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艺术传真> 正文

凤凰艺术 | 《创新力:中国媒体人的文化实践》背后,那个勇于创新的人

时间:2022/5/12 11:50:12  来源:凤凰艺术

 《创新力:中国媒体人的文化实践》

  九十年代初,《名人热线》、《名人名家》火遍全国。随后,一个名叫葛继宏的年仅二十几岁的年轻媒体人闯进了大众的视野。短短几年,他几乎跑遍了传媒所有岗位,在守正创新的路上不断开拓。2022年,他依旧保持着初心,并发表了包含他30载从业生涯的作品《创新力:中国媒体人的文化实践》。“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综合报道

葛继宏

  他似乎是个执着的人:他“闲不住”,几年之间把传媒各个行业跑了个遍;他“有韧劲”,认定一件事就要做成做好。他是从九十年代至今传媒行业发生巨变的见证者与书写者——在时代洪流中,坚定创新的路,为今天的媒体人点亮一路明灯。

故事缘起

从1989到2022,从偏远小城到省城都会

“要让普通观众既能看到名人之‘名’, 

又能看到名人之‘人’的部分。”

  故事,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的。

  1992年,他主持的浙江文艺广播电台节目《名人热线》打开在电台使用三方通话的新局面;

  1994年,他制作的电视专题片《名人名家》火遍全国,曹禺、艾青、金庸、余秋雨、张艺谋等200多位知名人士都是他的访谈对象;

  1995年,他在全国第三次少代会期间策划组织了浙江省小记者团赴京采访活动,并由此成功完成了访谈专题片《冰心——一片冰心在玉壶》

  同年,为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而策划了“大学生采访抗战老将军”活动,他成功采访了张爱萍、肖克、吕正操、王平等上将。

  ……

  他的名字是葛继宏

  作为浙江省内乃至全国文化产业圈内知名的人物,浙江传媒学院文化创意研究院院长、凤凰卫视浙江公司总裁葛继宏深谙“创新”对于文化产业未来、媒体融合深度与广度甚至国家战略实施发展而言的重要意义: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创新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传统媒体人一定要解放思想,勇于突破条条框框。什么制度机制有力就建什么,怎么配置资源合理高效就怎么来配置。”

心里有火,

眼里有光,

不用活成被约束的模样。

新自觉

  四十年来,从主持人、策划人到独立制片人、博士生导师、政协委员,不同身份转变,不变的是“发现而非妥协”的创新力和持之以恒的坚定毅力。可以说,葛继宏身上具备着媒体人和文化从业者应有的敢于打破常规、跳出舒适圈的“创新自觉”。他说“困境从来不由人,但可以寻求新路”。而这亦是他所撰写的新书所传递的核心观点。 

  从90年代投身传媒行业,到广播节目《名人热线》、电视节目《名人名家》,再到文化策划、进入政协参政议政,葛继宏把过去30年的媒体生涯和思考,写成了《创新力:中国媒体人的文化实践》一书,月前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正如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喻国明在评价《创新力:中国媒体人的文化实践》时说:

  “葛继宏先生的这篇新著就是这样一部有担当、有智慧的描述、分析和研究当下传媒实践热点问题的力作。本书以时间为线,围绕作者本人的媒体和社会实践经历,讲述作者作为一个中国媒体人,自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自觉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与“新”俱来,与“变”同行,在文化和传媒多个领域和层面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并在此基础上所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旷野奇才

心里有火,眼里有光,不用活成被约束的模样

  “你想知道倪萍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吗?请收看今晚8点西湖明珠电视台的《名人名家》栏目。”熟悉90年代电视广播节目的观众和听众一定听过这句经典开播台词。1994年11月6日,一档以纪实拍摄风格摄制而成的节目横空出世,迅速火遍全国,得到了观众的热烈反响,彼时人们还难以置信,这档节目的掌门人居然是一位二十几岁的年轻媒体人。

  回忆往昔,葛继宏表示:

  “现在的年轻人成长在新时代,对各类新奇的电视节目已经习以为常,但在二十多年前,没有人想过用24小时跟拍的形式记录名人在生活中作为普通人的经历,更没有人相信这档节目能够被我做出来,并且做下去。”

  “心里有火,眼里有光,不用活成被约束的模样。”无论置于任何年代,活力满溢的年轻人总能迸发出惊人的力量。1990年,从淳安到杭州的9个小时车程,葛继宏曾走过无数遍;位于菩提寺路与电信局大楼一墙之隔的浙江文艺广播电台办公室,葛继宏曾以此为家,夜不能寐;“无资源、无背景、无资历、无户口的‘四无青年’能成什么气候?”这样的话,年轻“小葛”也听了许许多多次:“但凡有一次,我认为他们说对了,我随波逐流了,不再竭尽全力去创新了,就不会有《名人热线》《名人名家》,更不会有今天的我。”

