谈也更加投契了。孙市长说,申报成功后,大同市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他们这些对申报工作做出直接贡献的人,是大同最尊贵的嘉宾,盛邀他们务必赴会。师淑云当即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下午的会议继续进行,中国申报项目排在第4项。会议极不顺利,开始不久便发生幻灯损坏事故,耽误20分钟。第一和第二项评议都发生很大争议,耗去了近3个小时。待第三项开始,已是6点,即北京时间午夜12点。感谢家里的同志们,已经苦苦熬了9个小时,依然是人心不乱,队伍不散,下定决心,坚持到底。

  就在代表团的同志极度焦躁不安之际,屏幕上出现了中国和云冈的英文字样,继而出现了云冈石窟的图片,先是占据整个屏幕的大幅画面,显示的是7窟到14窟中部窟群外景,9、10、12窟的高大廊柱十分突出、壮观。这些熟悉的画面出现在这里,令这些大同人太亲切、太激动了。陈述人是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助理尤戈博士,40岁左右,亚麻色的头发,有些秃顶,目光锐利。他概括了云冈石窟的价值,介绍了当地对古迹的有效保护,无疑云冈石窟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各项标准。主席请委员们评议。接着有个人发言,是位女士,表示完全赞同。主席又问有没有异议,无回应,便宣布通过,会场上响起热烈的掌声。云冈石窟从此刻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关注、共同加以爱护的文化遗产。

  一件天大的事(对大同人民来说),就这么简单地、平淡无奇地、轻而易举地成功了。

  掌声过后,中国代表师淑云作表态发言,她代表中国政府向世界遗产委员会各成员国致谢,并表示“中国有关当局将以此为契机,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原则保护好云冈石窟”。她还特别提到,“云冈石窟所在地大同市市长孙辅智和他的同事们专程来到会场也表达了同样的心情”,这时屏幕上出现了孙市长的镜头。师淑云发言后,会场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会议继续进行,代表团的同志则抓紧走出会场,要履行那最为重要而神圣的使命。来到外面,拨通家里的专线电话,孙市长用他那高亢的音调说道:“我是孙辅智,现在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我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大同全市人民报告一个特大喜讯:刚才,也就是当地时间下午6时25分,在这里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5次会议上,我国政府申报的、我们大同的云冈石窟被正式通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整个过程只有7分钟,非常顺利。我国政府出席会议的代表和我们大同市代表团的全体同志,万分喜悦,无比激动。我市广大干部群众多年的梦想,如今已变成美好的现实!”

  完全可以想见万里之外电话的那一端的情景:苦苦熬盼了近10个小时的人们,疲惫、倦意为之一扫,蓄积已久的喜悦和激奋,伴随着腾空而起的烟花,尽情地喷发迸射。还可以想见,大同报社的印刷机一定欢快地唱起了“夜半歌声”。

▲云冈第20窟露天大佛

 2001——2021 

云冈石窟大事记

2001年

云冈石窟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2年

云冈石窟防水保护工程正式启动。

山西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被评为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

2005年

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同召开。

2006年

《云冈石窟编年史》出版发行。

山西云冈石窟研究所更名为云冈石窟研究院。

2007年

云冈石窟成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西部窟群防水试验工程完工,成功解决了西部洞窟渗水问题。

2008年

云冈石窟周边环境治理工程全面启动。

北京奥运圣火传递仪式在云冈石窟举行。

西部窟顶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2009年

云冈石窟研究院被评为“最佳遗产研究拓展奖”。

2010年

云冈大景区建设竣工。

2011年

“2011中日云冈学术研讨会”在同召开。

云冈石窟研究院被授予“山西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云冈石窟研究院被评为“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单位”。

2012年

云冈石窟窟顶北魏辽金佛教寺院遗址被评为“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云冈石窟“五华洞”保护性窟檐工程开工。

2013年

云冈石窟研究院与青岛出版集团合作出版《云冈石窟全集》。

2014年

云冈石窟“五华洞”保护性窟檐工程竣工。

云冈石窟研究院获“石窟寺和石刻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甲级资质”及“石窟寺及石刻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三级资质”。

云冈石窟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中心成立。

2015年

云冈石窟景区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

云冈石窟景区被评为“最美中国·文化魅力、特色魅力旅游目的地景区”。

云冈石窟研究院与敦煌研究院联合成立“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工作站”。

2016年

云冈美术馆正式开馆。

云冈旅游区被命名为“全国佛教文化与石窟艺术旅游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云冈旅游区管委会荣膺“全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2017年