  那时的他从偏远小城到省城都会,一路摸爬滚打,他没有背景人脉依靠,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所以邀请名人接受采访被拒绝也是常事,最难的事情便是从无到有,从零做起。但是这些挫折并没有磨平他想要做好节目的初心,葛继宏凭借自己的闯劲、韧劲、巧劲,以及今天媒体人强调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最终披荆斩棘成为了业内响当当的招牌。

精彩镜头

SHOTS

▲ 上:葛继宏采访张学友

    左下:葛继宏采访姜文

    右下:葛继宏采访王朔

▲ 左上:葛继宏采访演员刘德华

    右上:葛继宏采访演员陈佩斯

    下:葛继宏采访张艺谋导演

  年轻“小葛”凭借他的锐意创新和热情灵动,坚实地下出了一步又一步的“传媒实践大棋”。1992年首创了在电台使用三方通话(电话)形式,邀请了陈凯歌、姜昆、林青霞、尤今等知名人士参与节目,直接与听众对话;1993年以“零出场费”成功邀请刘德华、叶倩文赴杭州参与第三届浙江电视博览会;1994年成立“葛继宏工作室”,制作电视专题片《名人名家》,成为浙江省第一个自负盈亏的电视专栏节目独立制片人。《名人名家》共制作播出了200多期节目,访问了曹禺、艾青、金庸、余秋雨、张艺谋等200多位知名人士。“葛继宏”的名字逐渐为世人称道,犹如“旷野奇才”般掀起了九十年代浙江媒体界的波澜。

▲ 葛继宏采访金庸

  对于一名初入行业的媒体新人来说,能够结交如此多的名人雅士,制作深受观众喜爱的节目,创立属于自己的个人品牌,这每一项都充满着巨大的挑战和不确定,而在葛继宏看来,所有的挑战都充满了机遇:

  “我认为只有肯钻、肯闯、有毅力,不打无准备之仗,就一定能做好。没有背景人脉依靠,没有雄厚资金支持,一切都要自己慢慢摸索,为走访名人,我在北京、上海、江苏乃至香港、新加坡各地之间来回奔波,但依然困难重重,被拒绝、吃钉子碰壁是家常便饭,而我唯有‘脚踏实地的做事、锲而不舍的精神、认真耐心的态度’这三大‘法宝’。”

  诚然,脚踏实地、锲而不舍、认真耐心,当一个人如实践行了这三大“法宝”,不可能亦会变成可能。

越过山丘

从1989到2022,从偏远小城到省城都会

  如今,除了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外,葛继宏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网红委员”。之所以被称作“网红”,源于近些年他所提出的各项惠民利民举措:设置发光斑马线、实现公交车三语报站、设置11月11日“全民公筷日”、调研拍摄《之江新语》主题系列短视频……在他看来,媒体人不仅要关注时政大事,也会应关注细微的小事,用赤诚之心履行媒体人的社会职责。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创新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传统媒体人一定要解放思想,勇于突破条条框框。什么制度机制有力就建什么,怎么配置资源合理高效就怎么来配置。”

  经过三年的不断修改和编辑,葛继宏的新书《创新力——中国媒体人的文化实践》终于面世了,同时也获得了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喻国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陆绍阳、复旦大学新闻院院长米博华等学术界众多学者的评述,以及《人民日报》社原社长邵华泽、凤凰卫视创办人刘长乐等业内知名人士的强力推荐。另外新书封面上“创新力”的题字、扉页上“与新俱来”的题字,以及封面图片《葛继宏油画肖像》,分别出自邵华泽、韩美林、常青等大家之手。

  诚然,在翻越一座又一座被认定为“不可能跨越”的山丘后,葛继宏也期待着自己能够为社会、为年轻人做更多:

  “传媒行业需要师父带领徒弟前进,这会让他们少走弯路,年轻人少走弯路,传媒行业就会是康庄大路。当你读到我书中的理论总结和经验分享,感悟到了些许有关传媒、有关人生的道理,启发了你更清晰的未来,那么就是这本书的最大价值了。”

  岁月荏苒,如今再回顾当年的采访视频时,葛继宏笑言道:“我在节目中身兼多职,是不是很像现在的自媒体博主?”正是有了前期的大胆尝试和不断积累,才让葛继宏探索出了一个媒体人的创新之道。

  今天,由于网络平台的兴起,在网络上发声已经成为每个人的权利,同时,面对共享视角的瓦解与后真相政治的困境,媒体人的所作所为越来越重要;而媒体人所面临的压力与责任也越发重大,如何成为一个肩负社会责任的优秀新时代媒体人,是每个新媒体人亟需思考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涉过千山万水,归来仍是少年,初心不改。正如他在新书的后记中所提到的这番话——“沿着不断创新的途径,我才画出了自己在传媒文化事业中美丽的轨迹。而这本书,可以说是对我追求传媒文化事业的一个醒目的注脚。”

  今天的葛继宏依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他还是那个奔走在各个角色岗位上的梦想青年。

(凤凰艺术 综合报道 撰文/曲飒飒  编辑/钱乐言 责编/dbk 索菲)

凤凰艺术

最具影响力的全球艺术对话平台

艺术|展览|对话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