《云冈石窟佛造像典藏卷》首发。

云冈旅游区管委会入选“全国旅游服务质量标杆培育试点单位”候选名单。

云冈石窟第3窟西后室原比例三维打印复制项目落成揭幕仪式在山东青岛城市传媒集团广场举行。

2018年

《云冈石窟保护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获国家文物局提名申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由云冈石窟研究院发起的石窟寺保护创新联盟正式成立。

新修订的《云冈石窟保护条例》施行。

张焯院长被授予“2016-201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中国环保领域最高奖项。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北魏研究中心”落户云冈。

云冈影视厅正式开放。

2019年

《云冈石窟全集》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云冈院史馆开馆。

吴官屯石窟、鲁班窑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冈石窟景区被评为2019全国最佳十大环保旅游景点。

启动《云冈文化长廊旅游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2020年

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冈石窟并作出重要指示。

中国石窟寺文物数字化保护研讨会暨“云冈石窟行走世界”发布会在浙大举行。

“魏风堂堂:云冈石窟的百年记忆和再现”特展在浙大开幕。

云冈石窟研究院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

“云冈石窟·北魏平城与民族融合学术研讨会”在同召开。

云冈石窟研究院被授予“游山西就是读历史”省级研学实践教育示范基地。

2021年

云冈研究院正式成立。

云冈研究院“山西省文化遗产保护院士科技创新中心”成立。

云冈研究院被授予“石质文物保护与研究山西省文物局科研基地”和“石窟寺保护与传承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云冈石窟全集》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中国与世界》系列特展在云冈博物馆开展。

十五个截面  云冈之变

  1500多年的岁月沧桑,使云冈石窟不同程度地经受了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洞窟和雕像损毁严重,文物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云冈石窟的保护工作。半个多世纪以来,先后进行了“三年保护工程”“八五保护维修工程”“109国道云冈段改线工程”“云冈石窟防水保护工程”“云冈石窟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五华洞窟檐建设工程”“云冈东山菩提艺术园区建设”等。通过多次大规模的维修保护、景区建设,云冈石窟面貌焕然一新。

一、抢救性加固保护

  1931年,大同县成立云冈石佛寺保管委员会,设警员守护石窟,云冈石窟有了专门的保护管理机构,面对石窟长期荒废的状况,老一代文物保护工作者克服困难,先后清理了洞窟内积土,平整了窟前地面,翻修了窟前木构建筑,进而整修了窟区围墙,使云冈石窟初步具备了旅游开放条件。

▲民国时期的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山门

  洞窟崩塌与石雕风化是危害云冈石窟的主要问题。1961年开展的云冈石窟第1、2窟试验工程,应用化学材料灌浆粘结、锚杆牵拉及传统加固技术的方法,为石窟保护开辟了一条新路,并在1964年推广应用于第21窟以西洞窟的维修中。期间,国务院公布云冈石窟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批准划定了石窟保护范围。

▲上世纪60年代云冈石窟的加固维修

图源:《云冈石窟的保护》

▲经过加固保护后的1、2窟外景

图源:《云冈石窟的保护》

  1974~1976年,根据周恩来总理“三年修好”云冈石窟的指示,在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维修加固了第5~20窟,挽救了一大批濒临崩塌的洞窟及雕刻,基本上解决了洞窟的稳定性问题。这次工程中采用的围岩裂隙灌浆加固技术,荣获我国首届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嘉奖。同时,培养了人才,锻炼了队伍,为进一步解决石窟的科学保护等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1973年,

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参观云冈石窟,

由此实施了云冈石窟三年保护工程。

▲1974—1976年中部窟群修复加固工程脚手架

二、防风化治理

  云冈石窟的稳定性问题基本解决之后,石窟的风化问题日益凸显,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和环境污染。从1992年起拉开了“云冈石窟风化治理工程”的序幕。五年中,先后完成了窟前考古发掘,降低、硬化窟前地面,增设安全监控线路,崖顶修建保护性围墙等工作;制定了《云冈石窟规划》,公布了《大同市云冈石窟保护管理条例》;进行了“八·五”维修工程,完成降低窟前地面和窟前考古发掘项目,修建了第8窟窟檐,陆续完成了一批洞窟的抢救性维修,进一步改善了石窟的保存现状。

▲“八五”保护维修工程降低窟前地面后的五华洞全景

▲“八五”保护维修工程修复后第7、8窟窟檐外貌

  1998年,109国道云冈段改线工程开始实施,使得运煤车辆绕行云冈数里之外的山后,同时将原有公路开辟为云冈旅游专线,极大地减少了煤尘对云冈石雕的污染。1999年,云冈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入实质性阶段,大同市委、市政府投入专项资金2500多万元,对石窟前广场部分建筑物进行拆除,空地进行绿化、美化,使窟前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确保了申遗成功,进一步提高云冈石窟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上世纪90年代以来,

距离云冈石窟350米的109国道煤车滚滚。

▲1998年国家投资2.6亿元,

将109国道改至云冈后山,

原有公路辟为云冈旅游专线。

  水是云冈石窟产生多种病害的重要原因,雨水不仅直接冲刷石窟崖壁,还会沿着山体裂缝渗入洞窟风化佛像,同时个别窟内的积水通过毛细作用上升侵蚀窟壁根部雕刻。2002年1月“云冈石窟防水保护工程”启动,2005年7月“云冈石窟山顶防水工程方案设计”获得相关专家肯定。

三、编制总体保护规划

和进行西部洞窟防水实验工程

  随着申遗成功和对遗产地环境与保护工程要求的提高,2007年初云冈石窟委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开始编制《云冈石窟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5年)》,依据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对云冈石窟的环境与管理区域、保护与利用、研究与展示等方面进行了科学、合理地统筹规划,并于2011年获得山西省政府批准。云冈石窟的保护工作进入了依法有效保护的新阶段。

▲2007年夏,

云冈文保中心重修西部崖顶排水渠与护坡,

采用环氧树脂灌堵窟顶岩石裂隙,

上铺钢筋混凝土排水,修补前崖封护层等方法,

彻底地解决了西部13个洞窟的渗水问题。

  2007年4月,在对云冈西部窟群渗水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共有13个洞窟或附洞渗水,渗漏情况以33窟最为严重。这些洞窟渗水已经严重危及洞窟石雕安全。通过近半年的精细施工,用实证的方法,动态施工的理念,通过重修西部洞窟顶部的排水渠道,解决了这些洞窟长期渗水风化石雕的难题,为今后的防水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四、云冈大景区建设

  2007年,云冈石窟在申报国家5A级旅游景区时,先后完成了拓宽窟前青石地面,改造昙曜五窟广场绿地,拆除第20窟前旧办公区,新建了古道车辙遗迹和古河坝遗址展示设施等工作。

▲2008年综合治理前的石窟周边环境

▲2008年,

云冈石窟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及大景区建设工程全面启动。

图为建设中的云冈景区

  2008年,大同市委、市政府为了兑现云冈申遗时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承诺,全面启动了石窟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首先进行了云冈镇及所辖云冈村、麻村、校尉屯、竹林寺、张寺窑村的整体搬迁和安置工程,其次是云冈峪绿化、十里河治理、339省道云冈段再度改线和旅游专线重建,第三是云冈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在国家文物局、山西省委和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云冈石窟周边环境整治工程基本竣工,核心景区面积扩大10倍,景区面貌焕然一新。

▲如今的云冈石窟周边环境

五、窟顶考古发掘工作

  2008~2012年,为配合云冈石窟窟顶防渗水工程,我院对云冈窟顶防渗水工程区域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

▲2008年编制的《云冈石窟保护规划》

  发现两处北魏至辽金的佛教寺院遗址和铸造工场遗址,其中北魏佛教寺院遗址是我国现存最早、保存较完整的石窟寺遗迹,印证了《水经注》中描绘云冈石窟北魏时“山堂水殿,烟寺相望”的雄宏气象。该考古项目被评为201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目前,云冈研究院正在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合作对山顶考古遗址进行保护性展示设计。

▲云冈山顶北魏寺庙遗址——

“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六、五华洞保护修复工程

  “五华洞”(第9~13窟)是云冈石窟雕饰最为华丽的洞窟,然而石窟岩体悬空、裂隙、壁画脱落等问题,已严重威胁到文物本体及游客的安全。

▲2012年6月27日,

五华洞岩体加固及窟檐建设开工剪彩仪式

  2012年5月《山西大同五华洞岩体抢救性加固保护工程设计方案》获国家文物局批复,同年6月开始施工,次年7月顺利竣工,修整后取得了预期效果。2012年11月国家文物局批复通过了《山西云冈石窟五华洞壁画及彩塑抢险保护方案》,2013年12月敦煌研究院和山西云冈彩绘泥塑文物保护修复有限公司共同实施五华洞壁画及彩塑抢险保护修复工程。

七、窟檐修建工程

  2011年3月,国家文物局批复了《云冈石窟五华洞保护性窟檐修建工程设计方案》,工程包括第9、10窟、第11~13窟和无名窟三组保护性窟檐修建工程。窟檐建筑风格为北魏木构样式,山西古建筑保护工程公司承接窟檐修建。2012年6月27日开始施工,2014年年底完成主体工程。建成后的窟檐极大地缓解了五华洞受雨水冲蚀而风化严重的现状,也为云冈石窟新添了一处雄伟的建筑景观。

▲“五华洞”窟檐新貌

八、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监测是对遗产地进行科学保护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云冈石窟的环境监测从最初的每日定时人工记录洞窟内外温湿度发展到建立半自动化气象站和洞窟内放置半自动温湿度监测设备阶段。

  现在云冈石窟不仅新建了一座自动化气象站,而且在第5、9窟安置了全自动环境监测设备对窟内的温湿度、地温和风速进行了全面监测。同时,云冈空气质量指标SO2、NOx、PM10、CO2等污染物也进行了实时监测。2012年9月《云冈石窟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系统方案设计》上报国家局。

  目前,研究院已建成云冈石窟文物安全与监测平台,升级了云冈石窟视频监控系统,实现远程监管、消防监控和智能巡检等功能。将来,云冈石窟会实施更加全面、科学的监测管理。

九、保护技术创新

  2010年11月,由云冈研究院承担的《云冈石窟凝结水监测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家文物局颁发的“2009年度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二等奖”,其中岩石表面凝结水水量测量装置为世界首创。

  2012年10月,以云冈石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石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验收通过。针对云冈石窟等不可移动石质文物保护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通过多学科联合攻关,应用多种现代科技手段,开展了无损及微损探测技术应用、石窟水分来源综合探查及评估、岩体稳定性评估、危岩体加固治理技术、防风化加固材料及工艺、表面污染物清洗等方面的技术研究,为今后云冈石窟防风化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

▲文保中心全景

十、创建国家级石质文物保护基地

  云冈研究院在原有保护修复中心的基础上,又先后建立了云冈数字中心和彩塑壁画修复中心。数字中心目前已对云冈石窟所有资料进行数字化转换,同时积极推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石窟考古研究、洞窟保护维修和文物展示等领域的应用。彩塑壁画保护修复中心的建立,结束了山西省没有彩塑、壁画保护专业队伍的历史。

  目前,云冈研究院正在积极申报国家文物局石质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力争为全国的文物保护事业做出应有贡献。

▲石质文物保护与研究山西省文物局科研基地

十一、监测技术创新

  云冈研究院数字中心开展的石质文物风化速度定点测定研究(以云冈石窟第5、9窟为例),该项目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石窟风化速度进行监测,是一种新的尝试,研究数据可靠、研究成果可信、研究方法正确,开创了一种新的测量方法,在国内外相同领域研究中领先一步,达到了国内外石质文物保存状态监测研究的最高水平。该项目受到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黄克忠高级工程师、王金华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方云教授等专家的高度认可。

▲云冈研究院遗产监测中心大数据平台

十二、洞窟研究保护

及资料档案保存技术创新

  云冈研究院数字中心与国内高校及科研单位共同研究与探索,形成了依托高精度测绘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计算机科学与网络技术等科技手段,永久数字化保存云冈石窟文物本体方法。解决了石窟雕刻的数字化获取(几何与色彩)、存储和展示等难题。

  中心对石窟本体进行数字化采集工作,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建立了可调整视角、可量测毫米级精度的洞窟数字档案。并利用3D打印技术,成功复制出云冈第3窟、第12窟和第18窟。同时,数字中心将采集的数据与石窟保护相结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保护工程的各个步骤,对比收集洞窟修复前以及修复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的图像信息,用于评估保护措施以及方法的有效性和时效性。还可以模拟自然灾害对石窟的损坏,如模拟地震应力对石窟的损坏等。同时就“定量测定砂岩质文物表面风化速度的方法”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上报了专利申请,2015年5月通过了初步审查,同年11月进入实质审查阶段。

▲第18窟3D打印佛像(北京建筑大学)

十三、积极主动与国内科研院所、

高校合作

  为加强保护专业队伍建设,云冈研究院主动与敦煌研究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以及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国内高校加强交流合作。2014年4月,云冈研究院与敦煌研究院联合建设的“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工作站”在云冈石窟挂牌,全省文博系统彩塑壁画培训班也在云冈举办,这标志着我省的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15年4月10日,

云冈研究院与敦煌研究院联合成立

“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工作站”

挂牌暨山西省第三期彩塑壁画文物修复技术培训班

开班仪式。

十四、建设云冈东山菩提艺术园区

  近年来,云冈研究院不断增添景区文化,形成了云冈博物馆、美术馆、石兵美术馆、陈云岗雕塑馆、云冈院史馆、云冈书屋、孝义皮影木偶表演院、西天梵音乐舞表演等一系列景区文化项目,积极响应了省委常委、原市委书记张吉福提出的建设百家博物馆的号召,有效地延长了游客的逗留时间。

▲云冈博物馆外景

▲旅游旺季免费观看的西天梵音乐舞表演

  同时,研究院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低碳节能、变废为宝方面勇于创新,利用废弃石材、石雕、木料和煤矿工厂淘汰机具等打造各式景观。消化固体废料约4万立方米,为国家节约资金近2亿元,走出了一条节约型、可持续、有特色的发展之路,开创了世界文化遗产地生态环保的中国范例。云冈东山菩提艺术区正在逐渐打造成云冈石窟的副景区。

▲废磨盘铺就的小广场

▲废弃材料建成的完全环保的卫生间

十五、加强世界遗产地机构管理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冈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云冈研究院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基础上,深度开展云冈学研究工作,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做好旅游管理,成为国人增强文化自信的源泉。之后,为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省委省政府成立了新的云冈研究院,并在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大同大学分别设立了云冈学研究机构和专业方向。另外,大同市公安局成立了云冈景区派出所,市检察院开展了云冈峪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试点工作,市法院成立了云冈文化保护法庭。云冈石窟文物安全管理体系全面增强。

▲云冈文化保护法庭挂牌仪式

▲山西省文化遗产保护院士科技创新中心揭牌仪式

  文物保护方面,2021年,云冈研究院完成云冈文保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建成省级石窟寺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同时建立了“山西省文化遗产保护院士科技创新中心”,召开“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院士论坛”。论坛上,“石窟寺保护与传承山西省重点实验室”落户云冈研究院。同时研究院投资2300万元,建设了数字云冈先进计算中心,为云冈石窟的保护研究、云冈学建设以及打造智慧景区提供高性能计算、大数据存储和人工智能等服务。

▲院士论坛开幕式

▲院士论坛石窟寺保护与传承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揭牌仪式

▲数字云冈先进计算中心

  学术研究方面,云冈研究院积极开展北魏民族学、云冈图像学、丝路文化与民族融合等研究,努力揭示北魏各民族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史实,逐步完善云冈学涉及的各类学科。完成《云冈石窟山顶佛寺遗址考古发掘报告》编写工作,加快《云冈石窟窟前遗址考古发掘报告》的整理编写工作,推进《云冈石窟分类全集》《云冈纹饰全集》和《云冈石窟内容总录》《圣地重新·云冈百年复兴展》《云林寺》等学术著作的编撰工作。2019年出版的《云冈石窟全集》中宣部授予“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2019年10月15日下午,

《云冈石窟全集》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召开

  宣传展示方面,2021年,在云冈博物馆举办“中国与世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冈石窟一周年系列特展”;在云冈美术馆举办“丝路精魂——古代龟兹石窟壁画摄影艺术展”;在云冈院史馆展出的“圣地重新——云冈百年复兴展”,被国家文物局列为2021年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其中3D打印第3窟项目在青岛城市传媒广场落户,第18窟在北京建筑大学永久展示,第12窟先后在浙江大学、上海宝龙美术馆展出,下一步将在深圳亮相。很好地贯彻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走出去”指示精神,实现了中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重大突破。

▲中国与世界开展仪式

  文旅融合方面,云冈研究院与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云冈文化长廊旅游总体规划》,该项目规划建设范围东起云冈镇小站村,西至高山镇,面积约120平方公里。重点建设六个片区,即:小站游客服务区、观音文化禅修区、云冈文化遗产旅游区、石窟文化艺术创意区、高山古镇休闲区、边塞文化体验区,最终实现与右玉西口文化、呼市昭君文化的有机衔接。项目已被纳入大同市转型发展的重点工程。

▲如今的云冈石窟景区

▲云冈大景区山堂水殿


▲2011年的云冈全景 何金春 摄

▲灵岩夜色  何金春 摄

转载来自:文博山西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